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途启航,风华正茂
每一颗年轻的心
都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每一张新面孔背后
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韧与才华
见证成长足迹,感受青春力量
宁波大学研究生陆续推出
“新生风采”专栏
这里不仅是青春故事的起点
更是梦想扬帆的港湾
本期让我们走近
宁波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
了解属于他们的故事
感受他们的“新生风采”
▷▷▷
一、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他是2024级中国语言文学班长,曾担任宁波大学第八届研支团团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他扎根基层,带领团队获评兴仁市第一届“薏乡好人”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就是2023-2024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吴柯锋,现就读于人文与传媒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在支教的过程中,吴柯锋发现学生们存在情绪消极、性格孤僻等问题,便带领成员们成立了“宁黔相愈”心理驿站。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运行初期遇到的困难。起初小站并没有太多的访客,但在团队成员们深入调研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收集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驿站的服务内容后,他们设计了更加具有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比如“情绪对对碰”、“打倒我的烦恼”等,这些活动更贴近学生们的实际需求,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吴柯锋在回忆支教经历时提到:“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一开始他经常会在我们的驿站门口晃悠,反复路过,往里瞟两眼,但是不会进来。有一次我拦住了他,用一颗棒棒糖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交谈,才真正走进他敏感又极度渴望关怀的内心。”后来在吴柯锋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终于慢慢卸下了防备,开始愿意跟他们分享心底的小秘密。在他们的帮助下,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心理驿站渐获成效
一年时间匆匆,心理驿站的运行也慢慢走上了正轨,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逐渐变成了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一个去处。
同时,吴柯锋承担着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到逐渐适应,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悟。
一是学习和行为规范两手抓。支教地区的学生行为规范是一个非常让人“老火”的事,比如一开始别说上课,让孩子们好好坐45分钟都很困难,有的同学甚至课上到一半,会自顾自站起来随意走动。因此,吴柯锋着重强调他们的行为规范,课前需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书本文具;课堂上要坐姿端正,学会尊重不随意插嘴;课后要按时完成作业并注意书写的规范等。
二是寓教于乐。孩子们一开始称呼数学这门课为“大魔头”,说看到就头痛。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惧怕甚至爱上这门课,吴柯锋绞尽脑汁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比如在上“有序数对”这一节时,通过“萝卜蹲”这个游戏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在欢声笑语中掌握抽象概念。此外,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山的那边除了山,还有更广阔精彩的世界,他和小伙伴们积极联系宁波北仑区梅山港有关单位,开启了一场特殊的“云”游四方,带孩子们看了看真正的大海和轮船。“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聚精会神,从来没看到这帮小家伙们这么认真过。”
三是激励式教育。因为初中的孩子们还处在一个懵懂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以及人生并没有什么概念。“现在想让他们明白认真读书的意义是很难的,他们也无法考虑那么远。”为了让孩子们尽可能爱上学习,他根据学生们的日常表现和阶段性成果准备了不同的小奖品。“虽然都是些小东西,但希望通过这些小奖品让孩子们得到一些即时性的成就感与获得感,感受到被看到与被肯定的喜悦”。
教学颇具心得
经过这一年的锻炼,吴柯锋变得更加坚韧、耐心和自信。而作为一名研究生新生,吴柯锋表示将会珍惜时间,不断深耕专业领域,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接下来新的挑战做好准备。同时,他表示自己也会继续关心研支团工作,“用一年不长的时间,认识一群终身难忘的人,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这或许就是这一年最大的意义!”
二、山水相逢,相伴成长
她是浙江省政府奖学金的获得者,荣获2020年度宁波市高校“优秀大学生”、宁波大学2022年“最美宁大人”等荣誉称号。她还是“田家炳杯”第八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四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二等奖、“博源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三等奖的得主;曾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她奔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第三中学,是承担初一6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者,杨莹,现就读于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
杨莹在教授六个班级地理课的同时,还关注着不同于浙江地区的学情,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逐个分析他们的作业和考试情况。在一年的支教历程中,发生了许多让她感动和难忘的故事。
谈到支教的故事,杨莹说道,在微心愿活动中,有一个孩子(尤同学)的心愿尤为不同——“我希望能为我的爸爸举行一个派对”。杨莹深入了解到这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父亲患有渐冻症,依靠母亲照顾着整个家庭。在宁波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杨莹等研支团成员和尤同学一起策划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饺子宴派对。杨莹同学说:“一顿简单的饺子、一张朴素的全家福,便能触及这家人内心最柔软的那片净土,而他们真挚的亲情也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种下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美德之花。这次特殊的微心愿家访,便印证了那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令人遗憾的是,尤同学的爸爸还是离开了他的家人,这张照片也成为了一张非常宝贵的全家福。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国家未来。想必在杨莹与兴仁三中孩子们相濡以沫、献出自己爱心的过程中,成为了他们的心中光。
