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成为各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交汇点,承载着汇聚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任务,拥有吸引、集聚人才要素的政策红利,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成长空间。2018年,海南启动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战略,并配套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育、留、培方面政策,逐步构建比较完善、务实、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培育引进“双轮驱动”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通过从政策环境、经济机遇、社会文化、生活条件等维度构建立体式、全景化的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吸引力具体实践的剖析解读,更是对如何构建有效人才吸引机制的系统思考,有助于我们识别影响人才吸引力的关键因素,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世界影响力,使海南成为国内外人才会聚热土。
· 02 ·
海南自贸港人才吸引力指数评述
(一)海南自贸港人才吸引力综合指数评述
整体来看,海南自贸港各市县人才吸引力整体水平不高,平均值为67.24分(按百分制测算)。超过平均值67.24的市县有7个,分别是海口、三亚、儋州、澄迈、东方、陵水、文昌(见图1-3)。前三名的海口、三亚、儋州,都为三极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明显,其余各市县还未充分发挥其亮点来吸引人才。
图1-3 海南省各市县人才吸引力综合指数
从区域看,依据海南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标准,将海南18个市县的测评结果按照“三极一区一带”[2]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海口经济圈综合实力较强,其中海口排名第一、澄迈排名第四、文昌排名第七。三亚经济圈次之,三亚排名第二、陵水排名第六。中部保育区相对较弱。具体来看,海口经济圈在人才规模和经济环境上占据绝对优势,三亚经济圈在人才投入、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上表现出色,儋洋经济圈各项指标表现均衡,且位于前五名左右,滨海城市带整体处于中游水平,中部保育区在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上有很多亮点。
(二)海南自贸港人才吸引力分类指标评述
1.人才规模方面,海口经济圈人才资源相对充足,中部地区人才资源较为缺乏
人才规模方面,如图1-4所示,海口经济圈人才资源相对充足,超过平均值的市县中有三个(海口、澄迈、文昌)处于海口经济圈内,具有绝对优势,其中海口人才规模指数(10.38)遥遥领先,是平均值(5.98)的近一倍水平。三亚紧随其后,人才规模指数达到6.90。整体来看,海南南北两极人才资源相对充足,中部地区人才资源较为欠缺。
3.政策环境方面,中部保育区和三亚经济圈政策环境指数具有比较优势,海口经济圈政策环境有待提高
政策环境方面,如图1-6所示,超过平均值(8.64)的市县有10个,较其他指标而言,总体表现优秀。具体来看,东方市的政策环境指数最高,达到11.00,紧随其后的是白沙县和儋州市,政策环境指数分别为10.82和10.52。中部保育区的白沙、琼中和五指山三个市县的政策环境得分均在平均值以上,这说明中部保育区在人才政策创新和落实上有着积极的举措,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三亚经济圈范围内的三亚、陵水、保亭3个市县均超平均值,海口经济圈范围内仅有澄迈和文昌两个市县超过平均值,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图1-7 海南省各市县经济环境指数
5.生活环境方面海南整体指数较均衡,各区域各具特色亮点
生活环境方面,海南整体生活环境指数较均衡,如图1-8所示,海南整体生活环境指数平均得分为21.89,极差为6.51,整体差距较小。其中定安、海口、陵水的生活环境指数居于前列,尤其是定安,在生活环境指数上表现优秀。同时,全省生活指数各区域各具特色亮点,比如,东方、海口、定安在中等职业教育上表现优秀;陵水、万宁、海口在中小学教育资源上表现优秀;三亚、琼中、澄迈在社会保险参保人员比率上表现优秀;白沙、琼中、五指山在人均社区服务机构数量指数上表现优秀;五指山、三亚、琼中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上表现优秀。
图1-8 海南省各市县生活环境指数
(一)构建多元化区域人才吸引模式。
一是强化中心城市引领作用,立足海口、三亚、儋州三个海南中心城市各自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发挥其集聚效应,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共同构建层次丰富、吸引力强的人才高地。二是构建多元化区域人才吸引模式,针对海南省内不同地域特点,绘制“人才地图”,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助力需求与人才精准匹配,同时打好“特色牌”,让市县在一些局部领域成为“单项冠军”。三是加强区域人才品牌形象塑造与推广工作,发掘并宣传各自的独特优势。深入发掘海南各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地理人文特色,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加大对各个区域独特魅力的宣传力度,如自然生态、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特别是对于滨海城市带和中部生态保育区的市县,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吸引人才优势。
(二)完善区域协同发展和流动机制,促进全岛同城化。
一是构建“三极一区一带”协同引才网络,打造高效联动的人才流动机制。构建全岛一体化的人才招引体系,推动各市县间政策联动和创新,加强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减少地域差异,形成“全岛一盘棋”的引才格局。二是均衡区域发展与资源投入。加大对中部生态保育区以及经济环境相对薄弱市县的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产业引导、项目布局、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提高当地的人才规模指数和经济环境指数。三是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窗口和便捷通道,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主动打破区域壁垒,有效整合并最大化利用全岛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创新资源,解决他们在就业、创业、安居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四是推进公共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海口、三亚、儋州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度,实现全岛3小时通达,三极经济圈内1小时通勤,方便人才通勤及商务交流。构建覆盖全岛的5G通信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为科研创新、远程教育、在线办公等提供高速稳定的信息化支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如图书馆、文化体育场所、医疗健康服务等,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生活需求。
(三)充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薪酬福利待遇。
一是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的政策红利,引导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海南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通过外资企业的进驻带动本地人才市场的繁荣升级,发挥自贸港政策的溢出效应。利用海南自贸港的低税率、所得税优惠等政策优势吸引高端人才,使其在同等条件下享有更高的实际收入,增强海南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才竞争优势,逐步打造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高薪岗位增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与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相关的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创造更多高薪就业岗位,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营造公平透明、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通过繁荣的市场经济和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保障人才的长期稳定就业和较高薪酬待遇。构建完善的企业扶持与奖励机制,对于引进及留住高层次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引进模式,推动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才待遇。
(四)推进省级人才政策优化整合,打造热带雨林式人才生态系统。
一是优化整合省级人才政策体系。紧密结合海南自贸港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各项人才引进、培养与激励政策优化整合,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省级统一人才政策框架。探索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外籍人才引进政策,如放宽工作许可条件、优化签证便利服务等。推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倾向。打造高端产业平台集聚人才,结合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二是推动人才政策制度集成创新,提高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及政策落实的满意度。构建海南及各区域人才工作画像,提高人才引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不断提升各区域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差异化政策设计,出台精准契合区域定位和人才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三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确保各类人才享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减轻其在迁徙和就业过程中的风险顾虑,特别是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保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优化生活环境品质,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利用海南优越的空气质量资源,加强对绿色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凸显海南自贸港的宜居优势,吸引注重生活品质的人才。
(点击图片或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统 筹丨岳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