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我刊从2024年5期起,将陆续推出义务教育新教材研究的文章,本期重磅推送毕华林教授、王雨博士撰写的《全面提升化学教材的素养发展功能——鲁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编写思路与特点分析》。
作者简介:毕华林,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主编;王雨,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鲁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精选具有素养发展价值的教材内容,注重选取典型范例、反映科技前沿、强化思路方法、融入德育元素,切实增强教材内容的典型性、时代性、方法性和思想性;重视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教材内容进阶,兼顾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系统设计科学实践活动,整体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编写特色;重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多种评价方式、设计拓展性栏目、优化语言和插图等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积极推动育人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化学教材的素养发展功能。
关键词:初中化学;鲁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教材体系;教材呈现方式
教材作为课程重要的物化形态,是实现课程目标、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要求依据新理念和新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在充分调研教材使用地区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山东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队伍对2012年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进行了系统修订,修订后的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新教材”)已经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深入分析和解读新教材在内容选择、组织和呈现方面的特点,将为广大教师使用新教材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化学新教材育人价值的全面发挥。
一、精选具有素养发展价值的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编写修订依据“新课标”,立足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要求,精选具有典型性、时代性、方法性和思想性的内容素材,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广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精选典型范例,促进观念建构
新教材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精选典型范例[1],以此为原型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熟悉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建立情境、知识、方法、态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实现化学观念的建构。例如,新教材选择“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启发学生思考“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水有时候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以此系统学习分子的特征,避免简单、孤立地呈现相关知识,有利于建立知识间的关联,促进微粒观的建构;又如,新教材以“碳达峰”与“碳中和”为原型关联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实验室制取等内容,进而引导学生在确定实现“双碳”目标基本思路、制定低碳行动方案等问题任务中,深化对“物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观念的理解,感受化学对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树立化学价值观。
另外,新教材内容综合考虑“新课标”中每个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合理把握内容的深广度,如在酸、碱、盐及金属等相关内容选择时,注重突出典型物质和主要性质,控制具体反应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应用物质,全面促进化学观念的建构。
(二)反映科技前沿,激发创新精神
新教材内容坚持与时俱进,重视介绍化学科学研究的新动态和新发展,如“现代化学实验室”“数字化实验仪器”“未来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夸克模型”“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酸”“人工合成淀粉”“纳米农药”等内容,充分展现化学科学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求欲。与此同时,新教材有机融入新时代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如“中国空间站”“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中国天眼”、C919客机、“北京冬奥会火炬”“奋斗者”号潜水器等,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感悟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三)强化思路方法,发展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新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着力加强思路方法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新教材一方面设计了专门主题介绍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另一方面在学习具体化学知识的探究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关于认识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思路方法。如在“探究水的组成及变化”时落实利用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探究物质组成的思路方法;在学习“金属”时,通过对已经学过的物质进行分类,落实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并借助“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此同时,新教材还利用“方法导引”栏目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一些重要方法,如“化学实验中的观察”“活动反思”“模型建构”“科学计量”“控制变量”“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思路”等,全面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四)融入德育元素,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
新教材重视结合具体化学知识及探究实践活动的学习,有机融入德育元素[2],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例如,新教材借助“元”“素”的甲骨文字形,“化”的字形演变过程、湿法冶金技术、越王勾践剑等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屠呦呦、侯德榜、张青莲、徐光宪等我国化学家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智慧、学习科学家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融入“碳达峰”与“碳中和”、大气和水体保护、矿物资源开发与金属材料使用、资源回收等社会性议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化学在解决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绿色发展观;重视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实验操作规范的学习,积极融入化学品管理、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国家科技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及保护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化法治观念,自觉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系统建构大概念统领的教材体系
新教材注重以大概念统领贯穿始终,努力将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识顺序有机融合,贯彻“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要求,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构建便教利学的化学教材体系,引导学生体会“用化学的眼光认识物质、用化学的方法创造物质、用化学的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内容进阶
