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藏“箕子朝鲜”器:㠱侯方鼎

文摘   2024-11-06 11:43   陕西  

器物名称:㠱侯方鼎

时代:商末周初

出土地点:辽宁省喀左县北洞二号窖藏出土。

收藏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器物规格:通高52厘米、口长40.6厘米、宽30.6厘米、腹深23.4、足高19.6厘米。重31千克。

器物介绍:

1、器形:体呈长方形,直耳方唇、深腹、口略大于底。腹四角有扉棱,柱足较粗短,内底四角对应鼎足部位有四圆窝,外底有十字形铸纹。

2、纹饰:双耳饰环带纹,壁四壁上半部分饰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中部素面,两侧和腹下部均饰三行乳丁,足上部饰浮雕饕餮纹。

3、铭文,:

器腹内长壁铸铭文四行十二字:争议较大,先不释读。

器内底中心铸铭文四字:亚㠱侯燕。

器物研究:

依据该鼎器形、纹饰、铭文等综合考量,该器年代应为商末时期。

器物铭文研究:

该器内底铭文:㠱侯,二字无争议,多数学者认为该“㠱侯”就是古籍文献中的“箕子”。

争议较大的是第三字,对此字的识读、释读,学者们分歧很大,有两种观点1、燕字,2、矣字。

该字分歧很大的原因如下:

1、如果把该字识读为“燕”,同批窖藏的匽侯盂的”匽“字如何识读、释读?

2、亚㠱侯盉(1867年北京卢沟桥附近出土,现上海博物馆藏品),铜盉铭文“㠱侯矣匽侯(同时出现㠱侯、匽侯和燕(矣)。

明确支持识读、释读为燕的学者有:吴大澂、刘体智、郭沫若、邹衡、葛英会等学者。

由于对该字的识读、释读,学界一直分歧很大,相关通识方面采取了折中的意见,即采用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先生的观点。

侯仁之先生的观点:

1、”燕不是周初所封,还在武王灭商以前,燕这个自然生长的国家已经存在。”

2、“从西周的最初年代起,金文中不用作族徽的燕字一律写成匽,战国时代写作郾。”

后期有时间专门写篇笔记:识读、识读“燕”字。

参考资料:

葛英会著《燕国的部族及部族联合》,《北京文物与考古》第1辑,北京:燕山出版社,1983年。

葛英会:《燕国的部族及部族联合》

夏商周考古青铜学古文字学
青铜器学入门系列 青铜器学进阶系列 古文字(金文)学入门系列 古文字(金文)学进阶系列 夏商周考古学入门系列 夏商周考古学进阶系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