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何如此清廉?看看他的年薪就知道了,换成你也不会贪

文化   2024-10-03 18:13   广西  

世人皆知包拯清廉,却不知他的年薪究竟有多高。传说包拯为官数十载,从未收受一文贿赂,连一块端砚都不曾带走。这样的清廉,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然而,包拯真的对财富毫无兴趣吗?要知道,他也有一家老小要养活啊!

有人说,包拯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可是,历史上真有这样的人吗?要知道,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绝对的清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包拯是如何做到的呢?他的收入究竟有多高?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清廉?

包拯的清廉传说

北宋仁宗年间,有一位官员名声远播,他就是包拯。世人皆知包拯为官清廉,可谁又知道,这位传奇人物的清廉之名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话说包拯初到端州任职知州时,当地官场早已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每位知州离任之际,都会带走几块上好的端砚作为纪念。这些端砚可不是普通的文房四宝,而是当地特产,价值连城。许多文人墨客为得一方端砚,不惜重金购买。

可包拯到任后,却打破了这个惯例。他在端州任职三年,勤勉政务,为民请命。到了离任之日,众人都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挑选几块上好的端砚带走。谁知包拯却两手空空地离开了,连一块端砚都没有带走。

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叹包拯清廉,有人则觉得他是在故作姿态。然而,包拯却毫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依旧我行我素。

包拯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不收受贵重物品上,更体现在他为官时的一言一行中。有一次,包拯审理一起案件,案件的当事人想要贿赂包拯,便悄悄地将一袋金子塞到了包拯的轿子里。

包拯发现后,非但没有收下,反而将这袋金子当作证据,狠狠地惩治了行贿者。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开封城,人们都对包拯的清正廉洁赞不绝口。

还有一次,包拯的一位故交来拜访他,临走时送了一幅名家字画作为礼物。包拯本想婉拒,但又不忍伤了故人的心,便收下了。谁知第二天,包拯就派人将这幅字画退了回去,并附上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表示身为朝廷命官,不便收受贵重礼品。

这些事迹传开后,"包青天"的美名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称赞包拯为"青天大老爷",意思是他就像青天一样清正廉洁,公正无私。

然而,包拯的清廉并非只是停留在不收受贿赂这么简单。他在为官期间,更是处处为民着想,力行善政。在开封府任职时,包拯常常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他还设立了"鸣冤鼓",让百姓有冤屈可以直接击鼓申诉。

有一次,包拯微服私访时发现一户贫苦人家家中有病人无钱医治。他立即回府,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部分钱财,派人送去帮助那户人家。这样的事情,在包拯的一生中并不罕见。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善行,让包拯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清官的形象。人们传颂着包拯的事迹,将他视为正义和公平的化身。

然而,包拯真的能做到完全不近人情吗?有传言说,包拯曾经判了自己的亲舅舅死刑,这是否意味着他真的能做到大公无私呢?这些疑问,我们且听下文分解。

北宋的"高薪养廉"制度

包拯的清廉传奇固然令人敬佩,但要深入了解其中缘由,我们还得从北宋的"高薪养廉"制度说起。这一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宋朝。为了巩固政权,防止藩镇割据,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在即位后的一次宴会上,向诸将提出:"诸位将军,你们跟随我南征北战,功劳甚大。但如今天下已定,何不卸甲归田,享受富贵?"说完,他便命人端上美酒,与诸将共饮。

这一举动看似平和,实则暗藏玄机。赵匡胤以高官厚禄为诱,成功地从武将手中收回了兵权。这不仅奠定了文官治国的基础,也开启了北宋"高薪养廉"的先河。

赵匡胤深知,要让文官们心甘情愿地放弃兵权,就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经济保障。因此,他大幅提高了文官的俸禄,同时还赐予他们大量的土地和财物。

这一政策在赵匡胤的继任者们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到了仁宗时期,"高薪养廉"制度已经成为北宋朝廷的一项基本国策。

北宋的经济实力为"高薪养廉"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北宋的疆域不及汉唐,但其经济繁荣程度却远超前朝。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的年均财政收入高达1.6亿贯,是唐朝全盛时期的两倍多。

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北宋朝廷有能力为官员们提供丰厚的俸禄。以包拯为例,当他担任开封府尹和龙图阁大学士时,每月的俸禄就高达1500贯。这个数字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呢?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期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大约在10到20贯之间。也就是说,包拯一个月的俸禄就相当于普通百姓75到150年的收入!

