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如平 || 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从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

学术   教育   2024-10-11 08:25   北京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23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三次重要讲话,主题一以贯之,内容前后相承,逻辑层层递进,对教育强国谋篇布局,构成具有典型意义的战略布局。这要求我们从战略角度出发,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逻辑,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以确保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全文共6676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1]这充分表明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高远的政治站位、恢宏的全局视野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因此,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理解和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任务具有重要价值及现实意义。




全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就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2023年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三次重要讲话,主题一以贯之,内容前后相承,逻辑层层递进,对教育强国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构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战略布局。从战略角度考虑,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决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跨越时空,其实正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1. 确定方向基调


进入新世纪,建设教育强国逐步提上党和国家议事日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为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突出“九个坚持”核心内涵,全面阐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接班人问题提出“六个下功夫”的培养路径,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这些重要论述为教育强国建设标定了总方向,确立了总基调。


2. 确立核心课题


方向目标一旦确立,接着就是路径机制的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强调“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讲话,聚焦“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3]同时还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4]回答好这两大课题,俨然成为新的使命、新的任务。


3. 制定施工蓝图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召开的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发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国动员令已经吹响,《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即将发布实施,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深刻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



教育强国建设必然具有自身特定的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围绕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系统论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规律和内在要求,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形成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为我们深刻领悟教育强国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


1. 关于教育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对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具有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三大属性。教育的政治属性强调,坚定不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教育的人民属性强调,聚焦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教育的战略属性强调,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先导作用。


2. 关于教育强国的核心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六力”概括反映了教育强国的核心特质,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这一重大问题,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全面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六力”既各自独具功能作用,又构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思政引领力体现在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人才竞争力体现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力体现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硬核支撑。民生保障力体现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协同力体现在将各方主体力量凝聚起来、协同起来,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国际影响力体现在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3. 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这一论述直面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要害,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揭示出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既强调着力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有效性,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又要聚焦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体现了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既强调学习知识是学生的天职和本分,又坚持全面发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正确处理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规范有序是基本前提,管理规范、活力迸发是学校应有的状态,体现了做好学校管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


4. 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之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逐渐成为重要政策,提上教育改革发展的议事日程。随着经济社会、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的发展,教育体系也要不断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出发,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随后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毋庸置疑,这个体系覆盖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的教育。就未来而言,我国要重点打造“八大教育体系”,即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总体上看,这个体系必须彰显“中国特色”本质特征,体现“高质量”总体要求,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核心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新需要,坚持系统集成。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这次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都全面系统部署了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目前,距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只剩11年了,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探索切实可行有效的实施机制。


1. 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这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引导广大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锻造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三是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四是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一体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放在一起集中论述,系统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重大科研攻关中强化对战略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三是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和育人模式有机融合,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四是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3. 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教育强国的表现性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追求。这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面对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二是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教足教好”、学生“学足学好”,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构建基本服务与拓展服务相结合的课后服务体系,完善相关保障机制,真正实现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三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建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


4.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这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全过程,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创新教师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深入推进“国优计划”,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更多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持续实施“优师计划”“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三是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尊师惠师政策和举措落实到位,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等,全面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当前还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5. 深入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这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在“引进来”上,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教育优势地区与国内薄弱点、空白点、交叉点、紧缺点对接;在“走出去”上,推动中国教育理念和模式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影响力。二是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要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多向合作机制,推动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入开展务实有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优先位置,用好用活全球人才。要利用好我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及STEM教育等领域的优势资源,推动相关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进一步走向世界。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合作,有条件的高校要勇于走向国际教育舞台的中心,加强与国际组织、各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并推动国际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要用好“一带一路”平台,积极参与双边、多边以及全球性和区域性教育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广泛支持并落地生根,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

[2][3][4] 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3,228,229-230.

(本文作者系本刊编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10期 · 特别专题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
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探究教育之真,彰显人性之善,发现管理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