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琼,等 ||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路径与机制

学术   教育   2024-09-12 08:25   北京  

导读

教师日常专业学习实践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发源根基、表达渠道与目标归宿,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依据。教育家精神依托自我反思、专业阅读的日读自省,听评课、课题研究与名师指导的研修培训,以及送教下乡、支教帮扶的跨区域实践交流等路径,能够有效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活动。区域与学校应通过健全教育家精神文化建设与荣誉机制、完善教师榜样示范与专业支持制度、鼓励教师自我研究与跨界实践创新,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提供坚实保障。

李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全文共6086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2024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文件明确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为贯彻落实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将教育家精神浸润于教师日常实践与专业学习成为关键途径。本文从分析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可行性、内涵、路径与保障机制出发,希望为解决这一实践难题提供思路。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日常专业学习实践是教育家精神的发源根基、表达渠道与目标归宿,贯穿教育家精神产生、体现与作用发挥的全过程,从而为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其一,教育家精神从教师日常专业学习实践中萌生与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作为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源头,发展于古代教育思想家学思结合、博学审问、知行合一等专业学习实践,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本质精髓。另一方面,中国本土卓越教育家的品质作为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范本,发展于教育家日常教学与研究实践的具体个性经验,[1]凝练了教育家精神的特质内涵。


其二,教育家精神在教师日常专业学习实践中表达与呈现。一方面,优秀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钻研、思辨讨论等专业学习实践鲜明地呈现了教育家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内容是对“我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是什么召唤我从事教师职业”“我的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何在”等核心问题的回答,[2]也深刻影响着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行为表现。


其三,教育家精神于教师日常专业学习实践中彰显与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发展的精神引领和最高理想,不是少数教师群体的独有特质,也不是普通教师高不可攀的“彼岸世界”,其根本目标与价值是要渗透于每位教师日常专业发展的实践,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育家精神从价值引领到具体行动离不开广大教师能动性的发挥。[3]




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教育家精神内涵解读



基于教师日常专业学习视角,教育家精神有“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由内而外地契合儒家修己达人的宗旨。三个层面的教育家精神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性,渗透于教师的日常专业学习之中。


1. 微观层面:指向个人修养与品格的教育家精神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指向个人修养与品格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修身层面的自我完善。修身是儒学的出发点,强调教师将自我作为一个与外部世界联结的开放体系,教师以自我为起点,以诲人不倦和全身心投入的态度对待学生和教育,以言行举止为示范,彰显并培育使人之为人的德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与“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从情感和道德层面刻画了教师由内向外的修身转化,[4]为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内在人格基础,[5]彰显了师者的温度与风范。


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仁爱之心往往体现在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如尊重与关爱学生、备课过程中对学情的掌握、授课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教育研究中以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为目标等。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道德情操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自身德行的严格要求,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炼健全的人格和向上的精神,言行举止得体大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学生做好专业学习与为人处世的榜样示范。


2. 中观层面:指向专业素养与内核的教育家精神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与“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指向专业素养与内核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育人层面的自我追求。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专业素养的内核。“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与“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从认知和态度层面刻画了“经师”与“人师”在育人实践中的统一,[6]为教师学习和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彰显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原则。[7]


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育人智慧往往体现在教师的反思与实践中,如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师生对话,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的高光时刻,综合调动专业学习中的反思与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躬耕态度往往体现为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如在守护和耕耘三尺讲台的同时,超越教室的空间局限以格物致知,顺应教育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将教育实践情境延伸扩展至社区、社会、自然界等广阔天地,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宏观层面:指向家国情怀与担当的教育家精神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指向家国情怀与担当的教育家精神,体现了弘道层面的自觉传承。弘道是中国古代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基座,[8]也是当代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使命追求。“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与“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从国家及更深远层面刻画了教师的初心践行与使命担当,彰显了教师的价值立场和眼界格局。[9]


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往往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影响中,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教育报国理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用自身学识、阅历、经验浸润和点亮学生,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关注和参与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同时带领学生学习与感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认识人类文化成果的丰富性,形成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多维路径



