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是我对人生最大的祝福
文摘
生活
2022-11-01 00:26
上海
记得听歌哦!是一首很温柔的歌,是在我的歌单列表里单曲循环了476次的歌,是我喜欢的歌。
我是一个很喜欢仪式感的女孩子,每年都喜欢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收到来自过去的刘奇琦写的信,这大概是中文系孩子独有的浪漫和仪式感吧。(今年的我还没有收到22岁刘奇琦的信,会有期待)
现在再看…发现竟然还有错别字,是21岁的刘奇琦不够严谨啦,其实我时常会怀念那个时候阳光明媚的刘奇琦:热情又自信,乐观又开朗,无所畏惧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每天都很快乐,总觉得人生不设限 未来就是有无限的可能,总觉得自己天不怕地不怕可以闯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而现在的我变得更加地成熟,快乐的阈值在不断提升,做事情会考虑地更加周到,会更加地照顾到别人的情绪,也不会再说那些幼稚又矫情的话了,越来越喜欢一个人,越来越喜欢简单,再也不是当初那个青涩又稚嫩的我了。哦对啦,还顺便改掉了【很难断舍离、爱哭、爱冲动】的毛病。于我而言,22岁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成长”。时间过得很快,毕业近一年半,一晃眼来上海也已经一年多了。有时候常常会怀念刚来那会儿,对一切充满好奇热情,虽然什么都没有,但至少有快乐。从刚开始一个人都不认识到现在拥有了一群志同道合有趣可爱的朋友,从刚开始找不到回家的路到现在可以一个人穿梭在各处的大街小巷;淋过上海的暴雨,见过上海凌晨的样子,见过上海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繁华,也见过上海街道上空无一人的样子。
有过因为疫情小区封控76天无奈又心酸的经历,有过缺氧低血糖晕倒到凌晨四点没人发现 醒来第一件事是吹还没来得及吹干半湿着的头发的经历,也有过半夜差点去警局陪同做笔录的经历…
而我这一年,就这样在这些跌跌撞撞的经历中快速成长着,每一个阶段的我都是我,拼凑成了现在的我。少了这其中的任何一段经历,我都不会是今天的我。近期看了很多很好的影片,还是格外偏爱各种各样的纪录片,有我之前提到过的《但是还有书籍》,近期偏爱《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就是陆游,又在为陆游唐婉的凄美爱情故事落泪了。
很喜欢白寅先生的《致中文系》,总能让我热泪盈眶,大概是我太矫情了,看书看电影都总是会哭一哭,大概学中文的孩子是能够感同身受文学的这种魅力吧,每一行每一句都写进了我的心里。
“文学是悲悯的果子,通过这些字句我们才可以触摸时代的疼痛。”
“感谢这世上还有文学,这个世界需要文学,而我,不能丢了文学。”
近期还很喜欢看余华老师的采访视频,快乐作家余华,把快乐留给自己,悲伤留给读者。
哦对了,说到余华老师,我想分享前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无负今日》,是冲着余华老师和莫言老师去看的,愿称之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宣传片,下次有时间再好好聊一聊这一部散文诗式的电影。
余华老师说:“写作也会产生影响,你自己笔下写下的人物,反过来他会影响你的人生观。”
我从来都不觉得我故事里的主人公就只是笔下的一个人物而已,她们是有生命的,她们是真实存在于她们那个世界里的,我时常把自己想象成她们活在她们的世界里感受她们的存在。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吃饭,坐着等位置的时候发了一会儿呆,对面绿化带种着一整条一大片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看着门外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时之间我竟有些恍惚,一时分不清,这是在我故事里的女主角,还是在现实中的刘奇琦。
共情能力太强,想象力太丰富,代入角色能力太强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也是我一个人安静待着发呆胡思乱想时会时常emo的原因之一。
做颗星星,有棱有角,还会发光
好啦,矫情的话说太多显得不够成熟,点到为止。那就祝我即将到来(已经到来)的23岁发财,被爱,好运常在。希望23岁的刘奇琦可以热情依旧,不忘初心,做颗星星,有棱有角,还会发光。“这次的23岁应该不一样,那就去成为一个有趣的变量。”
说实话我对这篇文章并不是很满意,有种带着情绪在完成任务式地写,零零碎碎一天一点就真的很糟糕(但终于赶在月末给这篇文章收了个尾,本该在10月27日发出来的是我又拖拉了)
原先的内容在上传封面打算结束时没有保存就关闭了,面对空白一片我很崩溃也很无奈但也很冷静。这一篇是我第二次写了(对于先前写过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没有一点印象,果然文字最能记录的是最当下的感受),我向来不喜欢二次重复创作,心情不是很愉快,觉得很委屈有一点点小难过好生气。但这次的失误也是一种小小的教训吧,以后就会慢慢养成边写边保存的好习惯了,突然想到这应该也算是一种成长。
那就,晚安,做个好梦,下次见哦。
(今天的月亮好漂亮,弯弯的一轮挂在天上,很好看,我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