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医学院,有利拓展生物经济

文摘   2024-10-20 22:30   中国香港  

香港发展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

据特区政府公布的“香港便览─工业贸易”文件指出,2022年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3.5%,2023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士占比高达88.3%,但香港工业经济占比尤低。

卢毓琳教授指出,要改变香港当前经济架构,需要进入工业5.0时代,构建新的生物经济工业体系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新的工业体系需要新质生产力,2024施政报告也提出为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筹划成立“香港药械监管中心”(CMPR)以及建设大湾区临床试验协作平台。

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在北都预留土地开设第三所医学院。图为都会区用地。

6月5日政府已公布成立“CMPR筹备办公室”,为正式成立“CMPR”做准备。政府去年已实施的“1+”新药审批机制,将来与“CMPR”共同配合能推动新药械的审批,更多的药物注册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财政压力。“希望未来某些内地的一类药、重要疾病药可在香港先行发售,香港市民能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到新药物。

卢毓琳希望香港市民受益后,再通过香港市场将内地的一类药和重要疾病药等推向全世界,香港从中扮演一个战略角色,实现“InHongKongFromGlobal”。

国际临床试验所发挥两地优势

医疗创新需转化为临床应用,据了解,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园区落地。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能发挥两地优势,未来将达成新药械的临床试验数据和样本的共享。

“若有新的药械已取得试验性新药(IND)资格,将可以拿到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进行试验。”卢毓琳表示,新药械带到大湾区国际试验所做临床试验的过程,便是带来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工业产生的过程,他希望香港能通过此项创新发展成为全东南亚的临床试验中心。

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将为医药研发机构提供一站式临床试验支援平台。图为港大研究人员进行试验。

特区政府重视发展创科产业,施政报告提出将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据悉,特区政府对创科产业的投资占市场高达53%,反观深圳政府与业界对研究开发(又称R&D)的投资占比是1:9,美国是3:7,卢毓琳教授指出这是香港的研发架构出现了问题,他表示当下香港很少工业,有工业的企业也没有选择投资在R&D里。

卢毓琳教授强调架构问题的出现需要教育来改变,需要开设第三间医学院。卢毓琳教授与社会各界人士倡议的“在香港开设第三所医学院”获《行政长官2024施政报告》采纳,李家超表示将会在北部都会区预留土地建立第三所医学院。

“香港要转型成为工业社会,通过教育及新医学院加强全港的医疗体系,利用教育将所有与生物科技有关的变成一个工业。”卢毓琳教授表示,利用第三间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博士等人才,可以领会香港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及生物医学工业链的形成,才能在每间医院或药厂做临床研究工作,没有教育是做不到的。

提高工业占比促进经济繁荣

卢毓琳教授指出,特区政府已决定开设CMPR、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和第三间医学院,便构成发展生物经济的基础,“三部曲”完成后香港才有更大的机会促成生物经济体系,由原来的服务业转化为生物经济工业,提高工业占比,进而促进香港经济乃至祖国经济繁荣发展。

记者:陈炜琛

编辑:林子洋

审核:施文达


大公天下
大公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