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外媒体看民和】青海日报| 开荒披绿二十载 “愚公”有志敢为先——记2024年助人为乐“青海好人”武善祥

政务   2024-11-26 20:13   青海  

岁月不言,桃林愈壮。本报记者 牛玉娇 摄

本报记者 牛玉娇

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隆治河悄悄从河那坪的红土山前流过,带走了红土,也带走了种树的“希望”。

被村民称为“愚公”的武善祥偏不信这样的安排,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硬是让那满是红土的荒山变成了如今花红果硕的“绿水青山”,将别人眼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11月21日,虽已入冬,但下川口村仍有菊花绚烂绽放,这里是青海省海拔最低的地方,繁花和鲜果装点着村庄,也让这里的村民走上了“花果”致富路。

“多年前,生产队就在红土山上种过果树,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撂荒了,当初武善祥每天一个人跑到山上种树,大家都觉得他‘傻’,那红土酸性强,还容易水土流失,在那儿种树岂不是白费力气?”

忆起二十多年前武善祥之举,村委会主任杨双红连说“不可思议”。

可那个被村民说“傻”,家人也不怎么支持的“愚公”,却一刻也没停下“逐绿而行”的追梦步伐。

1998,武善祥从民和县水利设计岗位退休回到家中。在他的记忆深处,年少时的河那坪红土坡上曾有一片桃林,到了春天,桃花盛开,美不胜收。看到荒芜的红土坡,再回忆起年少时的桃花林,武善祥心有不甘,他说:“种树好,对环境有益,对人也好。”

2000年,武善祥正式开始种树,并毅然选择种下留给他美好记忆的“桃树”。

那时的河那坪还没有引流水渠,武善祥只能从山下挑水上山,一棵树苗一次要浇两桶水,每桶水有十几公斤,夏天干旱少雨,暴晒之下,头天刚浇过水的树坑第二天就会开裂,他栽的第一批桃树,没有一棵存活。

因为没有一棵树存活,武善祥缓了一年。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并未气馁。他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专门运送优质土壤进行填埋、改善土质,树苗枯一批,他就补栽一批,当时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栽活果树誓不罢休!

一遍又一遍栽树,一遍又一遍补种,一遍又一遍浇水,一遍又一遍干枯……

功夫不负有心人,桃树活了!这让武善祥看到了希望,也让妻子看到了希望。

“她刚开始不理解也不支持,因为工资全都花在种树上,还看不到成果。我每天早晨上山,晚上下山,中午饿了就在山上吃口干粮。”武善祥说那段时间他废寝忘食,为方便种树,索性住在了红土坡上。春去秋来,武善祥用整整5年时间开辟出一条山路,让原本坑坑洼洼的山坡变得平整,原本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土坡上有了绿色的生机。

2005年,武善祥正式将大红山根撂荒的10公顷土地承包下来,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全部投入到种树中,用退休金雇人、雇挖机、开荒开路、平整土地,购买各种果树苗。

为保树苗成活,2006年,武善祥又筹资修建了一处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涝池,解决了山坡引水问题,林地有了水源保障,树木成活率越来越高。只是他为此欠下的债务,让他对儿孙满怀愧疚。

“这些年大孙子结婚买房,我什么忙也没帮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还债,没有继续按照规划做。”

武善祥所说的“规划”是指他要继续在红土坡上开荒出水渠和梯田,他想一边种树,一边在红土坡上试验种田,让山更绿。

也正因如此,武善祥家的院子与邻居家宽敞大气的房子相比显得格格不入,多年的积蓄用于开荒,家中的房子还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旧样子,唯一变了的是房间里不断叠起的“书堆”。

武善祥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亦是远近闻名的清华大学毕业生。他年轻时云游四方,爱好广泛,会唱歌跳舞,好学好究,就是这样一个“老学究”,凭着一股子“执拗”,为了一个梦想坚持了足足二十多年。

武善祥说:“我看的书很杂,当时为了种树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中国果树》《现代农业》等杂志每个月都订,还有一些历史类书籍。”

后来,妻子慢慢理解他,每天陪伴着他,两个老人一起上山,一起下山,一起种树,一起看桃林花开花谢……

随着时间流逝,他的事迹被更多人看到,民和县交通部门在山上修通了2公里硬化路,水利部门修建了灌溉用水管道,村里的企业家资助他在山上盖起了7间房屋……

可是,妻子却没能陪着他继续“追梦”,四年前妻子因病离世,他把悲痛和对妻子的思念化作种树,进一步执行他的种树规划,也因此他种的数树越来越多。

如今,桃林装点着河那坪,成为下川口村最亮眼的风景。每年春夏,山坡上花红果绿,前来采摘桃子的游人络绎不绝,武善祥的儿女靠着这片林子有了稳定收入,村里也正计划依托桃林打造旅游景区……红土地上那满眼的翠绿,是他内心最大的慰藉。

因为身体原因,武善祥没能参加“青海好人”颁奖典礼。当天,民和县委宣传部干部乔恩将荣誉证书、奖杯和鲜花送到武善祥家,这位即将80岁的老人特意穿上新衣、佩戴好党徽,干练利索而坚定地说出了他日后的梦想:“干就得干出个样子,治理大红山,我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今,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参与了进来,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此,把这里打造成‘蟠桃园’。”

监制|  白林娟

责编|  岩   子

来源|  青海日报


民和之声
民和之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