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高校航院大学生优秀年度总结计划|第一弹

文摘   2024-03-12 19:00   四川  

在第四届高校航院大学生优秀年度总结计划发布后,经过筛选,四篇思想深刻、内容翔实的学生年度总结计划在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望过去,细数得失,是进步的必由之路。

志立于精神之深铸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博士生 杨金

一、前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航天英雄杨利伟寄语成电学子:“你所站在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当有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应当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科研生涯,是一场承载着奋斗、挑战和创新的征程。回首过往,科研生涯充满了迷茫、挫折、失败和挑战。然而与此同时,也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几分珍贵的收获。现将我的科研心得体会和学习生活情况总结如下。

二、关于科研的心得体会

(一)接触科研,应当怀揣对未知领域的无畏精神

初入成电之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憧憬和惶恐。憧憬,是对学术世界的无限向往。我期待着与世界顶尖学者们的思想碰撞,在学术的殿堂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然而,随着憧憬而来的是惶恐,是对未知深渊的不安。我惶恐于面前复杂的科学难题,惶恐于高标准的学术要求,亦惶恐于对未知研究领域的茫然无措。
于我而言,我的博士路途在一开始便走得艰难崎岖,从本科到博士的突然转变使我有些猝不及防。初步接触科研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及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未知的研究方向使我在博士生涯初期陷入了迷茫与困惑,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曾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科研工作。而正是面对困难的无所畏惧给予了我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激励着我不断超越自己,挑战未知。
无畏,并非意味着对困难视而不见,而是在困境面前依然保持坚韧的心态。初步接触科研,每一位研究生面对的是知识的深渊和学术的高峰。我们会经历文献的挖掘、理论的瓶颈以及实验的失败。在这些困扰中,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挑战,敢于探寻问题的根源,积极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无畏精神是我们持续前行的指南,它不仅是追求知识的动力,更是冲破学术迷雾的勇气。

(二)走进科研,应当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求实求真精神

求实,是对科研工作的一种态度。在科研过程中,我们需要用实际的数据和可靠的实验证据支撑我们的研究成果。每一次实验、每一份数据都是对真理的一次拷问。我们应当保持对科学问题的敬畏之心,谦逊地接受实验结果,勇敢地面对问题,不怕发现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所偏差,不怕推翻之前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科学的真相。求真,是对科学的信仰。科学是一个追求真实、客观、可证伪的过程。在科研中,我们不能被个人观点或主观臆断所左右,而是要根据客观事实和科学法则来推导结论。
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求实求真精神,意味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考察。不能为了迎合某种观点或取得某种结果而捏造数据或故意回避问题,这样做不仅有悖科学伦理,也会对学术界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损害。因此,对科学研究的求实求真精神是我们在科研道路上的灵魂底色,是我们坚持原则、秉持正直的基石。只有在这样的科研氛围中,才能做出真正有深度、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交流,应当展示科研工作者的大气大为精神

大气,是对学术问题宽广深远的思考态度。在学术交流中,我们要超越狭隘的眼界,接纳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学术界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大气的学者愿意在不同领域间建立桥梁,促进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大为,是对学术问题深刻剖析的勇气。面对科研领域中的问题,我们要有大为的精神,敢于深入挖掘,用严谨的思维和方法去探讨。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已有的学术观点,追求更高的科研目标,展现学者对知识无尽的探索热情。
学术交流需要大气大为的精神,敢于拓展学术视野,真诚与他人交流分享,以开放的胸怀面对学术世界的多元性。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各学科、跨地域、多背景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个大气的学者能够真诚地对待他人的研究,愿意倾听其他学者的见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互动。同时,展示大气大为的精神也意味着勇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只有愿意开放自己的研究思路,才能引来更多的建议和启示,促使学术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和富有活力。因此,大气大为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在学术交流中应当具备的品质,通过这样的态度,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术的繁荣和发展,为科学事业注入活力。

(四)面对失败,应当拥有越挫越勇战斗精神

在博士科研生涯中,我经历了理论推导不顺、数值仿真无解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它们教会了我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投稿阶段,我也曾遇到反复修改以及多次拒稿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保持坚韧、耐心,同时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写作和研究水平。以下是自我总结的一些经验:

·接受拒稿并学习经验:拒稿并不等同于失败,而是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认真阅读审稿人和编辑的建议,从中找到改进的空间,提高文章质量。

