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需求峰值、电动汽车与石油的未来:清洁技术视角

文摘   2024-11-22 02:14   北京  

好消息是:石油需求正在降温。坏消息是:它仍未停止增长。目前还不能真的说石油需求正在 “下降”,但增长速度已降至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2024 年是关键的一年。让我们从清洁技术的视角来看看石油需求的现状及其未来吧!

01
我们所处的现状

在开始之前,有必要先列出一些数据,以便让读者了解最新情况。

石油消费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衡量,但我最喜欢的是以每天百万桶消费量(即 mbd)来衡量。如今,全球石油消费量略高于每天 100 百万桶(2023 年为每天 102.1 百万桶):其中约三分之二用于交通运输,其余用于液化石油气(LPG,占 14%)、石脑油(占 7%)和其他产品(占 11%),其中约 6% 用于生产塑料制品。

石油消费量并非一直如此之高。回溯到 2010 年,石油需求比现在少 16%:每天 84.8 百万桶。但 21 世纪 10 年代是石油的黄金十年,每年石油需求增长量超过 1.5 百万桶(其中一半需求增长来自中国),到 2019 年石油消费量达到每天 100.6 百万桶。新冠疫情使 2020 年的石油消费量降至每天 91 百万桶,但消费量恢复得很快,2019 年的记录在 2023 年再次被打破。

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气候危机的人来说,这是个坏消息。但在 2024 年,情况终于开始发生变化。

要知道,疫情过后,石油需求的恢复速度比许多人预期(或希望)的要快,甚至超过了 21 世纪 10 年代黄金时期的水平。到 2023 年末,在预测石油需求的两大机构 —— 欧洲国际能源署(IEA)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之间开始出现分歧

2024 年初,国际能源署预测当年石油需求增长量 “仅” 为每天 1.2 百万桶,低于 21 世纪 10 年代的平均水平。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则预计(对它们来说的)好时光会继续,预计需求将增长每天 2.3 百万桶。这种巨大的差异在十多年来未曾出现过,因此成为了许多新闻头条。

容我先剧透一下结局:就目前来看,似乎国际能源署是正确的,而石油输出国组织错了。而且似乎 2024 年标志着石油市场从繁荣走向疲软的转折点,在可预见的未来,石油需求很可能会停止增长。

02
2024 年:逆势而行的一年

这种变化从年初就开始了。多年来,中国一直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动力,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已不如以往:在严重的房地产危机背景下,柴油消费量远低于几个月前的预期。早在 2023 年末,美国石油需求疲软但产量却大幅增长,这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OPEC +)暂停了原本计划的增产行动(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通常会通过减产来维持油价,如今该组织每天约有 5 百万桶的产量被限制)。

当时,我就已经在纳闷,为什么没人把电动汽车作为一个影响因素提及呢。因为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近一半是电动汽车,仅仅把石油需求困境归咎于房地产行业似乎过于天真了。不过,嘿,也许这些经验丰富的分析师比我懂得多,对吧?

随着时间推移,石油输出国组织坚称石油需求将在当年下半年恢复。然而,在 3 月份,它又被迫再次推迟了计划中的增产行动。但真相仍未完全揭晓,大多数分析师坚持认为这只是中国危机带来的暂时后果。

大约在年中时,情况开始全面转变。石油输出国组织对 2024 年石油需求增长 2.3 百万桶的预测一直未变,但由于上半年石油需求同比增长缓慢(第一季度低于每天 1 百万桶,第二季度低于每天 0.8 百万桶),越来越明显的是,要使这一预测成为现实,石油需求在下半年基本得出现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有几个因素开始让人对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大型石油公司的说法产生质疑: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激增,终结了 “电动汽车需求下降” 的说法;中国独立炼油厂大幅削减了运营规模;中东地区虽出现重大动荡(通常这会导致油价飙升),但对油价影响甚微,这表明市场对石油供应充足充满信心。慢慢地但确定无疑地,人们的看法开始改变,因为大家意识到:中国的石油需求困境并非暂时问题,而是一种结构性变化,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

截至 9 月份,中国石油消费量已连续 6 个月同比下降,这清楚地表明中国将不再推动对这种燃料的需求。对石油来说更糟糕的是:当中国最终对经济危机做出反应时,其中一项主要投资是 “以旧换新” 计划,旨在让内燃机汽车(ICEVs)下路并用电动汽车取而代之,这进一步破坏了汽油需求

随着现实情况逐渐清晰,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推迟了石油增产计划,目前已推迟到 2025 年 1 月:这比最初计划晚了 16 个月,而且几乎可以肯定还会再次推迟。在坚持上半年石油需求会在下半年恢复之后,该组织还不得不将其增长预测每天下调 50 万桶。即便如此,其预测值仍维持在每天 1.8 百万桶,这一数值越来越难以令人信服。与此同时,国际能源署也并非对形势变化视而不见,它已将自己的增长预测下调至更符合实际的每天 92 万桶。不过,确切的数字要到 2025 年才能知晓。

然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仍然很固执。它们现在已经意识到中国这块市场没希望了,但它们希望发展中国家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印度)能够取而代之。但正如一位分析师最近所说: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大型石油公司)面临的风险是,中国开始以廉价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的形式输出其对石油需求的低迷…… 正如我们在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的市场中所看到的那样,情况确实如此。

这就引出了我们分析的最后一部分:接下来会怎样?

