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学习”。 时针往回拨,10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再往前看,10月17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汲古言今,他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 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要求“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强调“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才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今天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需要树立历史眼光。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共同的经历是最鲜活、最生动的历史。广东深圳,从“三天一层楼”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多“春天的故事”在这里书写;长江两岸,从“化工围江”到“生态绿廊”,“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山城重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重庆造”跨越山海、走向世界……回望历史,正是改革,让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万千气象。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一个个“改革奇迹”,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坚定走下去。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前行。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定改革信心,方能写好实践续篇和时代新篇。 我们今天在做的事,就是明天的历史。就拿建设雄安新区这个千年大计来说,在新区设立后近两年里,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为什么?就是为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稳扎稳打、善作善成,让雄安成为新时代改革新地标。以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正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应有的担当。 改革是薪火相传的伟大事业,是一场接力赛。只有进一步强化改革担当,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改革才能在接续奋斗中一往无前。 四川广元剑阁县,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创造了翠云廊“三百里程十万树”的奇观。今天,剑阁县借鉴历史上的经验做法,推出古柏离任交接制度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等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让古树名木保护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历史之中有智慧。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树立历史眼光,不仅有助于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有利于收获解决问题的经验启迪,更好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而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我们尤需从历史中汇聚前行力量、收获镜鉴启迪。树立历史眼光,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担当、汲取改革智慧,我们必能以新的作为、新的成就,无愧今天、不负明天。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
监制/张博 审核/李逢时 责编/张佳蕊 编辑、制作/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