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时代的固原(下) -
新石器时代的固原
粟在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最为普遍,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主要农作物。粟的野生祖本是狗尾草,俗称狗尾巴草。狗尾草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和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有着驯化、培育成粟的便利条件。中国最早发现的史前粟的遗存,是 1931 年在山西万莱(原万泉)荆村瓦渣斜遗址出土的“黍稷及黍稷之皮壳”。粟,即中国先秦古籍中所记载的“稷”,也就是北方的谷子,其米称小米。除了粟以外,还有黍,也称糜子,其米为黄米。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发现了保存近 0.4 至 0.6 米厚的炭化粟黍遗存,证明 6100 年至 5600 年前,在固原西部地区就开始种植粟。宁夏地处西北地区,固原又处于宁夏南部。这里同样是以粟、黍为主要作物的旱地农业。现已发现有植物遗存的遗址主要有海原菜园遗址、固原柳沟遗址、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彭阳打石沟遗址。
固原柳沟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固原柳沟遗址的灰坑内发现有大量的炭化植物颗粒,经检测为粟。隆德沙塘北塬遗址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对遗址内的绝大部分遗迹都选取土样进行浮选,获得了遗址内较为详细的植物遗存资料。选取土样 487.8 升,浮选后获得碳化物 258.803 克。其中植物籽实以粟为主, 有 27700 粒;其次为黍,有16025 粒;再次为虫实,有 969 粒;另外还有野稷、狗尾草、藜、胡枝子、猪毛菜等植物遗存。彭阳打石沟遗址也采集了较多的土样进行浮选,同样获得了较多的植物种子遗存,其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依旧是粟和黍。
在页河子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中出土了较多的石镞和骨镞,另外,还出土有鹿角,这些都表明当时狩猎经济的发展。在发掘菜园林子梁遗址时,对发掘出的动物骨骼做了鉴定。可以辨识的动物种类有黄羊、猪、黄牛、梅花鹿、马、野兔、鼠、鹭。动物种类较少,以黄羊、猪、黄牛和梅花鹿较为多见。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在 2013 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动物遗存主要是哺乳动物,只发现零星的鸟骨。哺乳动物中家养动物占多数,主要是家猪,另有少量的狗骨、极少量的牛骨。野生动物中主要有鹿,包括马鹿和小鹿的骨骼,另有零星的野驴、兔子等动物的骨骼。隆德沙塘北塬遗址未发现家养的羊,牛是否为家牛也待进一步研究。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该遗址先民以家畜饲养为主,而且是和定居农业相适应的家畜饲养业,以养猪业为主,养狗较少。狩猎经济在当时社会还不发达,只是获取动物资源与食物来源的辅助方式。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从左到右依次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鹿角器、骨叉、骨针、骨镞、三角形骨镞、海贝
1986年宁夏隆德县沙塘乡页河子遗址出土
图片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
彭阳打石沟遗址中动物遗存主要以猪为主,另外还有狗、黄牛、马、鹿等。其中猪、狗、黄牛已经成为家养动物;马是否家养还需进一步研究;鹿主要通过狩猎获取。
页河子遗址齐家文化遗存和沙塘北塬遗址、打石沟遗址中均出土有较多的石镞、骨镞,另外还有鹿角。这些都表明狩猎经济在先民的生活中仍占据一定的地位。
固原渔业经济的发展,通过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还不是特别明显,在菜园林子梁遗址中发现 1 件蚌器、在页河子遗址齐家文化遗存中发现 5 件蚌饰、沙塘北塬遗址中也发现数件蚌饰及完整蚌壳。但是无法确定是当作食物资源还是装饰资源。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关渔业经济的资料出现。
以上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良好的气候条件使得固原地区适于农业生产,该区域被广泛的农业定居人群占据。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6000—4000 年间,该区域的居民住在临近河谷的台地上,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牲畜畜养的定居生活,而并非专化农业或游牧的经济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和家畜饲养逐渐成为主要生活资料来源,采集和渔猎经济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
