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53岁的张大哥(化名)在持续两周低烧治疗无效后,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非血缘供者,同时考虑半相合移植的风险较大,基于对陆道培医院的信任,张哥带着求生的信念来到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虽然移植过程顺利,但移植后结核性胸膜炎让张大哥的治疗面临很大风险,周葭蕤主任及团队医生不仅给予了专业的医治,还从心理上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如今张大哥移植后8年,不仅身体完全恢复,还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发挥着余热。
2013年3月,在持续两周低烧治疗无效后,我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型。化疗一个疗程后缓解,科室一位退休返聘的老主任告诉我,我这个病需要移植,并推荐我去了就近的一家大医院,一边化疗,一边在骨髓库寻找供者。
不幸的是在骨髓库没能找到合适的供者,我只能选择半相合移植。但听说半相合移植的风险比较大,我和家人都很担心,心里很不踏实。当时,和我同病房的一位病友说,可以去陆道培医院试试,他们在移植方面比较权威,半相合移植经验丰富,带着一点期盼我们来到了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
对道培医院的第一感觉很好,病区整洁、卫生,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友好。我住在移植科周葭蕤主任的病区,一开始我看到团队里年轻的主治大夫们,心里还有点忐忑,后来才知道我们的治疗方案都是主任参与制定,治疗过程也有主任全程把控。周主任工作干练,对我们治疗过程中的微小细节都有很精细的把握,团队医生都很专业,很负责。
我移植的过程总体比较顺利,虽然也出现了EB病毒、肝排异、皮肤排异、发烧等,好在周主任和团队医护精心诊治下都被及时控制住了。移植后出现最大的问题是结核感染,因为上学的时候接触过结核患者,移植后免疫力低下就引发了结核性胸膜炎,后来从在县医院当肿瘤科主任的同学那里知道,我这时候感染结核是很要命的。当时我不懂,所以也不知道害怕,有问题就联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移植后四个多月,我回到了老家。
出院后,我按照周葭蕤主任的要求,定期复查,期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就联系周主任、徐大夫、王大夫,他们从来都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增强了我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2017年秋天,我恢复了正常工作。到今年,我已经移植后8年了,已经完全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也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回想一路走来,我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有幸遇到了道培,遇到了周葭蕤主任的团队,是你们给了我二次生命,让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谢谢了,感谢周主任,感谢周主任带领的移植科一病区的全体医护。
患者,53岁,2013年2月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4,外院诊断DNMT3A基因突变阳性,多轮化疗 MRD不转阴,我院用初发病玻片查基因突变提示DNMT3A、FLT3-ITD、NMP1基因突变阳性。2013年10月在CR状态下行子供父半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B+供AB+),脐血作为第三方。白细胞、血小板顺利植活。移植后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及皮肤,给予调整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2014年12月出现结核性胸膜炎、给予抗结核治疗后好转。患者移植后定期复查骨穿,提示骨髓结果均好,骨髓及外周血 CD3+细胞嵌合率100%供者型。患者目前为移植后8年,复查结果均好。
——移植科一病区主治医师王静宇
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2年11月-2012年10月在北京市道培医院工作,2012年11月起转至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2015年起至今任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骨髓移植科主任医师,2018年起至今任北京陆道培医院骨髓移植科主任医师。
自2000年起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擅长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2003年1月作为北京市道培医院本院培养的第一位移植医生进入移植病房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直接参与完成超千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积累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第一批半相同移植技术的执行者之一,见证移植技术的的发展、成熟、完善与革新。参与创建本院移植后随访工作。善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预处理及治疗方案,达到移植效果好、移植相关并发症少的目的,使患者经济负担相对减轻,生存质量明显提高。CART桥接移植的先行者(今年为首例cart桥接移植的患者移植后第九年,患者生存质量良好),是移植后各种并发症的处理高手。选择半相合供者进行挽救性移植的年龄最大患者达71岁,年龄最小患者为1岁,65岁半相合挽救性移植患者已于2022年脱白(现年72岁),二次移植患者最长生存期已达20年。
踏上征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