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老年人的印象中,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在冬季高发,因为寒冷的天气会刺激血管造成血压异常波动。
但其实夏季也是脑中风患病率飙升的季节,研究发现当气温高于32℃时,中风发生率会比其他季节高出将近3倍!
尤其是患有三高、脑血管狭窄的患者,到了夏季务必要引起重视提前预防。那么,如何做才能在夏季有效预防脑中风?
一、千万别把中风当成中暑,它们两究竟有什么区别?
炎热的夏天中暑和中风均高发,并且两者症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很多人会错把中风信号当成是中暑,从而延误脑中风的最佳治疗时机。
夏季突发脑梗死、脑出血的患者,诱因多半是水分丢失过多、室内外温差大以及血压异常波动等,主要致病机制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中暑是在高温条件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汗腺功能也可能出现问题,同时伴随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中风和中暑症状相似之处均有头晕、眼花、无力、恶心等,不过中风引起的无力大多是一侧肢体无力,且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剧烈头痛等异常表现。
而中暑除了会出现相似症状以外,多数患者体温在38℃以上,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湿冷、脉搏细弱等。一旦体温>40℃便属于热射病,患者可能因此陷入昏迷。
想要快速识别急性脑卒中可采用“中风120”,1代表看到不对称的脸,2代表一侧手臂抬不起来,0代表说话变得含糊不清。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得了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夏季预防脑中风,做好4点安然度夏
1、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大多数脑中风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夏季高温只是一个诱发因素而已。所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药物。
同时,饮食上不要过于高盐、高脂、高糖,烧烤配啤酒的确很爽但对血管伤害较大。以及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强壮血管降低血压。
2、每天足量饮水
夏季气温升高,皮肤蒸发速度快、体内水分丢失多,这可能会造成血液浓缩,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
所以,建议夏季不怎么运动的人群,每天应摄入1500~2000毫升的白开水,经常运动的人群除了要增加饮水量还应适当补充电解质。
3、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到了夏季不少人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但室外温度又很高这种过大的温度差,便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诱发脑中风。
建议室内的温度不宜过低,可以保持在26~27℃左右,室内和室外温度差不应超过7~8℃。温度过低也可以常备一个小外套或者小披肩。
4、保证睡眠充足
通常夏季夜晚比较闷热,可能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人体处在疲劳应激状态下,刺激血管的激素分泌增加,诱发脑血管病变。
想要在夏季保证良好充足的睡眠,一方面可以采取空调等方式保持室内温度舒适,一方面可通过午睡增加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延伸阅读:夏天出现口角歪斜,还需考虑这种疾病
不少年轻人在空调房里睡了一觉,晨起照镜子时发现嘴巴歪向一侧,本以为是得了脑中风但核磁报告没事,这种疾病便是面神经炎又称面瘫。
之所以面瘫在夏季比较高发,主要跟寒冷刺激、过度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嘴角歪斜、讲话漏风、不能吹哨等。
面瘫急性期治疗以抗病毒、激素消炎、营养神经等方案为主,如果出院时嘴歪的症状没有恢复,还应该接受面部康复训练。
夏季预防面神经炎,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直吹冷风,增强体质预防病毒感染,以及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等。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心态积极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