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组的重要程度,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评价到:“给我一个好导师,我的文章将发遍Nature、Science和Cell”。
申请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在套瓷以及面试之后,我们大多会收获多个课题组的offer,那么应该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组呢?这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导师风评
2.课题组方向
3.导师类型
4.奖学金/津贴
5.组内资源
导师风评
第一点,也是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导师的风评怎么样。
我的老板曾把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形容为一段4年或者5年的婚姻。在这个过程中,理想的情况是两个人双向奔赴,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资源,而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效率地进行产出。因此,对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导师是能够顺利完成博士学业的基础。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了解这些信息呢?首先可以去一些社交媒体(小红书、知乎、一亩三分地等等)、导师风评网站上搜索这些导师,如果我们看到有多条对于这个导师的负面评价,比如科研上无法给指导、学生天天做和科研无关的杂事、组内学生经常延毕、情绪不稳定经常对学生发脾气,那么请你迅速远离!!!
你可能会觉得以上情况都是那些学生的问题,而自己是特殊的。请你放一万个心,你绝不会是特殊到能让导师改变本性的那个人。
其次,我们可以看老师的主页里面组内成员的状况,如果两个及以上学生存在没有按时毕业的情况,那么要是你进组了,就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尽管每个人在申请的时候都不会觉得自己会被延毕。
好的导师总有办法让你渡过难关,顺利毕业,反之,也总有办法让你毕不了业。然后就是组内博士生的论文情况,如果大部分人在读博期间都产出(在这个的研究方向来说)适量的paper,那么这个组在科研上的状况应该是很不错的。
另外,笔者看过有些人说可以联系组里的成员,问问他们对于自己导师的评价。不过我觉得这个见仁见智,不是每个学生都敢直接说出导师的缺点,毕竟他们正在这个组里,还得考虑自己的利益。
如果不幸进入了不好的课题组,你又在里面过的浑浑噩噩,每天情绪低落,甚至抑郁,那么请不要犹豫,迅速退出!!!结婚了都能离婚你选导师难道还得跟他一辈子?趁着第一年或者第二年沉没成本还没有那么大,转导师、转方向、转学、工作、甚至回国,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要硬撑,不然到最后除了学位啥也没有。而一个学位并不能对你的生涯起决定作用,要是你在读博过程中出现抑郁症甚至更糟糕的情况,那就是一辈子的遗憾。
课题组方向
一般来说,教授在招生的时候更倾向于研究方向匹配的学生,因为这一类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从头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尽快上手干活。当然,那种明显具有强大科研潜力的学生(研究经历丰富且有优秀的产出或者有大牛强推),即使是不同的方向,教授也可能会很喜欢。
在一个课题组里可能会存在一个或多个大方向,每个方向通常有多个学生研究不同的细分领域(既可以相互帮助也避免利益冲突),有些教授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探索新的方向。如果某个方向只有一个人在做,这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缺乏经验,很多东西需要自己踩坑、填坑,能力不到位的话有可能成为炮灰,当然如果探索成功了会让科研能力有质的飞跃。
有些研究组可能会专注于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例如UW的David Baker在蛋白质设计领域深耕多年),这样的好处是组里有充分的数据和经验积累,比较容易上手;缺点是如果对这一方向不感兴趣,可能比较难换方向。
有少数导师也可能让多个学生做相似的课题,这样其中一个人发了文章,其他人就很难再发了(比如在AI4S方向一份重要的实验或临床数据有多个人做,发了文章就需要公开数据),会引起组内的恶性竞争,如果发现了这种情况,一定要远离!!
