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置顶标星 点亮凌河
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并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简称“健康素养66条”)。
一起来学习新版“健康素养66条”,提升健康知识和技能,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第29条
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不吃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生食品是指制作食品的原料,如鱼、肉、蛋、禽、菜、粮等。熟食品是指经过烹饪加工后能直接食用的食品,如熟肉、火腿肠、馒头、米饭等。在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过生食品的刀不能再直接切熟食品,盛放过生食品的容器不能再直接盛放熟食品,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冰箱保存食物时,也要注意生熟分开,熟食品要加盖储存。
不生吃或半生吃肉类、蛋类和水产品。四季豆、黄花菜等蔬菜要烧熟煮透后再吃,避免引起中毒。剩菜剩饭及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生的蔬菜、水果可能沾染致病菌、寄生虫卵、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碗筷盘勺等餐具应定期煮沸消毒。
任何食品都有储藏期限,储存时间过长或者储存不当都会引起食物变质,食物在冰箱里放久了也会变质,变质食品不能再食用。畜肉、禽肉、海产品等在放入冷冻层之前最好先分成小份,独立包装,方便取用,避免反复冻融加速腐败变质,或造成营养素破坏和丢失。
要在正规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选购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和原料,学会阅读食品标签,不购买标识不全的食品。不吃过期食物。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谨慎采食野菜。
第30条
珍惜食物不浪费,提倡公筷分餐讲卫生。
食物资源宝贵,人人都应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每个家庭都应按需采购、储备食物,按需备餐,保证食物新鲜又避免浪费。在外用餐做到适量点餐,剩餐打包;自助餐可少量多次取用,人人践行光盘行动。
不论在家还是在外就餐,建议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既可保证饮食安全,预防传染病,还有利于控制进餐量,实现合理膳食。
第31条
注意饮水卫生,每天足量饮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即便看起来干净的水,也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不经处理直接饮用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应饮用卫生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足量饮水是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日饮水量为1700毫升,女性为1500毫升,从事高温或重体力活动者,应适当增加饮水量。要主动饮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不宜大量饮用浓茶和咖啡,12岁及以下儿童不建议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
第32条
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 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2~3次抗阻训练。
身体活动是指由于骨骼肌收缩产生的机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包括职业活动、交通出行活动、家务活动、业余活动,其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活动的方式、强度、时间和频度。
进行身体活动时,心跳、呼吸加快,循环血量增加,代谢和产热加速,这些反应是产生健康效益的生理基础。适量身体活动有益健康,动则有益,贵在坚持。
有氧运动是指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参与为主的、有节律、时间较长、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的身体活动,如步行、长跑、骑车、游泳等。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是指肌肉为了对抗阻力所进行的主动运动,能够刺激肌肉生长、增强肌肉力量、提升肌肉耐力。抗阻运动的阻力可来自他人、自身或健身器械,常见的运动形式有俯卧撑、平板支撑、哑铃交替弯举、弹力带站姿划船等。不同个体、不同身体部位的肌肉力量差异较大,可根据个人运动素质和技能确定阻力负荷和活动组次数,循序渐进。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
运动强度可通过心率来估算。最大心率(次/分)=220-年龄(岁),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55%~80%,身体活动水平则达到了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85%及以上,身体活动水平则达到了高强度。
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慢性病患者通过适量运动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为了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和/或慢性病患者运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明确运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运动环节的完整性,强化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拉伸。运动中,注意观察身体状况,根据身体情况适时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增加运动量应循序渐进,运动中发生持续的不适症状,应停止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编校审:陈 莹
责编:张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