大概念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3]。构建大概念统领的课程内容体系是“新课标”修订的重点[4]。新教材充分发挥大概念的统领作用,坚持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既在具体单元中着重突出某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的主导地位,同时又结合具体内容的特点以进阶深化的方式将大概念贯穿整个教材体系,着力促进大概念与具体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核心知识、基本思路与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的概括提升与迁移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化学观念,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课程目标。
例如,新教材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以“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为统领,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社会现实,简洁明了地展现化学科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学会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化学学科研究的对象、方法、价值等方面帮助学生初步建构起化学学科的整体图景,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意识。第二单元“认识物质的构成”从“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成分是什么”这一学科本原性问题出发,以“物质的组成”大概念为统领,引导学生学习原子、元素的知识,掌握化学式等化学符号,帮助学生建立基于元素和原子、分子认识物质的视角,掌握化学思维的符号工具,初步建构元素观、微粒观等化学观念。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则结合学生熟悉的水的三态变化,深化对分子特征的认识,并结合水的分解与合成,认识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组成”大概念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和变化观。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第六单元“控制燃烧”、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第九单元“金属”,则结合学生身边的物质和现象,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以“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大概念为统领,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从定性到定量、从描述到推理、从宏观到微观,不断丰富和拓展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深化通过化学学科认识物质、创造物质、应用物质的理解。第十单元“化学与健康”、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则以“化学科学本质”“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大概念为统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对生命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又如,新教材以“物质的组成”大概念贯穿整个教材体系,在内容上不仅选取了元素、分子、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等核心知识,同时结合水分子的变化、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实验、空气的组成、质量守恒定律、酸碱中和反应、海水“晒盐”、合金的特性、食品中的有机物、材料研制等具体内容,将认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思路方法、研究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意义、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建构起“物质的组成”大概念(如图1所示)。
图1“物质的组成”大概念统领教材内容
(二)兼顾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
在化学学习的起始就引导学生建立化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主要是在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新教材重视发挥理论性知识的引领作用,同时采用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方式,包括单元之间的系统穿插以及单元内节内容的分散穿插,有机融合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如第二单元“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是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相关理论性知识的系统编排,其间穿插着水和溶液、空气、氧气等具体物质性质的事实性知识;又如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以水为范例,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等事实引出分子的特征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理论性知识。这种编排不仅能够合理分散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具体事实、概念背后的学科本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发挥大概念的统摄作用,将概念理论与具体的事实和情境建立起内在联系并赋予其意义,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应用到更广泛、更复杂的真实问题解决中。
教材体系构建在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更强调要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如第七单元“认识酸和碱”的内容编排,教材没有从学生熟悉的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入手,而是从常见的酸入手,学习酸的性质,并认识溶液显酸性的微观本质,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认识酸的思路方法去学习碱及其性质,随后深化对溶液酸碱性的微观认识,并进一步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以此呈现出“以典型物质为范例,宏观、定性认识酸和碱”到“微观、定量认识酸碱性”再到“宏观微观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认识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的进阶过程。这一编排方式也与学科逻辑相契合,使学生从微观本质上深化对溶液酸碱性的认识。
(三)系统设计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
新教材着力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重视以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实践的过程,凸显“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活动的内容、形式、功能、层次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全面落实“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和跨学科实践活动。
首先,在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新教材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实验,“观察思考”栏目中的实验主要是较危险且操作复杂的实验,由教师进行演示,旨在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活动探究”栏目针对较安全且操作简单的实验,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思维和方法;“学生实验”是“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必做实验,经过全面、整体的设计,被统一编排在教材最后。“学生实验”的编排既考虑到与前面所学的单元内容的联系,便于教师灵活安排实验教学,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的进阶发展,遵循从基本技能训练、一般探究思路示范,到不同类型实验探究思路方法的形成,再到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进阶过程,重视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逐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学生实验7“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中让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和10%的稀盐酸;学生实验9“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中让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实验10“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更高,是对学生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同时也为实验操作性考试的开展提供了范例。
