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依山面海的“生命之环”

乐活   2024-06-11 10:03   河北  

城市建设者

2024  在深圳





> 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


医院的存在,既是温暖的抚慰,亦是生命的守护,更是对人类健康的无尽追求与坚定信念。它们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向往与期盼,也见证着科技的进步与医学的发展。每一个医疗项目的诞生,都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珍视与呵护,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本期城市建设者将带领大家走进“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简称“大鹏人民医院”)项目的建设过程。大鹏人民医院由深圳本土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主持设计,着眼于医疗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疗养等功能,是大鹏新区市民“家门口”的综合医院





如何研判一所区级医院的定位? 


大鹏新区人民医院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建筑高度79.75m,地上最大层数16层,地下2层。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住院楼、康复中心、门诊医技楼、行政楼、宿舍楼、报告厅、科研楼等,规划总床位数2000床。


大鹏人民医院集市属医疗中心、市康复医学中心、航空及海上应急处置基地和核医学辐射处置中心等功能区于一体,是现代医院示范基地。建成以后,大鹏人民医院将辐射周边的坪山区、盐田区,惠及惠州市乃至更广阔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综合性的区域医疗中心。


项目鸟瞰-效果图


大鹏人民医院的项目定位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作为常住人口20万人以上的大区,大鹏新区自然资源优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许多深圳市民周末度假的首选去处之一。然而,包括大鹏新区在内的整个深圳东部地区,却一直没有一家成规模、学科齐全的综合医院。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的问题,深圳市政府于2013年立项,批准建立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以满足新区医疗卫生实际需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提升新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鹏人民医院被定位为区级医院,最初计划设立600张住院床位。然而,随着深圳市的快速发展,这样的规模似乎已无法满足大鹏新区未来的需求。因此,2018年,深圳市政府作出了新的规划要求——将大鹏人民医院的规模扩建至2000张床位,一次性完成建设,并于2022年5月下发运营方案委托深圳市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市二医院”)运营、管理。


项目选址于山海之境


市二医院是深圳知名的“老牌”医院,其前身是深圳市基建工程兵医院,以外科见长,骨科、烧伤、康复医学、血液等科室在深圳颇具有影响力。沿袭运营方所长,大鹏人民医院被赋予了“大综合、强专科、特色鲜明”的定位。


二者优势整合,凭借市二医院的资深实力带动新医院的发展,并结合大鹏人民医院的实际运营,通过高端化人才建设、强学科的布局,构建起市二医院与大鹏人民医院的学科联动——大鹏人民医院将被打造为深圳市的康复医学中心和科学转化医学中心,并依托大鹏新区的环境,打造集旅游、国际体检、高端医疗为一体的国际医学中心。市二医院与大鹏人民医院将实现一体化学科建设与联动运营管理,并随着专家与人才的往返流动,进一步将深圳市中心较强的医疗资源拓展、下沉到东部地区。


项目区位


在明确了这一定位后,大鹏人民医院的可研报批与设计工作迅速展开。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主持下,医院的建筑方案重新进行了设计,并在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市二医院的协同下,明确了一级、二级医疗流程,为后续的施工图设计和建设建造奠定了扎实基础。




融于山海之境, 

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 


有赖于大鹏人民医院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旨在打造一处融于山海之境的诗意之所,一个承载生命艺术和人文精神的医疗场景。


从造型来看,大鹏人民医院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医院的固有印象。两栋圆形塔楼一高一低,悬浮于裙房基座之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塔楼外围延伸出连续波浪形的水平阳台,上下旋转错动,宛若起伏的海浪;主入口处,尺度恢弘的雨棚恣意延伸而出,悬挑达25m,仿佛刚刚从海面上升起的贝壳,充满灵动气息。这些细节赋予了医院独特的海滨气质,同时体现了其作为康复医院的理念,挖掘医疗功能和文化内涵,创造独一无二的疗愈体验,使其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医疗服务目的地之一。


为了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优势,满足医疗建筑自身复杂的功能需求,设计团队进行了多轮方案推敲,几乎穷尽了场地的所有可能性,结合业主需求、环境和规范,努力寻找最优解。


在团队讨论的过程中,设计主创孟建民院士突然迸发灵感。他凭借着直觉和经验,寥寥几笔迅速勾勒出了一张概念草图:两个圆形的塔楼被共同的基座托举起来,形成了一个生动的“生命之环”。