不仅如此,北宋官员还享有许多额外的福利。比如,每逢节庆,皇帝都会赐予大臣们丰厚的礼物。这些礼物通常包括金银、绸缎、茶叶等贵重物品。有时,皇帝甚至会直接赐予土地。

以包拯为例,他就曾获赐良田二十顷,相当于现在的两千多亩。这样的赏赐,足以让一个普通人一夜之间变成富豪。

与其他朝代相比,北宋官员的待遇可谓是极为优厚。以明朝为例,明初三品高官曾秉正就因为路费不够,不得不卖掉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来筹集回乡的盘缠。这样的悲剧,在北宋是绝对不会发生的。

正是因为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北宋的官员们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为国效力。他们不必为生计发愁,也不必铤而走险去贪污受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包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清廉。

然而,"高薪养廉"制度真的就能彻底杜绝贪污腐败吗?答案恐怕并不那么乐观。尽管北宋官员的俸禄已经很高,但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甚至有人贪污的数额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合法收入。

那么,包拯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廉的呢?仅仅依靠高额的俸禄就足够了吗?这就要从包拯的其他财富来源说起了。

包拯的惊人年薪

在北宋"高薪养廉"的制度下,包拯作为一名高级官员,其收入之丰厚令人咋舌。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包拯的惊人年薪,看看它究竟有多高。

包拯在仕途上一路高升,最终成为开封府尹和龙图阁大学士。这两个职位在北宋朝廷中可谓是位高权重。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开封府尹的月俸为七十贯,龙图阁大学士的月俸为一百贯。而包拯同时兼任这两个职务,因此他的月俸高达一百七十贯。

一百七十贯听起来可能不太直观,我们来换算一下。在北宋时期,一贯钱约等于一千文钱。而当时一石(约合120斤)上等米的价格大约是七百文钱。也就是说,包拯一个月的俸禄可以买到将近300石的上等米,相当于36000斤!

如果换算成现代货币,按照目前中国大米的平均价格(约4元/斤)计算,包拯的月薪相当于现在的144000元。这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但这还只是包拯收入的一部分。

除了固定的月俸,包拯还有许多其他的收入来源。首先是皇帝的赏赐。北宋皇帝对大臣的赏赐向来慷慨,尤其是对像包拯这样的功臣。据《宋史》记载,仁宗曾多次赐予包拯金银、绸缎等贵重物品。有一次,仁宗甚至赐给包拯一座宅院,价值数千贯。

其次是节日津贴。北宋朝廷每逢重大节日,如元旦、端午、中秋等,都会给官员们发放额外的津贴。这些津贴的数额通常不低,有时甚至相当于几个月的俸禄。

再者是差旅补贴。包拯作为朝廷重臣,经常需要外出巡视或执行特殊任务。每次出差,朝廷都会给予丰厚的补贴。据记载,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辽国,仅差旅费就高达数千贯。

此外,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收入来源,那就是门生故吏的礼物。在古代中国,学生对老师、下属对上司赠送礼物是一种普遍的社会习俗。作为名震一时的清官,包拯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们送给包拯的礼物数量可想而知。

虽然包拯以清廉著称,从不接受贿赂,但他并不拒绝这些合乎礼制的馈赠。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据说有一次,包拯的一个学生送来一篮子鸡蛋作为拜师礼。包拯欣然接受,但只留下了一个,其余的都让学生带回去了。他说:"一个足以表达你的心意,多了就是贿赂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额外收入都计算在内,包拯的年收入很可能超过了3000贯。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个比较。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约在10到20贯之间。也就是说,包拯一年的收入相当于150到300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年收入总和!

即使与其他高级官员相比,包拯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例如,同为三品官的枢密使年俸约为1000贯,而包拯的年收入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多。

如此丰厚的收入,足以让包拯过上富足的生活,无需为生计发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能够始终保持清廉,不为金钱所诱惑。

然而,仅凭高额的俸禄就能解释包拯的清廉吗?毕竟历史上不乏高官厚禄却仍然贪污腐败的例子。包拯的清廉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这就要从包拯的其他财富来源说起了。

包拯的其他财富来源

除了丰厚的官俸和皇帝的赏赐,包拯还有其他的财富来源,这些来源既合法又体面,充分展现了包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多才多艺。

首先,包拯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造诣深厚,笔力雄健,风格独特。在北宋时期,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和经济活动。许多达官贵人都以收藏名家书法为荣,而包拯的字迹自然备受追捧。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曾多次应邀为富商巨贾题字。这些人为了得到包拯的墨宝,往往不惜重金。有一次,一位洛阳的富商请包拯为其新建的宅邸题匾,事后竟送上千两白银作为酬谢。虽然包拯婉拒了这笔巨额报酬,但这个故事足以说明他的书法价值几何。

其次,包拯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诗人。他的诗作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上乘,颇受时人推崇。在北宋这个崇尚文学的时代,一首好诗不仅能赢得名声,还能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据说有一年冬天,包拯应邀参加一个文人雅集。席间,主人提议作诗,题目是"冬日即事"。包拯略加思索,挥笔写下:"疏林萧瑟晚来秋,一径斜阳下远楼。野店几家邻水国,渔村何处向江流。"这首诗一出,在座的文人无不拍案叫绝。主人当即表示要以重金购买这首诗的手稿,其他宾客也纷纷效仿。就这样,包拯一首即兴之作,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再者,包拯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精通经史,尤其对《春秋》一书有独到见解。在北宋这个重视学问的时代,包拯的学术造诣为他赢得了众多学生。这些学生中不乏富家子弟,他们往往会以丰厚的束脩(学费)来请教包拯。

