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微刊,专注「家居、时尚、创意」设计分享
本期我们精选了4个相关案例,这些住宅乡建融合现代建筑美学与传统乡村精神,不仅是对居住空间的革新,更是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同时为那些渴望逃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的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栖居之所。
01.
崔岗艺术村自宅
地点:安徽合肥
2013 年,崔岗艺术家村正式开村,诗人、画家、雕塑家、玩家等艺术家云集。崔岗从此成为合肥乃至安徽文化艺术村的一个代表作,吸引了不少人慕名而往。
建筑总面积约为320平方米,建设用地近长方形,可建设范围仅有280平米,面宽12米,进深24米。
长方形用地决定了建筑形态.由于原本农村自建房及年久失修等局限性,最终决定将整体建筑拆除。
一层空间。将裸露的承重结构墙体内退,两面玻璃面围合成建筑主体空间会客厅。二层空间似悬浮在半空中的体块,一定程度上弱化建筑的体量感,模糊建筑的边界感。
建筑立面上层空间上通过百叶窗式框架的运用,将可打开的窗户隐藏在木制百叶窗后面,固定玻璃前面则是木制滑动门,提供防晒、遮光和隐私。
天窗和立面圆洞窗的开设在保证空间私密性时,也尽可能地增强室内与邻近景观,将室外的蓝天与阳光随时引入室内,随着光线的移动呈现出明与暗的相互交织,充满了时间的轨迹。
整栋建筑以混凝土为主体结构,裸露的混凝土楼板和承重墙体的有一种原始的、未完成的感觉,配上有岁月痕迹的中古家具。前后两院模糊了建筑和开放的景观之间的界限,分隔了会客区域及餐厅,通过一条连廊连接。
二层是主人的私人办公空间,兼作会议和讨论使用及主卧空间。
融入唯美乡村,现代而自然的住宅。挑战在于,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乡建思维,创造一种与过去相连,但是属于当代的设计干预。同时,设计过程中对于新与旧、装饰性与功能性的讨论,也试图为当下在广袤乡土大地蓬勃展开艺术乡建实践中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项目名称:崔岗艺术村自宅
设计方:伍米尺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0年03月-2023年6月
主创及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曹伟
设计团队:李裕瑶、曹宇祥
项目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
建筑面积:约320㎡
02.
小南居
地点:上海
设计师希望能做出一个有情绪的房子。情绪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可以是音乐,文字,电影等等。而房子的情绪,他的理解是光线以及家人之间关联。光能很好地表达一个房子的情绪,光因四季、天气而变化,可以给人带来各种不同的感官体验,进而触发人的思绪。
在家庭人员不多的条件下,空间则用“呼唤"形成家人之间的互动,从而激活房子的活力。四代同堂的自建房需要照顾到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习惯,在保持距离的同时,互相关注。
所以在空间的规划上,采纳了分区生活的方式:一个楼层一代人。每层除了设计独立卧室外,还会以小客厅、户外庭院、阳台等形式,配以独立的活动空间,以便去延续各自的生活习惯,会各自的朋友,打造各自舒适的环境挑空。
从一楼贯穿到屋顶,既解决了采光问题,也通过挑空的空间实现了家人间的互动。有什么事情,直接抬头或低头喊上一声,应答之间,柴米油盐。
这栋老宅16米进深,左右间距只有1.5米,中间段的空间基本处于黑暗阶段。建筑的6个面中,3个面处于无光状态。因此在设计时就得从另外三个面入手:通过不同方式,把光引至黑暗区域。通过不同尺度,形状的窗,去规划光线进入的方式。窗构造形成的同时,建筑的形态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03.
母亲住宅
地点:北京
“母亲住宅”项目正是一个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立实验样本。建筑师重构了乡间现代家庭的生活场景,为房山西营村与北京城区建立新联系提供了一份答案。
一座带庭院的独立住宅,寄托了大量中国城市家庭对理想居住的憧憬。尽管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已难以向居民提供独属的院落空间,在近郊广袤的土地上却依旧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
按照最初设想,这座院子是为退休老人设计的,到了周末也可以成为祖孙三代团聚的场所。为向抚育生命的母亲致敬,特以“母亲住宅”命名。
“母亲住宅”建筑与庭院的占地比例接近1:1,通过凹凸的图底关系,展现了两者间的动态平衡。
南立面上,各主要房间的窗口如同取景器一样将庭院之中的风景引入室内,淡化了“内”与“外”的界限。而内向的院落既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场所,又能保护室内私密,就像一个超脱于外在喧嚣的“内向宇宙”。
在建筑空间的整体设计上,建筑师借鉴亚洲传统空间智慧拓展并延伸了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层次,同时围绕通高的中庭创造出连续且丰富的室内竖向体验。
“母亲之家”平面布局由东向西分为三段。靠近主街的厨房及餐厅单元相对热闹。通高的中庭空间位于中段,作为起居活动区连接着各个房间。西侧楼上、楼下各有一组卧室和卫生间单元,安静并确保隐私。二层东侧是一个书房,灵活置换成其他活动空间或者卧室。
设计还特意开放出围绕中庭的竖向交通空间,不同角度的视线在不经意间产生交汇。此外,南立面透明玻璃外墙最大程度延伸了空间纵深,人坐在中庭就能看到院子与天空。
出于对尺度和光线的双重考量,“母亲住宅”的屋顶呈“V”字形,屋脊压低,东、西两翼向外展开。反向坡屋顶的做法在保证二楼房间舒适度的同时,又避免了中庭过高而造成的尺度失衡和空间冗余。
项目信息
设计方:CPLUS
创始合伙人:程艳春、李楠
主持建筑师:程艳春
设计团队:薄忱、刘晓光、周珂帆
建筑面积:144.2平方米
摄影:刘晶、朱雨蒙
04.
玉米地住宅
地点:北京
氙建筑因对广阔环境的追寻而成立,在山河田村的起源性中,设计团队尤其关心:如何在普遍性的村庄中站立,在广阔的山河田图景中站立,在现代语境中站立。它并不因乡村的特殊风情、不因这块土地这座建筑是否永久属于谁而变动本质。
北方冬季阳光珍贵,当地更有“抢阳”一说(东偏北转15度)。设计团队沿用正房这一布局传统,涉及站立姿态的正房立面当需审慎推敲。院落不是室内空间的外部,而是居住空间的内部:整个一层成为轮换交流的安定场所,一个完整的起居厅。
每家每户的屋顶聚集,构成了绵延的族群景观。设计团队采用人字坡顶将项目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周围的肌理中。
建筑成为景观的眼睛、环境的耳朵、信号的喇叭。由于建筑的架构,使得外部的广度和强度在日常中得以持续显现,给予人一种支持:在安稳的出离、平静的徘徊时接通非预设的信号。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xian 氙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址:怀柔区,北京,中国
建筑面积:210 平方米
用地面积:300 平方米
主创建筑师:王岩石,白河
整体设计团队:周梦筝,刘宜锋,华金蓉(实习)
结构设计师:赵晓雷
业主:好山山好 / 乡村生活建造者
摄影师:夏至
来源:最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