孟建民院士手稿


对于医疗建筑而言,功能性是至关重要的。而将设计概念转变成能够落地的实际空间细节,还需经历漫长的过程。医院里的各项功能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实现各个模块布局之间的合理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组织结构上,大鹏人民医院试图探索一条创新型的道路。建筑师结合场地条件,重新梳理了医疗功能组织逻辑,将门诊、医技、住院三段式的结构重新糅合,并进一步结合场地流线,构建出一个健康、集约、高效、人文的共享空间与功能服务体系。


功能服务体系设计


在这一新的组织结构中,基本医疗中心位于场地中央,包含门诊和医技功能,为医院的核心部分。医疗支持中心和特色医疗中心分置于南北两侧塔楼。这样的布局使得三大中心相对独立,同时通过拓扑几何变化,创造出三个独具疗愈文化特色的中庭空间,分别为“枢纽之庭”“生命之庭”和“交流之庭”。



整个建筑体的中央是医院的核心,为“枢纽之庭”。这个区域是公众进入医院的第一站,他们通过主入口进入这里,接受门诊治疗和医技检查。北面的塔楼较高,为医院的住院楼,其中央的圆环里设有一个开放的空间,被称为“生命之庭”。它是一个露天的庭院,其中置入名为“生命之树”的应用装置,利用光导技术将自然光引入其中,创造出极具疗愈感的建筑空间。南面的环形建筑楼层较低,被用作行政楼,其中庭围绕科研和教学交流,布置有圆形学术交流厅,因此被命名为“交流之庭”。这个空间旨在促进医学合作和知识分享,为医疗科研和教学提供一个开放和温馨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分区营造出了舒适、有益健康的环境,自然的疗愈力量亦能够促进身心的健康。


1楼中庭-效果图


这种功能严谨的逻辑关系,形成了亲切、有效的空间导向和体验,也印证了孟院士在创作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要反常而合理”。这意味着设计应该给人一种陌生感,但在仔细体验之后又显得非常合理。圆形建筑与传统医院有所不同,它打破了人们的思维定式,圆形外观不仅蕴含了“海浪律动”的主题,还致敬了客家围屋,形成了对当地文化的一种隐喻。


立面设计-效果图




群策群力,破除信息壁垒 


大量的弧形设计赋予了大鹏人民医院建筑独特的韵律和动感,然而,这也使得建筑整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主体结构到机电管线安装,再到后续的医疗专项和设备进场,弧形的作业面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专业性极高的医疗建筑,大鹏人民医院涉及非常多专业和部门。


2023年8月项目建设现场航拍


首先,整个项目施工被拆分成两个标段——一标为南塔,二标为北塔,由两家总包单位分头实施建设。其次,各家总包下面又涉及不同的分包单位:一标有28个专业分包,二标则有19个——而这仅仅是有独立施工许可证、系统性比较强的团队。再加之医疗专项、弱电等没有独立施工许可证的团队,粗略算下来,整个项目上下有数十家团队在同时工作,难免涉及穿插施工的问题。例如,在做主体结构的时候,幕墙和精装等施工团队就有可能穿插进来,这对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总承包方都提出了很高的管理要求。


2023年8月幕墙安装施工现场


在涉及多专业整合的复杂项目中,信息不对等往往是一大挑战,可能导致工作衔接的疏漏和矛盾。针对这一问题,大鹏人民医院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非常谨慎和严格的标准,以规避各个环节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风险。在项目前期,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就成立了“全专业”项目组,团队中的工程师涵盖建筑、结构、水暖电、幕墙、室内、景观、BIM等不同专业人员,旨在确保在前期设计阶段就能够全面考虑并解决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后续的实施落地夯实基础。


2023年8月项目施工现场

在概念设计阶段,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还特别强调对设计单位所提交的图纸进行详尽审核。面积、功能分区等诸多方面的数据都必须准确无误,特别是消防指标,更不容有丝毫差错,因为这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安全。“所以我们也不允许设计院在前期设计的时候,出现任何消防问题。”到了项目施工阶段,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也没有放松对落地效果的监督和把控——其要求设计单位每周到现场进行巡查,对所有的施工节点现状和图纸进行核对,并提交巡查报告,确保设计精准落地、按图施工,从而一丝不苟地把控项目品质。


不仅如此,为了打破多单位协作下信息沟通不及时和不对等的壁垒,深圳市建筑工务署还引入了全过程咨询的模式,由专业的咨询公司负责整合,将工程前期的报批、报建流程,中间阶段的设计、造价、招投标环节,以及后期的监理落地贯穿起来,统一进行管理。


2019年1月-2024年4月建设过程


总包方同样秉承了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为了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实现全方位的系统、科学管理,总包方首先组织内部相关管理人员,对各项分包工艺进行全面的自我学习,以掌握施工需求和条件,确保在施工阶段可以从技术视角进行介入、统筹,从而维持整个项目推进的顺畅度和连贯性。