有一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这一点。据说有一次,一位富商的儿子慕名前来拜师。这位年轻人带来了丰厚的礼物,希望能得到包拯的指点。包拯见状,并没有直接收下礼物,而是对这位年轻人说:"学问贵在勤勉,不在厚礼。你若真心求学,我自当倾囊相授。但若只是为了攀附权贵,那就请回吧。"这番话令那位年轻人深受触动,从此成为包拯的得意门生。虽然包拯并未收取过多学费,但像这样的学生络绎不绝,长期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此外,包拯还有一项特殊的收入来源,那就是他的著作。包拯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洗冤集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法医学著作。这本书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更是被后世奉为经典,多次重印。虽然当时还没有版权制度,但著名学者的著作往往能带来不菲的收入。据说,每次《洗冤集录》重印,朝廷都会给予包拯一定的奖励。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包拯的家族产业。包拯出身于安徽潜山的一个世家,家族世代务农。虽然包拯本人离乡从政,但家族的田产一直保留着。这些田产每年都会为包拯带来稳定的收入。据《宋史》记载,包拯晚年曾将这些田产全部捐献给了家乡的义学,用于资助贫困学子。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包拯的高尚品格,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些田产的价值不菲。

综上所述,包拯除了官俸之外,还有诸多财富来源。这些来源既合法又体面,充分展现了包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多才多艺。正是这些多元化的收入,让包拯能够在保持清廉的同时,仍然过上富足的生活。

然而,仅有丰厚的收入就足以解释包拯的清廉吗?毕竟历史上不乏家财万贯却仍然贪得无厌的官员。包拯的清廉背后,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这就要从包拯的生活方式说起了。

包拯的生活方式

尽管包拯拥有丰厚的收入和多元的财富来源,但他的生活方式却出奇的简朴。这种简朴不仅体现在他的衣食住行上,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包拯的衣着。据《宋史》记载,包拯平日里总是穿着朴素的布衣,即使在朝廷上也不例外。有一次,宋仁宗看到包拯的衣服破旧,特意赐给他一套华丽的朝服。包拯谢恩后,却仍然穿着自己的旧衣服上朝。宋仁宗问他为何不穿新衣,包拯回答说:"臣以为,清廉应当从内而外,从小事做起。这身旧衣虽然不华丽,但却是臣清廉的象征。"这番话不仅彰显了包拯的清廉,也展示了他朴素的生活态度。

在饮食方面,包拯同样保持简朴。据说,包拯每天的饮食都很简单,通常只有粗茶淡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天,包拯的一个老朋友来访,恰逢午饭时间。包拯便邀请朋友一起用餐。当餐食端上来时,朋友惊讶地发现,桌上只有一碗青菜和一碗粗米饭。朋友忍不住问道:"包大人,你身为朝廷重臣,难道就吃这样简单的饭菜吗?"包拯笑着回答:"饮食贵在养身,不在奢华。这些简单的饭菜足以果腹,何必浪费在山珍海味上呢?"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包拯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的生活哲学。

在住处方面,包拯同样秉持简朴之风。虽然他作为开封府尹,有资格住在豪华的府邸里,但他却选择了一处普通的宅院。这座宅院虽然不小,但装饰十分简单,没有任何奢华之处。有一次,一位同僚来访,看到包拯的住处如此简陋,忍不住劝说道:"包大人,你的地位如此之高,住处却如此简陋,恐怕有损朝廷威严啊。"包拯听后,淡然一笑,说道:"朝廷的威严在于法度严明,官员清正,而非豪华的门第。我这简陋的住处,正好可以时刻提醒我不忘初心。"

在日常生活中,包拯也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据说,他每天都是早起晚睡,勤勉工作。即使在闲暇时间,他也不追求奢华享受,而是喜欢读书、写字或者与友人下棋。有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有一天,一位同僚邀请包拯去参加一个奢华的宴会。包拯婉言谢绝了,说道:"与其在酒席上浪费时间,不如在家中多读几页书。"这位同僚听后,不禁感叹包拯的清高。

包拯的简朴生活方式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上。他一生秉持"不为私利而枉法,不为权贵而屈膝"的原则。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宋仁宗的皇后的侄子犯了重罪,被包拯下令逮捕。皇后派人向包拯求情,希望能够网开一面。包拯却坚持依法办事,最终将其定罪。皇后十分恼怒,向宋仁宗告状。宋仁宗召见包拯,问他为何如此不近人情。包拯回答说:"臣以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因为他是皇后的侄子就网开一面,那么法律的公正又如何体现?"宋仁宗听后,不仅没有责怪包拯,反而更加赞赏他的正直。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包拯的刚正不阿,也反映了他简朴生活方式的另一面——不为权贵所动,不为私利所诱。正是这种简朴而坚定的生活态度,让包拯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始终保持清廉。

包拯的简朴生活方式,与他丰厚的收入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彰显了包拯的高尚品格,也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然而,包拯的清廉不仅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整个北宋政治环境的产物。那么,北宋的政治环境是如何影响包拯的清廉的呢?这就要从北宋的政治制度说起了。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品读古代史
关注我,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秘史杂谈等,述古道今!让你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