其次,在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重视处理好“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的关系,秉持基于学科立场的跨学科学习观,以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原理、思维方法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既强调与单元内容、学生实验紧密联系,又有机融入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技术、工程、艺术等相关内容;统筹考虑产品制作、方案设计、探究调查、方案评价等不同类型活动之间的协调;注重贴近教学实际,合理把握活动的开放程度。具体地,教材围绕资源、能源、材料、环境、健康等主题设计了9个跨学科实践活动,以微项目的形式安排在相应单元内容最后,并结合不同活动类型的特点设置不同环节和引领性的问题,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切实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跨学科实践活动1“制简易净水器”通过明确任务、设计模型、制作产品三个活动将任务拆解,引领学生从准确表达观点,到针对实际需要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再到根据科学原理筛选方案、进行制作,凸显工程设计理念;同时利用“如何控制进出水的流速?如何保证净水装置的稳定性?”等引领性问题驱动学生将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能较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
(四)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新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和现象入手开展化学学习,然后运用化学的知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发展从化学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例如,新教材开篇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衣、食、住、行为例展现化学的价值,并结合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质构成的奥秘、体验化学探究、走进化学实验室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研究的价值、对象和方法,带领学生步入化学殿堂;第二单元“认识物质的构成”结合原子、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等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构成、了解化学用语,初步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以水为范例学习分子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加深对微观粒子特征的认识;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运用化学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深入认识身边的化学现象以及探究一些熟悉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反应规律,包括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质量守恒定律、燃烧、酸和碱、盐、金属等,逐步形成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化学观念;然后结合“碳达峰”与“碳中和”、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材料研制、能源开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发展从化学学科及跨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化学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新教材在单元内具体节内容的编排顺序上,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如在学习“酸及其性质”时,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酸性物质入手,认识酸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探究活动系统认识酸的性质,了解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微观实质以及不同酸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再联系工农业生产介绍酸的用途,让学生体会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酸的用途与社会生产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三、设计利于育人方式转变的教材呈现方式
新教材内容的呈现聚焦育人方式的转变,紧密结合学生社会生活经验设置情境、问题和活动,促进启发式、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注重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推动“教—学—评”的实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合理利用拓展性栏目,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全面优化插图、语言等的设计,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审美体验。
(一)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只有真实的、具有思考性的学习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深刻思维、积极探究和实践,才能使深度学习真实地发生。新教材重视加强化学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在每一节中都重视通过正文及“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共享”等活动性栏目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使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践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新教材在第六单元第一节学习“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纸张、酒精等用火柴就能点燃,木块、煤块等还能用火柴直接点燃吗?用灯帽盖住火焰就能将酒精灯熄灭,同样的方法能给燃烧正旺的木块、煤块灭火吗?燃烧这类化学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发生?如何促进或抑制这类化学反应的发生?”,并利用两个“观察思考”栏目驱动学生在“红磷、白磷燃烧”“传感器分别测定木条、蜡烛燃烧时容器内氧气含量变化”等实验活动中,对燃烧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探究。学生基于这些真实的问题和任务活动,能够积极的思考,推断出燃烧的条件,同时也对实验中运用的控制变量法有了深刻理解,在面对有关燃烧的实际问题时也更易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应用。
(二)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发挥评价育人功能
倡导实施促进发展的评价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5]。新教材修订强调树立科学的评价观,合理地设置问题和习题,既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能力,也重视引导教师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全面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新教材设计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每一节中设置“长话短说”栏目,帮助学生概括本节内容中的核心知识、思路方法、重要态度和实践活动等;每一单元新增“单元总结”,着力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所蕴含的核心概念、认识思路、化学观念进行自主反思总结,形成结构化的认知模型,切实促进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等的发展。如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让学生自主完成单元内容的梳理,并以净化天然水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为例,总结分离混合物的常用方法及配制溶液的步骤,体会其在应用物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从整体上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实现核心知识、思路方法、重要态度、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的概括提升。此外,新教材还利用“交流共享”栏目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帮助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如第五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交流共享栏目中让学生说说能从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获得哪些信息,以此及时评价和反馈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意义及书写的掌握情况。