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封顶仪式,2023年3月23日


这样尽职的态度,也促成了项目上很多创新点的出现。例如,按照原先的设计方案,建筑造型应全部采用混凝土结构,但是经过BIM技术模拟,对各方的安全性进行综合比对和评估后,建议将屋面调整为钢结构。经由多方商讨,最终这一建议被采纳,以保证项目整体的安全性。加之本项目是装配式医院,因此地下两层与地上五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五层以上(包括南塔屋顶的直升机停机坪,以及外立面的飘带和裙房上的飘板)均采用全钢结构,大鹏人民医院也由此成为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建设管理医院中第一家运用钢结构的医院。


2024年4月项目建设现场航拍




细节,来自对使用者诉求的聆听 


我们如何从建设者的视角向使用者过渡?我们怎么建设一所医院,最终达到让使用者满意的程度?”大鹏人民医院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该项目的团队或人员,都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沟通,打磨各个细节,只为给用户打造一个真正舒心、好用的医疗环境。循着这一终极目标,在医院的建设过程当中,各方愈发注重聆听使用者的心声,力图将他们的诉求付诸实际的建筑内。


1楼住院大堂-效果图


2楼门诊-效果图

早在前期咨询阶段,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与全过程咨询团队就对未来的使用单位——市二医院的所有科室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走访——前后组织了四轮,大大小小的会议沟通达几百次。访谈的内容最终经过整理,形成了完整详尽的调研报告,以此引导后续的建设、精装与各专项设计工作。从每个科室的平面布局,到每一个插座电压的实用性选择(是需要220V还是380V),无不经过推敲。


中庭行政厅-效果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内引入了轨道小车传输系。在调研过程中,建设团队了解到,传统医院在传递小型物品时,通常是靠人力用小推车运送。这样的操作一方面会增加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在患者看病的高峰时期,也会占用垂直交通(电梯),造成人员拥堵的问题。针对这一痛点,大鹏人民医院引入了轨道小车系统,协助物品的点对点运输,既让渡出了垂直交通,也提高了传输效率,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


双边电梯

2楼超声科过道-效果图

这种正向的反馈与人本设计也同样发生在室内精装的设计与施工上,充分体现了对医务工作者与病患的双重关怀。例如,市二医院的医务人员反映,常规医院装修中采用的石膏板有着很明显的弊端——容易发霉,同时也容易被日常使用的试剂所浸染,留下无法清除的痕迹。他们提出,希望可以在大鹏人民医院的装修过程中,尝试使用新型抗菌、抗潮、抗霉的材料。从使用者出发,这样的诉求也倒逼着深圳的装饰材料领域去不断探索、研发。


病房和病房卫生间-效果图


“医疗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这种同理心不仅体现在对患者的关怀上,也延伸至对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理解与支持。在大鹏人民医院项目中,无论是建筑师,还是室内设计师,都将使用者的需求视为“分内事”,并且共同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在建筑的层间设计上,设计者充分考虑到大鹏人民医院康养的属性。鉴于很多患者会在医院中长期生活,因此设计试图营造出更为居家的环境,包括建筑外围连续的波浪形阳台,并非仅是对海洋主题的迎合,更是为了让患者在闲暇时能够享受室外的放松空间。


连续的波浪形阳台-2024年4月项目建设现场

1

在室内设计方面,为了营造更加柔和的氛围,设计增加了很多外抛的弧线,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富有生气和灵动感。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双方通力合作,在最后关头对设计进行了优化——考虑到前来急诊患者的焦虑情绪,设计师们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论文,他们发现绿植和太阳光等自然元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疗愈感,因此将急诊入口原本的大平顶改造为净高约4~4.2m更加舒缓开朗的通高空间,自然光可以倾泻下来,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舒适和希望。


1楼急诊大厅-效果图


如此关于细节的考量还有很多。诸如室内所有的桌面都做了倒圆角处理,避免医疗空间中有太多的锋利感让病患产生抵触情绪;照明设计部分,常规的门诊采用4000~4500k的冷光源,而康复科室则采用约3000k的暖光源,并且尽量使用发光软膜或者灯带等漫反射光源,避免筒灯等直接照明对视觉造成刺激,也让整个空间舒缓下来。


3楼康复门诊-效果图

在颜色的选用上同样非常讲究。例如,通过地面铺装颜色的变化,潜移默化地指引病患的行走动线,以最快速度将他们“带”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康复科室的门诊区域,用暖色来做大背景,用深咖啡色做点缀,让整个空间体验“慢”下来;住院部的环形布局,为了避免人们失去方向感,每个护士站都采用了不同的主题色,从而给人们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和节奏感。


