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家不是学儒家学术,而是躬身入局,讲践行、讲实战。主要从儒家思想,儒商思想和儒家修养这三个方面来学习。
一、学习的目标:好的人生是既有修养又有本事
用孔子和王阳明的状态来说。
孔子的状态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回顾一生,说自己15岁时立志好好学习;30而立,把这志向算是立住了,有了志有了定向,矢志不渝了;40岁的时候对各种人和事情看得很明白,不会疑惑。就是说我们说的做个明白人;50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使命,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到了60岁,对别人的赞美和批评都想得开,无动于衷,这叫耳顺;70岁的时候,一切理性的约束都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不必刻意约束自己,只要自然的去生活、去做事,什么做都不会出圈。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状态,把孔子所说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摸到门道,做个年轻人人,确有70岁的修养。
而王阳明的状态叫:凡是遇之左右而逢其源,左右逢源,如有神助。
遇到什么事情之前觉得都是疑难杂症,现在都能剖决如流意思。你的工作像流水一件一样一件件地过,你作出判断和决策时,能把每一件事情处理得恰如其分,毫不焦虑。
孔子和王阳明的状态加在一起就是既有修养又有本事。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达到这种状态。
二、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按照王阳明的话:持志如心痛,知行合一。
持志如心痛的,志向就像心在痛,一心只在那痛上,光想着怎么完成这个志向,哪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所以学习儒家精神首先要学到心痛,心痛就是不照着这个思想去做,就浑身难受,非要做个好人,恨不得做个圣人才能让自己舒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在《中庸》里面关于知和行就分了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1、困知勉行
就是没有按道理去做,犯错误被惩罚,困住了,改过自新,勉强自己去做,虽然不情不愿,但还是照做了。例如一个人很爱贪小便宜,结果因为贪便宜,被困过,吃一堑长一智。他知道再见到有便宜占他也能忍住,勉强自己不去占了,这是第一重境界
2、学知利行
学而知之,力而行之,本来不知道,通过学习知道了,觉得按道理去做对自己有利,于是因为有利而去做。
比如我们常说吃亏是福,本义教的人不要贪图占别人的便宜,又能吃亏,但是你看他的说法,吃亏是福其重点在后面,最重要的是福,吃小亏是为了占大便宜,总之是不想吃亏就是了。
大多数人以为自己已经知行合一了,其实最多是在学知利行的境界。
3、生知安行
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天生就知道这道理,不按照这些道理去做心就不安,非要这样去做了才能舒坦,这是最高境界。生之安心的人不仅不怕吃亏,还怕占了别人便宜,这才叫真正的知行合一。
理解:
困知勉行是不学习,靠身体力行,但知错能改;学知利行,是靠学习避免很多错误,但底层是利己;生知安行是道理和知识内化到骨头里,自然而为。
学习是行动,每学一条,都照着去做,知行合一。不是学了这门课,就懂儒家思想了,照着做,才叫懂。
三、学习线
儒家思想按照时间线和重点人物分成了几个时间段
1、周朝:孔孟是创始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和孟子
儒家思想的起源,孔孟当是正宗的是源头。孔子是述而不作,意思是:不是我创作的,是叙述前人传下来的,谁传下来的呢?他说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思想,周文王、周武王的章程。文武的章程主要是周公拟的。周公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核心人物或者是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是中国社会秩序和中华文明的总架构师。
2、汉朝董仲舒的政治儒家,这是一种政治思想
汉朝有了董仲舒的政治儒家,就是大家熟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让他更加符合皇帝统治的需要,他以君权神授的思想,作为一个投名状献给汉武帝换来了自己的相权,并从此由儒家学者来掌管整个官僚系统。
这和基督教以君权神授理论和罗马皇帝交换立为国教有异曲同工之处,基督教本来是罗马帝国迫害的,但是后来因为基督教提出了一个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这个理论,就给罗马皇帝世袭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基督教的要价要比儒家高的多得多,因为基督教建立了高于皇帝的神权,皇帝要通过教皇加冕。
过了汉朝就是三国两晋,天下大乱,董仲舒那一套“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几乎破产了,再加上五胡乱华十六国、民族大融合,再到隋唐,佛教的传入在思想上压倒了儒家。
从两晋到隋唐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次低潮,所以唐朝韩愈写了一篇《原道》,呼吁重塑中华传统恢复儒家正统思想。
3、宋朝程朱理学:是继承人和传承人
到了宋朝,前后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形成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标准教材,就是四书。
唐朝时候儒学已经衰落了,是宋儒把儒家学问重新发扬光大,形成的教材就是四书。如果没有这些宋代大儒我们今天可能就没有儒学了,所以学孔孟思想其实要也是通过他们的整理和讲解的讲义去学习
4、明朝王阳明心学: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发明,发扬光大
到了明朝,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儒家学说一个重新发明。在当时的正统儒学界来讲是一个另类,也不被官方所接受,但是之后的历史给了他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他的思想对日本、对明治维新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在当代中国再次受到高度的重视。
5、清朝评价比较低,是统治者和愚民的合作,是对儒家思想的糟蹋
如果说宋儒是提纲挈领的归纳总结,王阳明是重新发明,那清代的儒学者则是训诂考证。把过去2000多年的学术成果全部整理归档,搞得清清楚楚,形成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学术著作。
但是由于满清政权的高压统治,儒家的精神被压抑,思想被扭曲变形,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二十四孝等披着儒家外衣的封建糟粕,并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所以清代这一段,我们称为糟蹋儒家,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唾弃的。
课程小结:
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儒家: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
1、学习儒家精神,首先要学到心痛,心痛就是不照那个思想去做就浑身难受,非要做个好人,恨不得做个圣人才让自己舒服。
2、《中庸》中央把知和行分成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大多数人停留在学知利行的境界。
3、我们把儒家思想从周朝到清朝捋成一条线,周朝孔孟的创始儒家,汉朝董仲舒的政治儒家,宋朝程朱理学、明朝王阳明心学、清朝糟蹋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