·深入理解审稿人的意见:如果有幸收到审稿人的反馈,一定要仔细阅读并深入理解。明白审稿人的关切点,思考如何回复提问并改进文章。

·多次修改和审慎投稿:在投稿前,确保文章结构合理、逻辑清晰;反复修改和润色,提高文章质量。在投稿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内容和水平的期刊,切忌盲目追求高影响因子。

·请教导师和前辈:与导师和前辈分享拒稿的经历,寻求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指导和经验,更好地应对拒稿的挑战。

·建立合作关系:与其他研究者建立合作关系,分享经验,共同撰写文章。合作可以为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经验,也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

·不断学习和反思: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每一次拒稿都是提高自己水平的机会,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不断迭代改进自己的写作和研究能力。

越挫越勇,是对挫折的积极回应,它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行动力。在科研过程中,我们需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保持积极的姿态,勇于面对困境。这种战斗精神让我们能够在逆境中前行,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关于学习生活情况的总结

(一)提升行动力、拒绝精神内耗

行动力是我们在面对任务或挑战时,积极主动采取实际行动的倾向和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科研任务和生活琐事,甚至这些事情需要我们“多线程”同时处理。此时,行动力则显得尤为重要,高效的执行力能够帮助我们从容地应对繁琐复杂的工作任务。提升自我行动力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设定明确目标,制定详细计划:确定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为实现每个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并明确完成每个目标所需的步骤和时间。

·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合理规划每天的工作和活动。有效地安排时间有助于提高行动效率。

·克服拖延:拖延是提升执行力的大敌。给每个任务制定优先级清单并设定明确的时间限制,避免拖延。

生活中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外部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消极与犹豫。在博士这段人生旅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看待失败、怎样在压力面前保持冷静。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否定时,我学会了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坚定自己的目标。

(二)强健体魄,热爱生活

读书可以让你看得更远,运动可以让你走得更远。在科研生涯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于实验室,但强健的体魄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样是我们追求的宝贵财富。因为我们不仅仅是追求科研的机器,更是热爱生活的个体。
羽毛球这项运动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追求卓越的拼搏精神。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正是这个过程磨练了我敢于拼搏、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品质。羽毛球教会我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每一次站上赛场,只要心怀坚定的目标,便不必在意一时之得失。
强健的体魄是我们丰富人生的保障。我们不仅需要拥有追求科研的恒心和毅力,还应该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对生活的热爱。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滋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更好地享受科研和生活的点滴乐趣。

关于未来的期望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转眼间,博士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我早已不再是最初那个怀揣憧憬和惶恐的新生,而是一个经历风雨洗礼的学术冒险家,对前路充满了更为成熟的理解和更加深刻的思考。三载时光如白驹过隙,我在这片科研的热土上播种、耕耘,见证了知识的发芽和成长。三载中的每一次实验、每一篇论文,都是我成长的足迹,记录着坚持和努力的痕迹。我的内心不再只有憧憬,而是更沉淀了一份深厚的坚持,对学术事业的热爱已然悄然蜕变为内心深处的信仰。曾经的惶恐如今变为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我已习惯了在学术的大海中探索,挑战自己的智慧极限。
然而,博士生涯只是科研路途中的一个阶段,我内心的憧憬和惶恐都在这段旅程中得到了转变和升华。走过的每一步都让我更加坚定,愈发明白学术之路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耕细作的耐心。2024年将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二十余载求学之路即将画上句号,同时也迎来了正式的工作生涯。未来,无论是选择成为高校教师,还是踏入企业职场,我都将保持初心,以更加成熟和睿智的眼光看待学术,用更加坚实的步履攀登至科研的巅峰。我期待着更多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探索,为学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结语

欲致远大之业,当始立志。《庄子》所言:“志者,道之所存,仁者,德之所存。”志向即是人生道路的指南,是内心深处对道德之存的显现。毛遂自荐,岂非先有远大志向?韩信窃玉玺,胸怀何其广阔?“志之难也,无益也者。” 立志非仅是追求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为社会、为他人贡献价值的源动力。在明确了志向后,我们方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

电子科技大学 杨金

二零二三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新加坡


个人简介

杨金,男,中共党员,航空航天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负荷频率控制及稳定性分析。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中科院SCI一区顶刊论文8篇(第一/通讯作者)。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航空与燃机重大专项等项目6项。担任T-CYB、T-II等多个国际顶刊审稿人。2023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交流。获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中国西部电力电子建模仿真大赛优秀奖等荣誉。


关注公众号,第二弹马上到来


翱翔天空
【壮志空天,激情人生】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官方平台:发布学院最新动态,分享最新前沿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