在这一年的支教中,杨莹见证了学生们因教育而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她的心态也得到巨大锻炼。今后,她将会在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领域的深耕学习。她说:“我想成为一名从容传授地理知识、关心关爱所有学生、引领学生向上向善的老师。把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地理知识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结合,让地理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家国情怀的主阵地,逐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这些都将是我思考、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三、心之所向,步履不停
他是2023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023年宁波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也是2024年度兴仁市优秀团员。支教期间担任兴仁三中七年级(5)班的班主任,曾联络高校、地方等建立资源平台,凝聚社会力量,共开展主题班会30余次,筹得各类助学用品资助50余名家庭困难学生;并前往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为学龄儿童开展系列科普教育活动10余次。他就是脚踏实地,步履不停的金鸿飞,现就读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
金鸿飞在支教期间承担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并兼班主任。第一次成为班主任,如何处理好各方矛盾是他遇到的首要问题,但在当地教师的帮助下,金鸿飞逐渐熟练掌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他还结合班级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奖惩制度,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金鸿飞一直在找寻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度”。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又不至于亲切到让学生毫无顾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又不至于让学生过于畏惧老师?在磕磕碰碰中,他逐步认识到既要关心优秀学生,也要关注后进学生的“广度”;既要严格执行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也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力度”。
他分享的支教故事,虽饱含偏远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的无奈,但更突显了学校和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支教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语言交流的问题。支教地区的孩子们不会讲标准的普通话,甚至不会普通话,每次交流都需要连蒙带猜。有次金鸿飞问一个女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她的回答是“ban'yu'mi”,金鸿飞努力辨析这句话,半开玩笑道:“吃的玉米?”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们必须帮助家里干一些家务和农活,所以无法专心学习。他说:“在和当地老师的交流中也了解到,虽然现在大多数学生情况和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仍然存在很多观念习惯会干扰孩子们的学习。但我依旧会尽我所能,希望把‘接受教育,掌握自己命运’的观念传递给贵州当地的孩子们。”
于他而言,教育是一场温柔与爱的坚持。用小小的光,引领学生前行;用热忱的心,抚慰学生的艰辛;用独有的力量,让学生变得坚强。金鸿飞曾提到:“这一年的经历,让我见识到西部教育资源稀缺的事实,所以我给西部的孩子们带去我的观念、分享我的视野。希望将走出大山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的脑海里,哪怕只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我也觉得不虚此行。”对于未来,金鸿飞将会努力攻克专业难题,同时给远在西部的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并期待在宁大见到熟悉的脸庞。
四、有一份光,发一份热
他曾荣获2019-2020学年阿尔卑斯电气奖学金和2021-2022学年宁波大学校级一等奖学金,也是宁波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毕业后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第七中学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服务期间承担过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当地学校的团委工作。他就是身兼数职、努力发光发热的王桥伦,现就读于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化学)专业。
由于支教学校教师资源相对匮乏,人员变动相对频繁。王桥伦从最开始的九年级物理老师,调整到七年级心理课程老师,又变换到九年级化学科目,到最后同时承担八年级生物教学的任务,他也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适应,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起初王桥伦被安排执教九年级物理,但由于学校招到很多物理老师,王桥伦便转战心理学科。他说:“刚开始接受如此大跨度的改变时,是有些崩溃的。因为自身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只学习过一点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对于专业内容所知甚少。但我心里十分清楚,这群大山里的孩子是需要一堂有意义的心理课的,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困惑比城市里的孩子可能更多。”
因此,王桥伦督促自己每天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揣摩优秀心理课课例,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一些切实的改变。第二学期开始后,王桥伦的教学任务变为九年级化学,临上课前一天收到通知,任务紧急却又重要。好不容易进入状态,学校又希望他能接手八年级生物。至此,终于确定下了他的教学任务。
除了学科的变动,班级的差异也让王桥伦感到苦恼,对此他制定了针对性措施。对于沉闷地班级,便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例如王桥伦答应他们,本节课积极回答问题,下节课课前就奖励他们看一个生物学相关视频,或是给他们发一些小零食。对于活跃的班级,他便时不时停下来强调纪律。当然,也会采取一些小惩罚措施,比如课上学生如果讲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下节课就取消相应的奖励措施,孩子们便会守纪律不少。
王桥伦说:“在碰到种种困难时最需要的是耐心。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保持足够的耐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正是因为他的耐心,才让他在支教期间有巨大的收获。
支教的意义在于什么?有人说,或许在于不带权力结构地帮助孩子们发现可能性,在和他们平等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也有人说,是不代替他们选择理想的生活以及人生所需要经历的“必由之路”,把未来交由他们自己。而王桥伦说,留在大山里,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躺平摆烂,人在大山里,思想却可以走出大山之外。在他们这个正值青春的年纪里,如果就已经向现实妥协,未免有些太早也太可惜了。如果他们能了解更多的诗与远方,哪怕将来身在大山之中,也能成为一个闪闪发光的人,那何尝不是一件美好又幸福的事情呢?
/////
崎岖的山路
漫长的旅途
他们来到了黔西南处
学生的笑容
融化了他们的一切疲惫
一年后重返宁大校园
目之所及皆是回忆
炙热的青春有迹可循
他们意气奋发、朝气蓬勃
必将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
奋勇直前,勇攀高峰!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