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构人》,钢构事 | 编辑部的故事②

企业   2024-11-09 20:12   广东  



企业要做大、做久

必须依靠共同的适宜的文化

共同的文化

需要寄托于一份刊物


自2007年创刊至今

200期《钢构人》从未中断

她是无言的见证,无声的传递

“铁骨仁心”文化因她而可追溯

因她而得以延绵


值此《钢构人》200期刊庆之际
特推出“编辑部的故事”专题
让我们一同聆听“小钢”们的办刊趣事


文 / 蔡良浩(党建工作部)


工作至今,在公司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钢构人》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让一个愣头小子在职场刷到存在感,让一个职场菜鸟迅速成长。

在《钢构人》里我融入了钢构。初入职场,传播学毕业的我立志要扛过《钢构人》的大旗,因为当时学新闻的寥寥无几。初见首任编辑,自信爆棚,不信干不过一介“文弱女子”,决心要让这枚美女“无事可做”。“跟班作业”的大半年时间里,我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审稿组稿,干的都是“体力活”。尽管如此,杂志还是因为编撰质量不佳时常延迟交印。不久之后,沈微升迁,同时公司决定改版升级《钢构人》,由原来的双月刊升级为月刊。这时候,我才深知这大旗不好扛,这女子不文弱。这是我入职后的首份挑战。

《钢构人》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王董每期都会逐篇审核,经常会帮我们调整文章次序,找出文句错误,告诉我们哪方面还需要加强,还多次在公司内部会议上为宣传工作站台。发榜总这段时间在武汉站项目蹲点,他时常在凌晨时间发送杂志的修改意见。事后得知,他经常是为项目的事情忙到晚上十点左右再审本刊。他对内容和文字的完美追求、专注于工作的敬业精神、教导下属的耐心与细致,让我们感动。爱文主任的工作则完美阐述了自己的名字,不仅组织杂志的策划,还亲自提笔……幸得领导的高度关注,《钢构人》在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慢慢地向有深度、广度延伸的读物转型。有次接待,来访嘉宾询问了一个偏远项目的技术参数,由于刚审过该项目发过来的稿件,我顺口回答了出来。作为文科生,最头疼的是审稿时一串技术参数或者专业术语的罗列,不知所云。为了使得稿子通熟易懂,得不四处查阅资料、请教询问,然后修改成门外汉都能读懂的文字。慢慢地,编辑工作让我学到的东西超越了业务范围,让我这名文科生慢慢培养出了工科思维。后来到了江苏公司,发榜总要求我要接地气,要到车间里“跟班作业”,这也进一步培养了我的工科思维。

在《钢构人》里我读懂了钢构。《钢构人》的一大使命,是记录钢构人、宣传钢构事。长期以来,《钢构人》对人物的报道覆盖了公司各个岗位的人员,从公司领导到基层员工、从项目经理到工长、从管理人员到作业人员,只为发掘更多的优秀钢构人。

在编辑生涯里,我认识到了钢构塔王、吊装大师根宝,迪拜“拓荒人”郭建辉,超高层专业户陆建新……他们有来自坚守一线的拼命三郎,也有在机关工作的勤恳员工;既有驰骋沙场的老革命,也有青春活力的新生力量。他们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却有着同样的执着与坚守;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故事,但都讲述着感动与思考。在当编辑的日子里,这些人和事潜移默化地帮我读懂了“铁骨仁心”。

在《钢构人》里我寻获了成就感。在众多的优秀钢构人中,有这么一个人最朴实无华却让人印象深刻,他是总部保洁员老张(张圣平)。老张是公司“元老”之一,没有过丰功伟绩,也没有动人故事,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钢构人。他做事认真负责,喜小调,善书法,曾参加公司的书法比赛,名次不俗。他身材消瘦,却能量无穷。夜晚上班喜欢哼着小调自言自语,即使忙到夜里,却总是一丝不苟又乐在其中。他喜欢给人讲故事,在他口中,我听到了钢构许多“奇闻佚事”,也得知了钢构历史的“民间解读”。这些奇闻佚事和民间故事伴我度过了多个夜晚,老张的“快乐工作法”也感染了我很长时间。有一段时间,《钢构人》人物宣传遇到瓶颈,长久以来将目光过多聚焦在管理人员或获得荣誉的员工身上,缺少接地气、入人心的稿子。在发榜总的敦促下我们刊登了老张的平凡事迹,反响很好。老张的出现,使得《钢构人》不仅让“聚光灯下”的优秀员工登上杂志,也让像老张一样勤恳工作又默默无闻的老黄为众人所知。那一年,关于老张的事迹报道荣获了优秀稿件”称号,老张不仅在公司的书法比赛上获得名次,也获得了年度优秀员工,这就是我的成就感。张是对“铁骨仁心”更接地气的诠释。

这些年来,《钢构人》记录了无数钢构的人、钢构的事。钢构在成长,《钢构人》也在成长。相信《钢构》将越办越好。

(本文原刊于2024年5月《钢构人》(总第195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构人》编辑部




喜欢就奖励小钢一个“👍”和“在看”呗~

中建科工
企业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