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遗址探寻省会城市根脉,不可缺失正定历史鲜虞源头

文摘   2024-11-03 23:48   河北  

红色石家庄,“开国第一城”。作为省会城市,大手笔打造省会历史文化品牌,探寻省会城市的源头,关乎到每一位市民百姓的认同感知。而古城正定,既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根基,也是其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可小觑。

 省会城市源头溯源,应上溯至公元前774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凡二十一卷(篇)。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幽王八年(前774),《国语·郑语》中记载:“在周都洛邑,南面有楚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九国;北面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九国;西面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八国;东面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八国”。

据此可知:公元前774年时,在周都洛邑北面的新市(今正定新城铺),已建有鲜虞国。这是迄今为止省会石家庄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城市发展建制史。

今天,省会涵容了正定;昨天,正定(府)曾辖管今石家庄多区域且长达两三千年之久。今石家庄“拥河发展”,是拥滹沱两畔,阴阳融合,而不是取之于阴,弃之于阳。正定踞河之阳,省会诸多标志性建筑已入住正定新区,正定与正定新区也已“县区合一”。省会城市历史文化溯源,源在正定,根在正定。正定近2800年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发展建制史,就是省会的城市发展建制史,没有理由无视或删去这这段历史。将石家庄的城市源头仅仅追溯至东垣,那只是残缺的半截根。而且就东垣来说,没有鲜虞和中山,何来东垣?鲜虞、中山、东垣,从中国传统史学和历史沿革发展来讲,三者是辈分关系。

石家庄城市历史发展脉络:鲜虞国定都新市、中山国设东垣邑、秦设东垣县、后真定(府)县、正定(府)县、石家庄。此一脉相承,这是省会一路走来的足印,无隐无晦,一览可鉴。认真理一理石家庄的起源与脉络,我们从哪里走来的问题就会不攻自破。您看:

公元前774年,鲜虞人以新市(今正定新城铺)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其范围则包括今天的石家庄市区、省会地域及望都、阜平、安国、唐县等县市区。

公元前492年,鲜虞国被迫退守中人城(今河北唐县城西),并以地名改称鲜虞国为中山国。

公元前414年,中山国设置了新市(今正定新城铺)、权城(今正定东权城)和东垣邑(今石家庄市东古城)。

公元前221年,秦置郡县时改东垣邑为东垣县。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改东垣县为真定县。

1723年,因避清·胤禛讳,改真定为正定至今。

东古城是正定东古城,1941年才从正定划归石门市。

近年间,由于对鲜虞国研究推介缺失,省内一些重点展馆,仅宣传中山国之文化历史,未展介拥有281年历史的鲜虞国,人为形成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清初就曾有过罔顾事实、割断历史的事例。原本归正定府管辖、位于曲阳县境内的北岳恒山(据《正定县志》记载:“明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在真定城祭拜北岳恒山”),后至清顺治十七年硬是被山西文人撺掇皇帝“移祀北岳于浑源”至今。为此,“石家庄城市源头就在东垣”之说不免有些牵强。

关于省会历史文化,切不可缺失鲜虞国这一源头,应厘清鲜虞·正定与中山·东垣的城市发展脉络。鲜虞国都的新市,远早于东垣,东垣不是老根。东垣只是省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段、一点,若将此谓之省会城市最早根脉,既无史志记载为据,又无时间溯源为凭,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想当然。溯源省会历史文化,应追溯到以史为凭、以实为据的老根之上。

 东垣遗址公园应标注赵佗、赵云“真定人”为宜

正定是一个有精神的地方。自汉以来,其历史名人灿若星辰,仅《二十五史》中就有百余人。

01

毛泽东主席论正定历史名人赵佗、赵云

毛主席称赵佗为“南下干部第一人”。1958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在天津接见正定县委书记杨才魁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出了个赵子龙”。

 02

习总书记对正定历史文化传承有历史性贡献

习书记在正定工作生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对自己的第二故乡知之深、爱之切。当年他主持编写的《正定古今》一书,就把正定历史文化名人赵佗、赵云等收录其中,以供研读。

03

西汉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中记载:“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04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记载:“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

05

120年前的《辛丑日记》中记有:“正定府城北门,瓮城内有石题南粤王赵佗故里’字”碑一通。

赵佗是岭南人文始祖、岭南开发第一人、海上丝路之先驱;是中华统一英雄、民族融合典范、“一中思想”践行者;赵佗是河北先贤、正定历史文化第一品牌。”

 06

称赵佗、赵云、李杲为东古城人,复建正定名胜“神女楼”“舒啸台”在东垣遗址公园,毫无史料为凭。

 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名人堂”设计,应以《史记》《三国志》等史书记述为准;应以毛泽东主席、习总书记的赞誉为准;公园标注赵佗、赵云是“真定人”为宜。

“金元四大家”医者之一的李杲,是正定城里人,不能因其姓李、名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就认为他是今东古城人。

神女楼,在正定城北,它不在东古城,不应是因赵武灵王“攻中山取东垣”到过此地,而就将“神女楼”复建在东垣古城遗址公园内。

舒啸台在正定新城铺,其最为权威的解读,莫过于与苏天爵同时代朱德润、王祎先后所写的两篇《舒啸台记》,记有苏天爵被罢官后“退休故庐,筑台于所居之近”;“公之居,古赵地。南望则滹沱之河、滋水东注;西望则廉颇、李牧之故墟也

 明代《大明一统名胜志·二百八卷》(崇祯三年1630刻本)卷之七:[真定府]记事中,记有元代真定人苏天爵在“新市”建有“舒啸台”的明确记载:“府治西新市治内,有藏书室,元苏天爵所建,以为读书之所。又有舒啸台,朱泽民为之记。”

 其文中的“新市”,是指今我县新城铺,而“府治西”中的“府治”,是指明代时真定府的治所,即今县政府地。而“府治西新市……”一句中的“西”字有误,记述者误将“东北”抄为了“西”。此句即应为“府治东北新市……”故舒啸台在正定新城铺,不在东古城。

樊志勇,1957年生人,正定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河北省国学文化教育协会副会长、正定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多年致力正定历史文化研究,执编《古圃》多卷,参编、校审《国学经典导读1-9册》《正定历史文化丛书》及县域发展、古城保护建言、《正定巨碑出土八年后的考证》等百余篇。《阳和楼》一书荣获“第十五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河北《当代人》杂志刊发《正定历史文化学者樊志勇访谈》;2023年9月荣获河北省百名老干部“银发风采”奖。

编 辑:孙俊峰 于金华 黄永静

 核:邵兵娜 张俊伟 吴国勇

古郡民俗
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是正定县民俗学家、民俗爱好者自愿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正定县民俗学家、民俗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本会的行动口号是:到民间去,到群众中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