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家长问到,孩子什么时候出去留学比较好?其实这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得根据孩子的性格、适应能力、独立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规划。 还有很多人在争论美本、英本和陆本哪个更好?这个也没有绝对答案,学校再好也要看个人的修炼。 其实无需预设“谁比谁强”这样的概念,因为所谓的“强”主要依附于各类参考指标,比如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就业率等。 国内第一梯队名校(国内前10)与美英第一梯队名校(美国前15, 英国前5) 的教学科研的差距越来越小。 美国排名40以后的高校,如果专业排名也不突出的话,在世界四大主流排名上已经渐渐不如国内985第一梯队名校。 国内第一梯队名校的优秀学生往往申请美英名校时竞争力要好于美英第二梯队名校 (美国前40, 英国前15) 同等绩点排名的中国学生。 美国名校的招生官对中国大学的认知再也不是仅停留在北大清华和非北大清华两类了。 而美英第三梯队名校 (世界前100) 的本科项目价值多少就要看个人了。相对而言这些学校的本科学生申请顶尖名校硕士的竞争力往往弱于国内第二梯队名校 (前25) 的优秀学生。 近年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金融工程硕士和商业分析硕士等热门硕士项目招收的陆本和美本学生比例,因为疫情和其他一些客观原因有一些变化。2022年开始,美国顶尖高校都在设法招收到国内顶尖名校的优秀本科学生。 而这两个学生群体虽然大学本科以前都是在中国接受的教育,但在不同背景的本科经历还是让他们有一些差异。 国内因为内卷严重,陆本学生比较拼课业。单从数理化知识基础来说,大多数陆本名校的优异学生更为扎实。所以每年哥大金工硕士排名第一的都是陆本学生,但未必是最早获得就业机会的学生。 从软性技能包括独立能力和求职能力来说,美本的中国学生相对综合素养平均水平更好。 国内数理化专业的本科生,看到美国硕士课堂(比如哥大统计)在学的知识,都会觉得容易甚至水… 但是,等大家都站在同一知识水平线上,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和做research时,国内的很多同学可能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they might have already learned a lot, learned many sophisticated knowledge, but they didn’t really learn how to learn. 美本比陆本更看重学生的持久力和上升趋势。例如:大一第一节物理课,教授一上来就说:In this class you do not learn physics—you learn how to learn physics,并紧跟着说,我们在本科阶段其实学不了多少东西,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去学习。 一个成绩开始很差,但慢慢努力变好的学生,这意味着这个人对于这门学科的兴趣也好,发展潜力也好,可能都是一直全A的学生并不具备的。 美本与陆本的学习评估机制完全不同。美本考试成绩占比通常不会超过总成绩的60%,一些课可能只有40%甚至30%,而剩下的内容,包括课堂贡献,互动参与度和出勤率等。 为啥美国学校不把绩点当做全部? 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美国大学并不是让人过来考个好成绩,弄个文凭就完成任务了。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去探索你真正感兴趣的事,这更重要。 美国高校和中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不同,有些学生第一次接触美国大学还是在高中夏校的时候,最大感受就是上课/学习模式的不同:上课,你随时可以举手打断教授然后提问。如果你说 “sorry this might be a stupid question.” 教授会回复 “there is never a stupid question. Just ask.” 所以美本学生的教授推荐信可信度更高。 但在国内类似课堂讨论以及课堂的包容性和自由度没有那么大。许多美国高校普遍认为,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过于关注考试而非全方面发展。暑期来哥大,改变自己并获得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