在新石器时代,固原与陕西关中地区同步发展起了原始农业。然而,进入青铜时代后,固原与关中地区的经济却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关中地区沿着发展农业方向继续前进;而固原及其以西、以北的广大地区,却走上了发展畜牧业的道路,其原因主要是距今 4000 年前后的齐家文化中期,固原及西北地区遭遇了一次新的冰期,由于新冰期气候及其作用,这里的气温变冷,降低了3~4℃。在气候适宜期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遭到了彻底破坏。农业经济的解体,使定居在河谷地带的大量人口被迫分散迁徙到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从事简单的体力生产活动,其社会发展也因此处于停滞状态,虽已经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却又保留了大量氏族制的东西,这种畜牧生产和氏族制度的保留,成为后来西北地区戎族社会的特色。
新石器时代的固原文化艺术
固原境内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房址和窑洞类的经济设施发现较多,墓地数量较少。
房址固原境内的新石器居址类型主要有半地穴式和窑洞式。半地穴式房址又有全封闭式与半开放式之别。新石器时代早期主要为半地穴式,后期的窑洞式房屋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仍不占据主要地位。
固原境内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址
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居址的选择大多是背风、向阳、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如林子梁遗址面东、向阳,距水源较近,出土有大量的动物骨骼,说明此地当时草木茂盛;少量的河蚌壳和蚌器的出现,说明附近就是湖泊,水源远比现在充沛,遗址南侧的冲沟就有泉眼多出,取水便利。其他如柳沟遗址、页河子遗址、沙塘北塬遗址、周家嘴头遗址等均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山坡或二阶台地上。房址类型也是因地制宜而做,如黄土垂直节理发育较好、堆积较厚、存在天然缓坡或断面的地方多为窑洞式居址,如柳沟遗址、林子梁遗址;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段则多为半地穴式或窖穴式房址,如沙塘北塬遗址、周家嘴头遗址。沙塘北塬遗址发掘出房址13 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址壁面较直,底面较平,居室平面呈长方形或圆形。在居室内东南角有壁式灶,壁面为红色烧结面。火塘为圆形小坑,灶壁呈坡状通向房址地表。根据房址内现存灶的打破关系,推测该房址经过两次整修,使用时间较长。门道朝向东南,在门道与房内连接处有一个小凹槽,应为门道与居室的分界线。门道外为不规则形踩踏硬面。房址底部边缘和东北角残存厚 0.5 厘米的白灰皮,四周壁面底部与居住面相接处有高度不等的白灰皮。房址居室底面有一层厚 4~8 厘米的踩踏硬面。
到了新石器文化晚期时,房址类型依旧是半地穴式房址和窑洞式房址。半地穴式房址依旧占据主要位置,面积较小,大多 10 平方米左右。窑洞式建筑发现较少,已知的有固原柳沟遗址和隆德沙塘北塬遗址中发掘的部分房址。
固原境内新石器时代窑洞式房址
图片来源: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墓葬 原始社会的丧葬作为原始宗教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的是先民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崇拜和对于灵魂世界的一种理解,属于原始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他们的观念里,死人的鬼魂比活人的灵魂更具有强大的力量,更能祸福人类。基于这种认识,这一时期的原始人便产生了对死人的崇拜,即鬼魂崇拜,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套送鬼魂和安葬死者的礼仪。从无意识地处理和埋葬死者到有意识地安葬死者,而后形成为丧俗,其间,又经历了十几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的氏族公共墓地大多分布在原始聚落附近,每一个氏族部落不仅都有自己的公共氏族墓地,而且墓葬方向也基本一致,墓坑排列整齐。同样,黄河上游齐家文化的氏族公共墓地也多是成片、成排埋葬,井井有序。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传统的氏族墓地制度开始松弛,渐趋瓦解,已很难发现墓葬成片布置的氏族墓地。在氏族墓地内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家族墓群。西吉县兴隆镇清理了 2 座齐家文化墓葬。M1 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骨架头向东,面朝上,仰身直肢葬。足部随葬一长颈双耳罐,腰间置一夹砂红陶鬲。M2 亦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仰身直肢葬。足部随葬一夹砂红陶单耳罐,另外还随葬有一件夹砂灰陶鬲。