教师主要基于自主研修、集体学习与社会服务等不同维度的学习方式,通过听评课、专业阅读、专题讲座、反思研究、名师引领、支教帮扶等具体路径开展专业学习。因此,教育家精神可以通过多维度、多场景的学习路径浸润于教师的日常专业生活。


1. 将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融入日读自省的日常


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构成了教师个人修养与品格的核心要素,将其融入教师日常生活,主要通过专业阅读、日常教学、自我反思等内在修炼,辅之以专题讲座参与、名师引领的群体激励与榜样示范。


首先,以专业阅读促进教师在认知与情感上提升。教育理论、教育家传记、教育政策文件的专业阅读,可以帮助教师达成对“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与“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理论认知和情感共鸣,为实践养成奠定基础。例如:我国古今堪称师德典范的教育家著作、传记、新闻报道、纪录影像等,形象刻画了传统与现代教育家乐教爱生的生动细节,文本可读性强,情绪感染力高,有利于教师领悟教育家精神师德维度的价值意蕴,积累自我品格修炼与师德师风践行的原则与方法。


其次,以群体讨论、榜样示范推动教师实践转化。教师可以参与师德师风宣讲与研讨,聚焦探讨教育教学情境中师德践行的现实问题,形成群体激励氛围,同时与身边的教书育人楷模或“最美”教师交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个人专业发展经验,在生动可感的榜样影响下,培育教育情怀与师德养成的坚定意志。


最后,落脚教师日常教学与反思。教师应敏锐察觉自身言行举止的重要意义,围绕师生互动中触发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及时捕捉教师言行与学生表现间的关联,不断发现自身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新认识与进步空间,思考如何调整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以尊重、理解、公平对待并欣赏接纳每位学生。


2. 将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融入研修培训的日常


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指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从教内核。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反思教育实践固然关键,但教育教学纷繁复杂且急剧变革,仅依靠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不足以支撑起全面的专业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投身同侪协作,将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融入听评课、名师指导、课题研究的专业研修培训中,以激发教育教学创新活力,拓展教育深度,启迪教育智慧。


首先,教师应聚焦育人的方法与策略。具体而言,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与教育指导实际中分析班级学生的个性偏好与薄弱点,捕捉与激发学生的闪光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能就教育教学的现实困惑进行反思,深入钻研学生发展规律,更新学科知识技能,掌握课程教学改革动态,并尝试将所学运用于课堂;能主动邀请骨干教师、教研员听课指导,善于收集学习证据,总结实践经验,持续探索调整。


其次,教师应注重育人的能力与实践。具体而言,教师能够自觉融入教研组、名师工作室等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积极参与研究课、专题讲座、教师培训等活动;能够针对教育热点、重难点问题开展深入对话,在共识与碰撞中拓宽专业视野,丰富教育教学策略,触发因材施教的素养技能;能够在同伴激励督促的氛围影响下,持续扎根一线,立足课堂,在坚守中创新。此外,教师还能够通过名师的示范指导感受榜样力量,学习其坚持钻研教育教学、持续磨炼专业技能、努力开展创造性探索的躬耕精神,为开展突破性研究与积累教育智慧奠定基础。


最后,教师应参与群体协作式的课题研究。这是教师开展教育创新与凝练育人智慧的综合路径。在此过程中,教师聚集教育教学真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反思调研、对话研修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探究,并以论文、著作、报告、研究课等成果激发自身潜心探究教育教学的创新性策略,凝练教育智慧。


3. 将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融入实践交流的日常


理想信念和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中最崇高的目标导向,也是一线教师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强调了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联。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就是“以文化人”,因此教师的每一份教案设计、每一场课堂讨论、每一次作业批改都是“以文化人”的具体实践。此外,教师应尝试超越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在跨越学校教育边界的交流活动中不断增进对教师使命的理解,加强对教育职责的深刻审视。