情景一:廉价石油充足的世界

石油储量丰富,但获取难度却越来越大。在这种情景下,全球仍有大量储量可供开采,开采成本比如说低于 30 美元(理论上这个数字能让石油价格跌至 40 美元而不至于让生产商破产)。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情景。

如今,尽管有电动汽车的存在,石油需求仍在持续增长,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由于油价相对较低,消费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所增加。其次,一些行业,如石化行业或航空燃油行业,短期内不太可能被替代,这进一步支撑了需求。我们这里所面临的情况是,汽油和柴油需求将会下降,部分会被液化石油气、航空燃油和石化产品的需求所抵消。

顺便说一下,,迈克尔・巴纳德曾说过航空业的需求不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我对此难以相信,因为旅游业在南半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行业。我同意迈克尔在大多数问题上的分析,但在这一点上我仍持怀疑态度:航空燃油消费量尚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我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

回到当前的问题,即使液化石油气或航空燃油的需求上升,很多分析师可能低估了汽油和柴油需求下降的速度。正如扎克前几天所说,发展中国家跳过内燃机汽车直接转向电动汽车的速度会比大多数人预期的要快,印度也包括在内。例如,国际能源署计算得出,到 2030 年汽油消费量仅会减少约每天 1.8 百万桶,很多分析师认为这已经是 “乐观” 的估计了…… 但我认为这严重低估了电动汽车的影响。

如果还记得我们去年的粗略计算,我们可以断言,每销售 1 亿辆电动汽车,就会取代约每天 2 百万桶的石油消费量。可以合理预测,在 2024 - 2027 年期间将销售 1 亿辆电动汽车,然后在 2023 - 2030 年期间再销售 1 亿辆电动汽车,这意味着到那时其影响将轻松达到每天 4 百万桶,远远高于国际能源署的 “乐观” 情景。

这里的问题在于,来自美国页岩油、巴西、圭亚那和其他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产油国(它们不受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措施的约束)的廉价石油供应充足,再加上需求疲软,这意味着中期内油价会降低,使其更接近石油开采的边际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石油消费,特别是在欠发达经济体…… 以及美国。

即使汽油价格便宜,内燃机汽车的燃料和维护成本仍然比电动汽车高,但当每加仑汽油价格在 2 美元或更低时,人们更换为电动汽车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这会使向电动汽车的过渡更加依赖于政治意愿,如果政治意愿不足,这意味着石油需求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增长或在几年内保持平稳。

所以,在一个石油充足的世界里,们预计疲软的需求会带来更低的价格,这无疑会对向清洁能源的过渡造成损害,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清洁技术逐渐占据经济的更多领域,这应该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混乱,所以这并不是一个积极的情景:我们将依赖政治意愿来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而遗憾的是,包括美国新政府在内的一些国家恰恰缺乏这种政治意愿。

情景二:廉价石油稀缺的世界

巴西的新发现被定义为超深海石油。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一段时间以来回报率一直在下降,因为这些油田比传统油田更早达到产量峰值。委内瑞拉庞大的石油储量主要是奥里诺科带的超重质原油,即使该国不由马杜罗领导,开发这些石油也会成本高昂。随着全球许多油田逐渐成熟,可能唯一拥有大量且易于开采储量的地区就是中东,但我们知道他们愿意限制产量以获取更高利润,所以别指望他们会让石油变得便宜。

在这种情景下,情况也类似,随着需求疲软,早在 2025 年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油价也会随之下降。但相似之处到此为止:随着价格下降,投资也会减少,成本更高的油田将举步维艰。石油生产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此时油价可能会变得不稳定,每当需求超过供给或反之,油价就会大幅波动。

这种不稳定性,再加上人们可能不愿意投资那些几年后很可能无利可图的昂贵油田,这将使油价在中期内呈上升趋势(就石油市场而言,这也会让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友更有话语权)。但是,由于没人喜欢高价格和不稳定,在这种情景下,很可能更多的国家会推广清洁技术以摆脱这种讨厌的开支。在前面的情景中,我预测到 2030 年底会销售 2 亿辆电动汽车,但如果油价足够高,这个数字很容易就会变成 3 亿辆或更多。

如果石油稀缺,而我们之所以还在大量生产石油仅仅是因为需求极高(且在不断增长),那么石油产量的必然减少将给石油生产商带来严重破坏,而且很可能会加速化石燃料的淘汰:在这种情景下,不需要政治意愿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快速有效过渡。

03
最终思考

我只是简单提到了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政策将倾向于化石燃料,但结果尚未可知,仍存有一线希望。一方面,美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已经面临资金限制,因为企业在整合并将利润置于投资之上。另一方面,如果特朗普真的实施关税政策,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总体消费量下降,使石油需求每天减少多达 50 万桶。这两个说法都是由与石油相关的媒体提出的,所以我认为他们不是在试图美化特朗普的行为…… 我认为他们是真的在担心。

特朗普很可能会在短期内影响美国电动汽车的推广,但我希望这项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而且我们还得看看马斯克和特斯拉会怎样)。至于其他发达国家,他们可能不会像中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迅速采用电动汽车,但目前趋势已经很明显,在成熟经济体中,石油需求增长的希望渺茫,经合组织(OECD)预计石油需求会下降。

新技术不断涌现,它们可能会产生双向影响。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似乎每个月都在变得更有效率,所以即使现在石油价格昂贵,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同样,生物燃料和电池也可能比预期更早地减少航空燃油需求(所以迈克尔在这方面可能是对的)。目前,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电动汽车:预计一旦大批电动卡车进入市场,柴油需求将会受到严重冲击(就像汽油需求已经受到的冲击一样)。

从根本上说,我们所看到的是石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这是由交通运输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所驱动的:这个过程在 2023 年下半年已经开始,并将在未来继续对石油需求产生压力。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大型石油公司把希望寄托在总体能源需求的提高以及发展中国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上。

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希望是落空的。

汽车产业前线观察
二十年汽车产业研究,近十年产业投资!重点关注汽车产业链投资等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