彭阳县古城镇清理了 3 座齐家文化墓葬和原州区河川乡 6 座齐家文化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南脚北,面朝东,随葬品双耳罐、单耳罐、陶纺轮、骨片、骨珠等。固原地区已发现、发掘的墓葬,除了周家嘴头遗址时间稍早外,其余墓葬时间上大多相当于菜园文化类型,齐家时期的墓葬数量较少。墓葬形制多样,有竖穴土坑、竖穴侧龛、竖穴土洞和土洞侧龛墓几种,以竖穴土坑墓为主。盛行一次葬,二次葬极少。直肢葬极少,多为屈肢葬,其上身姿势,有仰身、俯身及侧身之别,以侧身居多;下肢以屈膝程度差别,可分为蹲踞式、跪琚式和屈膝式几种。多为单人葬,合葬墓较少。随葬品多为日常使用的陶器,数量不等,只有极少数墓葬内出土有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各类陶器是对当时历史文化状况和事件的如实记录与反映,每个陶器或罐、或盆、或坛、或瓮,或涉及生活,或涉及生产,或与民族有关,或与宗教联系。陶器的内涵极其丰富,它见证着民族历史的沧桑演变,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固原出土的陶器都是手制成形,有两种制作方法:一种是手捏制,只见于个别的小器物(如杯);另一种是最为普遍的泥条盘筑法,许多钵、半罐形匜、壶、小口罐、小口单耳罐、大口罐的腹部内壁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泥条宽度不等,大型厚胎的器物泥条较宽。
在已经发掘的遗址中,在菜园遗址和隆德沙塘北塬遗址中发现了制陶窑址。以隆德沙塘北塬遗址来说,它的窑址建造在原生黄土中,大体呈东西向分布。由窑室、操作间以及壁龛组成,窑室顶部已坍塌不存。窑室位于陶窑西部,平面为椭圆形,由火道、火膛、火门组成。
彩陶是指在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彩陶既是日常生活的实用品,但它朴实和谐的造型和绚丽的花纹,又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在隆德县文管所收藏的文物中,有一件出土于沙塘北塬遗址的彩陶钵,泥质橘黄色陶,外壁饰有波浪纹和箭头纹黑彩,器形和纹饰接近西安半坡遗址中的半坡类型彩陶,在大地湾一期中也有部分彩绘符号与其相近;固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小口彩陶瓶,器形和纹饰和半坡遗址中的彩陶瓶极为接近,这两件彩陶当属宁夏最早的彩陶。
小口彩陶瓶
图片来源:宁夏固原博物馆
马家窑文化以精美的彩陶著称于世。但是在宁夏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只有马樱子梁遗址和曹洼遗址。马樱子梁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彩陶大多为橘黄陶或橘红陶。外表磨光,绘以黑色,少数陶器绘彩前还涂以白底,颜色不甚纯正,呈灰白色。曹洼遗址中的彩陶器形以盆、瓶为主,还有罐、壶,均为泥质橘黄色。除红、黑彩相间者外,其余皆为黑彩。彩陶图案绘制粗糙,线条杂乱而滞涩,显得极其潦草,远不如甘青地区马家窑类型遗存的彩陶细腻、流畅。
固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众多,但出土的彩陶却并不多,即便是彩陶出土数量相对较多的菜园遗址,其比例也未超过 1%。与其同时期的半山、马厂遗存相比,彩陶在其文化内涵中所占的比例很少。构图也相对简单,主要以菱形方格纹、波折纹、弦纹、涡状纹等为主,复杂、精细程度较低。笔法相对较随性,稍嫌潦草,少有精工细笔之作。
宁夏地区发现的新石器玉器大多发现在原州区和西吉、 隆德、彭阳等县。经发掘出土有玉器的遗址有页河子遗址、隆德沙塘北塬遗址、彭阳打石沟遗址,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琮、玉环等。
01
玉琮 新石器时代礼器
图片来源:《隆德县文物志》
玉璧 新石器时代礼器
图片来源:《隆德县文物志》
02
03
玉璧 新石器时代晚期礼器
1987年出土于固原县彭阳乡
罗堡村
图片来源:《彭阳县文物志》
从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完整玉器和大量玉料残件可以看出,这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就地加工而成,有可能存在玉器加工作坊。从开料、琢磨到钻孔、抛光等工序都是使用专门工具完成的。玉器形制规范,制作考究,磨制精细,边缘整齐。从现存器物表面的直线切割线痕分析,当时极有可能已出现弓弦一类的器具,用来切割玉料。当时磨制石器的水平相当高,故对玉器的抛光、磨制肯定也有借鉴作用的。孔壁光滑,从痕迹观察有的用管钻、有的用实芯钻,分单向或双向对钻而成。玉琮、玉璧内芯饰有同方向螺旋纹,能够形成这种同向螺旋纹,必须有一种类似制陶用的转盘,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沿同一方向旋转切割。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除了物质生活外,先民们的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先民们追求审美的意识就已经在考古发掘中有了体现。隆德县凤岭乡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骨簪、玉簪等束发用的装饰品。有的骨簪长达 10 厘米,上端略大,器身修长、光滑,磨制得非常精巧。到了齐家文化,经济生活水平再一次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随之提升。在原州区河川乡等地清理出的半地穴式房址,有的房子不仅在墙壁下抹有一层白灰,而且在白灰上用红色颜料彩绘出简单的图案来装饰墙面,使房子更加美观舒适。在装饰品上,除了以前已有的用于束发的骨簪外,这时还发现有骨串珠、缀有绿松石的饰品等。
玉璜 新石器时代装饰品
1985年出土于固原县河川乡上台村
图片来源:《原州区文物志》
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编辑:李 荣
责编:李 莉
审核:宋兆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