一方面,教师应当以热心教育帮扶的名师为榜样指引,通过名师工作室等共同体中的送教下乡、支教帮扶等教育支援活动,将个人教育智慧扩展到山区学校、乡村学校等教育薄弱地区。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在线技术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教师研修、校本教研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指导教师培训或研发空中课堂资源等途径,依托专题讲座、实践案例分享、教学分析诊断以及示范课等形式,向教育薄弱地区教师传递育人理念和经验,引导当地教师专业成长。专业精深的教师还可与薄弱校深度合作,基于当地需求与特色资源,探索适合薄弱地区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专业成长模式,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跨学科学习和创新教育实践等方式参与国际教育研修交流活动,在拓宽国际视野、培育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对中华优秀文化与教育使命的认同,更好地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格局育人育才。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保障机制



教育家精神的变化一般经由依从、认同、内化的过程。[10]因此,促进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专业学习的保障机制也应包括由表及里三个层面。


1. 健全教育家精神文化建设与荣誉机制


为避免教师对教育家精神产生“望而生畏”的认识误区,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对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转译与实践引导十分必要。首先,开展教育家精神宣讲及研修讲座,及时解读并依据教育家精神六大方面内容制定符合本区域或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规范。其次,深挖教育家的先进事迹,综合运用媒体宣传、事迹报告、学习参观、艺术创作、荣誉表彰等方式,在办公室、研修会议室等教师工作学习的日常环境中创设沉浸式学习氛围。最后,依据教育家精神具体内容制订人才培养、项目资助、奖项申报、职称晋升等计划,定期评选并广泛宣传区域或校级“育人楷模”“模范教师”“未来教育家”等榜样,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追求。


2. 完善教师榜样示范与专业支持制度


教师需要在情感上认同,在行为上向榜样看齐,这样才能在日常专业实践中完全接纳并融入教育家精神。首先,应完善教育家精神学习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帮扶和榜样示范制度。区域教师研修机构和学校应基于教师实际发展需求与当地优秀教师的资源案例,开发地方性教育家精神的学习资料和课程。其次,应鼓励区域学科名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担任导师,建立伙伴式研修共同体,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促进教师在情感上认同教育家精神,在行动上向教育家型教师学习。


3. 鼓励教师自我研究与跨界实践创新


教师的自觉内化是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日常学习的关键,这主要依靠教师持续的自我修炼以及内在反思与实践。首先,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给予教师较充足的自我探索空间;精简督查检查、考核评比、专题教育和其他教育事务活动,为教师开展自主学习与专业发展预留时间和精力。其次,要建立专题研讨讲习制度,为各类教师思想研讨提供平台,激励教师开展自我研究与反思,凝练和丰富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认识。最后,区域及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修,为跨校、跨区域、跨领域的研修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家精神的内化创设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方.弘扬教育家精神,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访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2):1-5.

[2] 周成海.弗雷德·柯瑟根教师反思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4(10):3-14.

[3] 宋萑,袁培丽,詹祺芳.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践行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4(2):27-31.

[4] 陶倩,李云.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涵、结构要素与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4(3):100-105.

[5] 龙宝新,杨飞.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18-25.

[6] 冯刚,曹鹤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J].思想战线,2024(1):1-6.

[7] 石中英.中国的师道传统与教育家精神[J].教师发展研究,2024(2):97-105.

[8] 杜维明.道·学·政:儒家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面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71.

[9] 冯建军.“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4(2):1-5.

[10]    Kelman H C.Complianceidentificationand internalization three processes of attitude change[J].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195821):51-60.



本文作者:李琼、张美琪、杜娇阳;作者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9期文章回顾 
 



刘莉莉丨校长讲话如何更有魅力?

王   烽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把握好“四个关系”

宋   萑丨以教育家精神铸就强国之师

宋   萑  袁培丽  荣   晴丨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

蔡小雄丨关注教师健康应从“心”开始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9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王淑清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
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探究教育之真,彰显人性之善,发现管理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