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紫云自治县坚持健全机制赋责、匹配实职赋权、资源整合赋力、严管厚爱赋能,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推动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县民族高级中学本科上线率从2022年的33.33%提升至今年的75.99%;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在师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省市奖项,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县人民医院帮扶团队带领本土骨干医师完成“46项首例”,诊疗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推进“组团式”帮扶工作,以责任压实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健全“横联纵领”工作机制,坚持县委县政府领导、组织部门抓总、行业主管部门推动,从县级层面逐级明确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具体负责人责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链条责任体系。严格落实“234”调度机制,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县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调研指导,组织和教育、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督促落实,共同守好服务保障线。搭建“点线面”协调机制,推动南沙——紫云两地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会商、教育医疗科技分领域单线磋商、与帮扶专家人才一对一沟通协商,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去年以来,专题调度研究“组团式”帮扶工作10次,双方互访交流30余次。
深入实施“四心”行动,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关心关爱帮扶专家人才。大力盘活“编制周转池”,补充“两校一院”专业技术人才27名,协调整合各类资金2535万元,用于受帮扶学校、医院基础建设,让帮扶团队能为有为、工作顺心;积极打造人才安居“聚集区”,为帮扶专家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公寓,发放津补贴77.45万元、“援紫专家人才服务卡”44张,让他们享受“一站式”服务、生活安心;注重延伸服务链条,组织帮扶专家人才开展“教师节”“医师节”活动,参与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四月八”等民族节日,节假日期间开展集中走访慰问,并发放慰问金6.1万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节日暖心;充分尊重专家人才个性特点,采取日常走访、谈心谈话、召开援紫专家人才座谈会等方式,同时倾斜“十佳教育人才”“最美医生”等评选名额,让他们在思想上“防暑降温”、解忧舒心。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立足紫云所需、发挥帮扶所能,着力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积极构建“1带N”帮扶矩阵,通过帮扶专家人才选徒弟、徒弟选老师的“双向选择”模式,40名帮扶专家人才与114名本土骨干教师(医生)结成对子,签订“师带徒”协议。针对性地制定职业能力提升方案,采取共同备课、同台手术、业务探讨等方式开展帮带工作,期满后接受考核评估,确保帮带匹配准、措施实、效果好。目前,在专家人才帮带下,县民中申报立项省级课题4项、市级课题25项,辐射带动全校课堂优良率达100%;县职校培育“双师型”教师38名,省级师生技能大赛中首次荣获一等奖,并代表贵州参加全国大赛;县人民医院培养骨干医生21名,本土医生自主完成19项“首例手术”。
紧扣帮扶重点工作任务,在创新机制、深化拓展帮扶成果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组团式”帮扶整体效应。认真落实“任实职、给实权、压实责”要求,推动受扶学校形成“1+3+6”和“1+2+7”(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专业课教师)的全层级帮扶组织架构,在县民中全面推行“2+X+3”教育模式,今年高考实现“四个突破”,最高分671分、600分以上11人、特控线(一本线)上线204人、本科上线728人,均创历史新高;在县职校建立“2.5学年+0.5学年”的跨校分段就读机制,并采取“订单培养”方式,与美的集团等合作建立专业实训室,毕业生就业率从2022年的81.23%提升至86.6%;在县人民医院大力推进“五大中心”创建并全面达标,转诊率从2021年的2.31%降低至1.23%;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实现零突破,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模式)15个、新品种35个。
校审:韦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