住院护士站-效果图




数字赋能,迎接未来的疗愈空间 


从工程角度来看,大鹏人民医院项目的建造落地有诸多难点。例如,项目主入口处的雨棚以及屋顶构架层的飘板都为超大异形结构,而且都有悬挑,施工难度大;塔楼外立面为圆弧形曲面,曲度需要精确控制,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工程等都需要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处理。


BIM+云端平台

雨棚吊装模拟(钢结构深化)- 施工阶段BIM应用 

为此,通过数字赋能,大鹏人民医院项目全周期地运用了BIM技术,从前期准备阶段到施工阶段,再到调试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都通过数字化模拟的方式,对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加以管控。除了BIM技术的综合运用,项目还打造了智慧工地指挥中心,结合云计算、AI等技术,通过指标指数、雷达图、分布图、热力图等可视化手段,让“摸不着”的数据“看得清”,实现项目建设全过程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和预警。


医疗专项深化 - 施工阶段BIM应用 


“健康、高效、人文”,这是建筑设计方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为大鹏人民医院题下的希冀与注解。作为“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深圳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一直在奋起直追,努力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城市底板。而大鹏人民医院正是这些努力的生动实践之一,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在生活态度与城市发展理念上的转变。


幕墙深化及工序模拟 - 施工阶段BIM应用


连续的波浪形阳台-效果图


如今的医院面对愈发紧张的城市发展用地,需要采用更集约、高效的建设模式,甚至共享部分空间,实现与城市和谐共生。“我们强调‘院城融合’,即医院和城市要建立一种紧密的关系,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避免过去那种疏离感很强的状态,避免人们,特别是周围社区的居民,对医院产生排斥和消极对待的心态。”孟建民院士在一段采访中如是说。


2024年4月项目建设现场航拍


大鹏人民医院的建设,无论是在建筑外形,还是在室内空间、医疗功能分区上,都迈出了前进的一步,充分体现了大鹏新区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当然,建设的医院最终是要交付给使用者的,“建得如何”真正的评判权在于医护人员、病患甚至陪护人员。


投入运营后的大鹏人民医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身与市二医院的学科建设有效融合,同时匹配大鹏新区的医疗需求和未来发展。从设计到建设过程中,对于康养人员的关怀细节和疗愈氛围的营造将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和验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们与城市未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项目鸟瞰-效果图




 城市建设者 


出品方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栏目制作

建筑档案



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


建设档案
项目名称: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
项目类型:医疗卫生
项目地点: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街道葵新社区
建设周期:2018年10月-2024年12月(计划)
建筑面积:417444㎡
用地面积:97006.39
使用单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建设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管理中心

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第一座钢结构医院项目。项目由孟建民院士团队主创设计,两栋高低错落的圆形塔楼悬浮于裙楼之上,并与裙楼基座融为一体,寓意为“疗愈之环” “韵律之环”“生命之环”。项目依山眺海,利用波浪型阳台、飘板营造出山海建筑的特色。项目从工期、经济、投资、低碳环保四个维度和建筑全生命周期考虑,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BIM技术在土石方、桩基施工阶段对地形、岩溶进行分析;采用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技术,可以直接基于成果影像进行高度、长度、面积、角度的量测,让现场人员直观了解基坑施工安全风险;通过北斗云自动化监测系统建立自动化监控体系及安全预警平台,提高项目防灾减灾的能力。


建设大事记

2013年03月  项目立项

2015年08月  项目移交

2018年07月  项目可研批复

2020年01月  项目概算批复

2020年12月  项目主体开工

2023年03月  项目结构全面封顶


参建单位
五洲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联合创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晶宫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方大建科集团有限公司
广州江河幕墙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中孚泰文化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剑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国安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城市建设者

本栏目是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出品的深圳重点项目深度记录栏目,以影像以及文字记录建筑匠心如何构筑城市未来。《城市建设者》聚焦大众对深圳生活以及深圳建设生产的关注,联动建设产业链条中的平台和各个端口,实地探访、调研、对话多个不同类型项目,以跟踪、记录的方式对话深圳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旨在探索和呈现深圳宏大的城市建设的背后,多方共建、群智群策的城市公共建筑的建设机制。我们期望这些公共建筑为城市起到传达文化使命感、共享社会机能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公共价值和城市文化空间的生成方式及社交属性,或将推动中国城市人居空间的改善、文化自信的培育以及社会公平发展。





- END -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


建筑档案
记录中国建筑 | 记录中国建筑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