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一年过去,2023年的春日,吴昊宇在上虞青创作,每日在二楼的工作室“推泥”,它多是对着泥巴压板、叩击、推拉与收合......这是他在从艺20年后的又一次尝试,泥的肌理与人的意志相互碰撞,慢慢地,泥板留下很多如敲木鱼般的重复痕迹,但也有经历一次长呼吸的推痕。观者会不自觉地想象自己的呼吸——规律的呼吸与一次深呼吸。
今年四月,他的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的主题为“穿越壁垒,破力寻迹”,展现了他这22年的陶艺所学所悟。自然也有这些新作的呈现,呈现泥土成器,呈现“空间的呼吸”。
空间的呼吸 | 陶艺家:吴昊宇
文|王军
艺术是艺术家关于世界的体察,成熟的艺术家多有他们独到的世界观与系统的方法论。吴昊宇的艺术源于他对泥土与陶瓷的深度体认:泥土与生命的同构,陶瓷的纯粹性与永恒感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并且,他的艺术也延伸到设计与家具的空间,有青铜、铝制、木作不同材料的尝试……与其说他是陶艺家,不如说他是“空间”与“材料”的探索者,这“空间”不止体量、造型、雕塑、装置、占据与存有,他对空间的理解是环境、再造、氛围、联系与流动的“场”。他所创造的空间是可以呼吸的。从泥土出发,回望吴昊宇的创作,他最早的陶艺创作可以追溯到2003年的《寻找阳光》,那是他大四的毕业创作。隐喻身体的泥片卷曲、纠合、延展,隐喻城市的长方体条块密集其上,有悸动与不安。表达年轻的身体在现代性的城市中如何安存,或是自己的内心如何装下这新世纪的万象狂飙。很明显,他在释放一些情绪,也试图在寻求个体身心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因为是裸烧,泥土的原始力量被激发,慢慢地,泥土所带来的生命力成为他寻求平衡时可坚守的基石。《寻找阳光》之后,吴昊宇陆续有《觞》(2006)《风之诗》(2007)《生之永恒》《觉醒》《极》(2007)《邂逅》(2008)《中国制造》(2009)等创作,有多个线索的展开:历史的、生命的、自然的、社会的、抽象的……但整体看我们能得到一些共性的把握:一是陶瓷泥土作为生命的隐喻,并延伸到自然的本源。是有机性与力量感的表达。二是造型如现代性的身体,它可以包含欲望、寻根、否定性与抽象性,身体是一个复杂的容器。三是以上二者的冲突与纠合,既有造型上的凝聚卷曲,也有内里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现代性的文化冲突。“纠合”与“平衡”始终是吴昊宇创中一对重要的组合关系。38×28×35cm 细陶 手工成型 氧化焰1200°C 2008
2008年至2009年前后,可以感觉到吴昊宇创作中两个方向的展开。一是加强叙事尝试社会性当代性的介入,如《中国制造》;二是减少叙事的抽象性雕塑,如《邂逅》。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徘徊不定,个体应该如何介入社会,有一个程度的问题。从后来的创作看,他选择了后者,减少刺激性的事件与符号化的表浅展示,更多的是回到自身的挖掘与陶瓷与造型本体语言的探索中。在《邂逅》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化。65×43×45cm 细陶 手工成型 氧化焰1200°C 2010在《邂逅》一系列造型丰富的作品中,“纠合”变得柔和,“平衡”也变得更加微妙。能看到有机抽象主义对他的影响,它们像是山石风化后再经细细打磨推光后所得出的模样,有风化所带来的时间感凝聚感,也有细细打磨所带来的“修持之心”的注入。最后是翻模完成,陶瓷泥土的纯净感被凸显,平滑光洁的器身像是与新生的一次邂逅。它们或矗立或静卧或拥抱,有机的抽象中有“君子修身”的隐喻。60×36×85cm 细陶 手工成型 氧化焰1200°C 2011
《邂逅》之后,沿着抽象与内敛的创作之路,吴昊宇有另外两个系列的展开。一是关于身体与容器的,有《破立》与《生长》,通过传统的盘泥条完成。二是基于物质材料展开时间与空间玄想的《新石器》,通过翻模完成。以下分别试解之:先说身体与容器。在当代艺术领域“身体”是重要议题。它可以是内容与主题:具象抽象的身体、消费的身体、两性的身体、社会的身体、权力的身体,以及神性、欲性和物性的身体。身体也可以是媒介与语言:在舞蹈戏剧之外,成为行为影像中的表达者,有赤裸、拥抱、行走、涂抹、叠加、卷曲、矗立以及无所事事……吴昊宇对“身体”的表达是含蓄,并与陶瓷相联系,他指向的是“作为容器的身体”。在陶瓷领域,在新石器时代,抟泥为器是神性的创造,“人形陶器”或带有人体抽象的陶器是人类最早认知探索身体与自我生命的一个例证。容器承载、存有与孕育的意涵会自然地成为身体的隐喻。在这里,粘土、容器、身体与生命是同一的。吴昊宇想要回溯的便是这种同一性。回到陶瓷的容器便是回到自身。用古老的盘泥条手法一层层地累加,回到对自我的觉察与塑造中去。编织出《生长》,那便是自己的身体,这很像是吴昊宇最早的创作——2000年的大地艺术中的“石头”。只不过换成了不断生长延伸的泥条交织而成的“容器”,这“容器”也像一个绳作的笼子——一个身体的牢笼,但身体也有着无限绵延的可能。绵延与禁锢是在身体里是一起存在的。我们的困顿,我们的束缚、我们的矛盾实则更多地来源于我们自己。