因此,我们在申请时要重点关注教授的研究方向,尽量找机会和他们详细讨论自己的研究计划,申请与自己研究经历和个人情况相匹配的组会提高成功率,选择自己熟悉的方向在读博前期也会更顺利。
考虑到以上情况,我们在本科阶段一开始接触研究时最好对当下热门的方向:(CV、NLP、Big Data、Security、Robotics、Bioinformatics、Software Engineering等等)都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在了解和比较之后,选择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样在需要选择课题组时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经验,更容易受到教授的青睐。
导师类型
学校里会招生的教授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Professor:年纪相对比较大,在科研领域往往有超过数十年的经验。他们通常拥有丰富的资源(合作,实习,研学等等)。但是教授们事务繁多,特别是那些大牛,学生可能很难拥有和他们单独讨论自己课题的机会。
在教授的组里很可能是高年级的博士生或者博士后带新入学的博士生,大部分是放养的状态。有一部分组里也可能每周都有组会,导师会对项目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很难给出具体的见解和指导。所以大牛导师更适合自己有了一定科研训练基础,希望有好的平台去发挥的学生。
Associate Professor:一般来说,副教授拿到了tenure,自身的压力会少很多,组内的学生也相对work–life balance。不同老师可能有不同的风格,需要按照个人进行分析。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的组里一般是比较缺人的,特别是刚入职的老师,很需要招人干活。他们的idea是非常多的,并且在组内人没那么多的时候还能够在科研上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如果学生努力,干活效率高,可能会有很好的产出。但是因为助理教授还没拿到tenure,他们的压力也相对更大,可能会更push。如果想要躺一些,他们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是概括性的介绍,具体到每个导师,我们还可以在Google Scholar看看其近3-5年的论文情况,特别关注教授作为第一通讯作者(通常是last author)文章的整体质量(发表期刊或会议的水平)、数量(根据组内学生人数估计数量是否正常)以及方向(关键词或主题,有可能教授在近几年更换了研究方向但是个人主页并没有更新)来判断其近几年的研究产出状况。
奖学金/津贴
奖学金和津贴也是在选课题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读博科研压力已经够大了,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没有经济压力~
美国部分学校可以参考CS Stipend Rankings(里面Living Cost比较夸张,用不了这么多)。
截止2024年,香港的研究生奖学金通常为每月18K港币,港府奖学金(HKPFS)为27K加一些额外的津贴,甚至还免学费,算下来相当于两倍研究生奖学金的数额。不过一个系可能就两三个人能拿HKPFS,国家奖学金拿的多(2-3个)或者论文发的多的同学申上的希望会更大。同时,香港的研究生奖学金也会随着通胀每年增长。
欧洲岗位制博士是根据合同发放工资,每个项目都不一样,而且大部分项目只接受有硕士学位的学生申请。由于岗位制博士相当于一份工作,因此还可能会附带保险和年假等其他福利。不过岗位职博士的名额一般较少,且严重依赖于教授的项目,因此需要一定的运气成分。
还有其他很多地区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大部分情况下,津贴是足够cover基本房租和生活费的。但是自费读博的情况也存在。要是家里没矿,建议不要选择自费。
可以想象一下你要给导师免费打工四五年甚至更久,同组的同学有钱拿,在生活上没什么压力,在科研上可能也顺顺利利,难免会引起咱们的心理不平衡,而且时间确实很久,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当然如果完全不缺钱,又能接受自费读博,可以尽量往好的学校(比如牛剑)、大牛导师申请。
组内资源
首先是计算资源,对于CS相关方向的项目,跑实验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拥有计算资源的多少。这个可以通过和教授交流和看组内成员的论文得出一些信息:特别是方法部分,研究论文通常会提到用来进行研究的计算资源。还有就是去了解学校或者系里是否有HPC及学生的资源使用上限。一些土豪学校,例如KAUST给学生提供的计算资源是特别给力的。
随后是实习资源和访学资源,在找工作日益困难的今天,如果想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工业界或学术界),读博期间的实习经历或去其他实验室的访学经历肯定是加分项。
大多数导师都与多个公司和实验室存在合作关系。如果自己找实习不顺利,或者像港校这样没有固定的假期进行实习,我们可以求助导师。而能找到什么样的实习,可以看看组内成员的简历,或与组内现有成员交流,自己心中大致有个数。
结语
希望大家可以结合以上各个方面以及自身的状况、职业规划综合考虑,选择自己心仪的课题组开展博士研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仪的导师,读博科研顺利,生活开心!
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有任何疑问需要咨询或想要联系作者,可以备注“AIMS”联系课代表。也欢迎大家投稿!课代表微信:AimNina。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