新教材通过“练习与应用”和“单元测评”系统设计了习题练习。“练习与应用”在每一节的最后,旨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学习内容、检测和反馈学习问题;“单元测评”着重帮助学生提升观念、发展思维,综合应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习题练习的编制严格依据“新课标”中每一主题的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水平要求,遵循“知识理解”“方法迁移”“实践应用”的进阶水平进行整体设计,能够以真实、契合的情境为载体,不仅关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重视实践探究、思维训练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能够驱动学生基于思路方法的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思维发展和观念提升,展现了基础性、诊断性、探究性、应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习题数量合理、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选择、填空、判断等基础性客观题,还设计了一些具有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开放题、探究题和实践题,引导学生进行科普阅读、分析推断、实验设计、调查写作、产品制作等的练习,全面帮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展认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拓展性栏目,服务个性化学习
为满足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新教材设计了“多识一点”“科学史话”“科技创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等拓展性栏目。学生借助这些栏目可以更广泛地了解化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我国科学家和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新教材还利用“课外探究”栏目设置了12个具有开放性、趣味性和选择性的实践活动(如表1),以此实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以及线上线下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表1 “课外探究”栏目中的活动
(四)优化语言和插图,增强阅读与审美体验
新教材语言亲切生动、通俗易懂,多采用第二人称“你”,体现教材与学生的“对话”功能,亲近学生心理,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在单元引言的设计上,既重视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阐述本单元所涉及的核心内容或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又着力反映本单元所蕴含的化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等,促进单元内容素养价值的外显。如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的单元引言中不仅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水的三态变化及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及万物生灵的重要意义,而且设置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微观世界探究水分子的变化,增强好奇心和探究欲。
新教材对插图设计进行了优化,注重兼顾科学性与艺术性,一方面确保图片中涉及的相关资料和数据科学准确、来源权威可靠,符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事实;另一方面,注重符合大众主流的审美取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所绘插图笔触纤细、干净流畅、风格一致,具有简约、形象、直观的特点。新教材插图注重不同类型插图的协调配合,采用多种表征方式,加强宏观、微观、符号等内容的联系,凸显化学学科的特点。如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图片是汪洋大海上一滴放大的水滴,内有一个水分子的微观模型,并且以海面为镜面,海水里有水滴的镜像,寓意深远,将宏观物质与构成微粒的关系非常生动地展现出来,与“运动的水分子”“水分子的变化”的单元内容深切耦合。总之,新教材图文搭配相得益彰,版式设计简约大方,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审美体验。
教材的编写修订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和创新的过程,核心是课程理念的转变和更新。同样新教材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全面发挥化学新教材的素养发展功能。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课程中“范例”的内容特征与学习价值[J].化学教育,2012,33(9):41.
[2]张羽,毕华林.化学学科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的演变及启示———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6):34.
[3]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
[4]毕华林.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研制及其变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2,(11):6.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促进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53.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iteracy Development Function of
Chemistry Textbooks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 published by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BI Hualin, WANG Yu
Abstract:The new chemistry textbook published by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is based o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Chemistry(2022 Edition),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students’core literacy.It selects content with literacy development value, focuses on selecting typical examples, reflecting the frontier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hinking and methods, and integrating moral education element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typicality, contemporary, methodology, and ideological nature of the textbook content.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earning progression of the content based on big concepts, takes into account the logical order of disciplines and the cognitive order of students, and systematically designs scientific practice activities, reflecting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from life to chemistry, from chemistry to society" as a whole. By creating problem situations, designing multiple evaluation methods, designing expanded columns, optimizing language and illustrations, it innovates the presentation mode of textbooks,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s the literacy development function of chemistry textbooks.
Key words:junior chemistry; the new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xtbooks published by 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teaching materials system; representation of the textbook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电话:022-23766787
邮箱:jichujiaoyu@163.com
投稿网址:www.tsjy.chinajournal.net.cn
本刊不收版面费、审稿费等费用
天津师范大学期刊出版中心微信矩阵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