《破立》直接是容器,与2000年的大地艺术的石头相比,《破立》不只有“矗立”,还多了“坍塌”,那是对人的生存并不都是完美的描述。当盘泥条不断向上不断生长不断累加的时候,容器会有变形与倒掉的可能,即使盘筑完成在干燥时也会开裂,在烧成时也有崩塌的危险。但作品中的崩坏不是有意而为,我们能看到一点点累加的痕迹,好似所有的着力与盘筑在烧成后都有了“因果”,崩坏与不规则的卷曲也自然成为可接受的部分。崩坏是人生的一部分呢。在《生长》与《破立》之后,吴昊宇创作了《新石器》,沿着“纠合”与“平衡”的主题。虽然依然是容器与身体的表达,但少了人的世俗性与复杂性,多了克己与意志力,他似在精雅中求修持的功夫。《新石器》是在日常中看到陌生与惊奇。作品缘起于吴昊宇在路边看到的不规则石头,这普通再普通的石头,却有亿万年的幻化而成与亿万年性质不变,地壳的运动,岩浆的喷发,有机物的沉积,在温度、压力与时间的化合中生成,石头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是石头,以时间来计算岩石似乎是没有意义的。《新石器2017-No.5》《新石器2018-No.3》 28×55×48CM 瓷器 注浆成型 还原焰1280°C 2018在古典时代,石头可引申出“坚如磐石”的品质,力量、坚毅与稳定,以致“石之五德者为玉”。吴昊宇却要“穿石而过”,他的“穿石而过”是想对石头有整体性的把握:一是对石的肌理所导出的石的物性把握——坚硬、体量、不规则与封闭性;二是石与人的相连所引申出石的德性——力量、坚毅与恒常。最后是对以上二者的否定,否定是一次新生,所以我们会看到:柔软与坚硬,脆弱与恒久,封闭与呼吸以及风动与静谧,都在《新石器》的凝固中展现出来。在这个层面上讲,“穿石而过”另有所指的是“思维可以穿透一切”。总结吴昊宇的创作,他始终在回溯一种原始的力量,探索事物的本源性,如泥土与陶瓷,身体与岩石,那种新石器时代泥土容器的朴素力量在当下身处现代欲望社会的空间依然有着坚实的生命力。其次他的作品是一次现代性的张力营造——“纠合”与“平衡”,作品是否定后的“中”的塑造与重生。坍塌与否定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最后吴昊宇的作品中是对环境、对自然、对人存在的有机连接,这一连接让他的作品拥有类似传统的自然主义所带来的那种呼吸感与德性的修持。他让身体成为一个容器一个可呼吸的空间。如海德格尔所言“筑造归属于栖居……天、地、神、人聚集于自身”。
上虞青创作
0323-03 94×94CM 黑陶 手工成型 氧化焰1220°C 2023
上虞青创作
0323-05 35×90CM 黑陶 手工成型 氧化焰1220°C 2023
上虞青创作
穿越壁垒,破力寻迹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破·立》装置
展览现场 从“山泥研造”到“茶土制器”
展览现场 从教学到手作器物实践
展览现场《新石器》系列
吴昊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陶瓷艺术设计系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 IAC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展国际、国内众多赛事与展览,其中有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英国伦敦国际设计周、日本“第十二届美浓国际陶艺大奖赛”、韩国利川国际陶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JingArt、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上海、天津国际设计周,在设计上海、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个展会上进行学术演讲,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等等。作品被爱尔兰都柏林博物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筑中美术馆、美国GALLERY ALL画廊、北京自造社、上海璞素家居、意大利大使等多家国际、国内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
End
白明老师在上虞青陶艺中心和外国陶艺家交流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网址:www.shangyuceladon.com
电话:0086-575-82973910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江西路617号
艺术|陶瓷|文化|>>>|研究|创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