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钢1958工业记忆馆馆藏关于1958年三钢全面生产和首次炼钢的新闻报道(杨为春 摄)
“先有三钢,后有三明”,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三明与三钢之间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1958年,三钢的创建,汇聚了3万多军民作为首批创业者,这支雄心壮志的建设大军,立志填补福建缺钢缺铁的历史空白,仅用了短短一年半时间,就在荒地上矗立起一座年产铁20万吨、钢12万吨、钢材15万吨的新兴钢铁城,创造了工业建设的奇迹。两年之后,这片因钢铁而兴起的地方才被正式命名为“三明市”。三明因工业而兴,因钢铁而辉煌,三钢与三明早已融为一体,唇齿相依。三钢从初创时期的艰苦创业,步步艰辛,到技术突破锐意进取,再到焕发生机全面发展,始终以坚定的步伐,砥砺前行。三钢的发展史,不仅是福建工业的奇迹,更是中国工业一路走来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1958年1月20日,这一天,昔日的三元小镇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里被选定为福建钢铁厂(三钢的前身)与福建化肥厂的共同所在地,三明重工业发展的帷幕正式拉开。
1984年的三钢(辞寒 供图)
这场宏大建设的背后,汇聚的是五湖四海的力量:退伍军人、地方领导、技术精英及学生工人,他们共有的特点是坚韧不拔与无私奉献。为加速福建的工业化进程,中央特别从西北和东北调配了两支专业建设队伍,解放军也派遣了一个团,加之数千名民工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边工边读的师生,共同构筑了三钢建设的基石。
三钢的核心团队和技术工人,则大多引自本溪、上海、马鞍山、鞍山、重庆等钢铁重镇,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技术传承上,本溪钢铁厂传授炼铁技艺,上海钢铁厂指导炼钢,鞍山钢铁厂则负责轧钢教育,各展所长,协同合作。1958年6月5日,三明钢铁厂正式奠基开工。由军人、学者、民众组成的三万余人建设大军,不畏艰难,风餐露宿,历经一年半的艰苦奋斗,终使一座现代化钢铁城奇迹般地屹立起来,创造了我国工业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无到有,赤手空拳,三钢的诞生书写了一段万丈高楼平地起的传奇。建设初期,建设者们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梯田蜿蜒、沟壑纵横、山坡陡峭,每一处都是亟待克服的天然屏障。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手持镐头,肩挑簸箕,推着独轮车,硬是用血肉之躯移山填谷,完成了惊人的105万立方米土石方工程。
资金短缺、物资稀缺、技术落后,重重困难之下,三钢的建设者们却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奇迹。1959年初,三钢的第一炉钢铁在简陋的条件下炼出。同年10月,轧钢车间试产告捷,22毫米圆钢顺利产出;紧接着,一号高炉胜利出铁,且品质优良。至此,一个集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初具规模,福建省从此告别了“无钢可用”的历史,书写了三钢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章。
1959年10月6日,三钢第一炉铁水奔流而出的画面(谢守明 供图)
岁月流转,今日的三钢已破茧成蝶,自1988年以来连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行列。2023年以525.496亿元的营收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436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228位。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多年来,三钢铭记使命,勇于革新,成果斐然。迈入新时代,三钢集团在新思维新观念的引领下,聚焦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战略转型及精细化运营等多个维度,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持续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三钢集团在技术革新与装备升级的道路上步履不停, 成功实施了涵盖炼铁产能提升、炼钢大型化改造、板坯连铸生产线、圆棒生产线升级等关键项目,以及一系列技术改造工程。使得生产设备升格为大型化、现代化,并趋向绿色化,生产工艺紧跟国内前沿,智能制造技术更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与环保性能。
1974年,三钢薄板生产线(谢守明 摄)
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使得三钢在环保设备与生产工艺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大高炉、大转炉、大烧结机等关键工艺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今日之三钢,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产品矩阵不断优化;智能制造持续推进;闽光物联云商等项目的实施,使得产能得到高效置换;集团版图涵盖三明总部、泉州闽光、罗源闽光、漳州闽光四大生产基地,铁、钢材等产品产量稳步攀升;业务范围广泛,不仅深耕钢铁制造,更涉足多元领域,打破地域与所有制局限,构建了一个跨行业、跨区域的大型集团架构。
三明市的崛起与三钢集团息息相关,工厂先于城市而生,占地8平方公里的三钢与三明城融为一体。然而,直至1995年以前,三钢的形象仍被冠以“傻大黑粗”,环境污染问题一度令三明蒙上阴影:1979年,三明市被列为全国五大污染严重城市之一 ;1995年,市区降尘污染程度与鞍山、包头并列首位。
三钢“绿色屏障”(郑玉林 摄)
转折点始于2000年,三钢踏上绿色转型之旅,通过技术革新与环保设施升级,提高能源循环利用率,优化现场管理,实施雨污分离及初期雨水收集,环保治理从末端处理转向生产全链条控制,实现了根本转变。“十三五”期间,三钢投资数十亿元资金于环保治理、现场改造与生活区提升,新建8.5万平方米绿地,区域环境焕然一新,降尘量、空气质量等环保关键指标跃居钢铁行业前列,有了“花园式钢铁厂”的美誉。
全新的花园工厂(郑玉林 摄)
鸟瞰三钢,绿树环绕道路与厂房,处处翠意盎然。炼钢炉侧,假山水竹相映成趣。市区内,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之一便设于三钢,厂区空气优良率稳定超 99%,展现绿色发展成果 ;三钢的绿色转型赢得了广泛认可:2018年获“AAA级旅游景区”认证,2019年成福建省首座钢铁工业观光工厂,2020年摘得首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荣誉。
信息化管理(杨为春 摄)
三钢每秒110米的高速线材生产线(谢守明 摄)
在城市扩张的浪潮中,众多钢铁厂因环保压力外迁,而三钢以充足的“绿色资本”稳居城市之心,成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典范。
过去的20年间,三钢产量从100万吨跃升至1200万吨,实现了产能大幅增长,而总能耗却基本保持稳定,污染物排放更是大幅度减少,成功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增产不增废、增产不增能耗的绿色生产目标,诠释了“绿色钢铁”的内涵。
2021年,三钢集团迈出了跨界文旅融合的创新步伐,以 “修旧如旧”为原则,精心修缮老旧建筑与工业遗迹,保留了时间的痕迹。随之,一系列别具一格的工业旅游景点应运而生:1958工业记忆馆、安全教育体验馆、铁水奔流景区、钢花璀璨景区、轧机欢畅景区等,将三钢塑造成了一处工业与现代服务业态交融的生态休闲胜地,焕发了新活力。
1958工业记忆馆生动重现了三明由零到新兴工业城的蜕变,如同一部钢铁锻造的生动教材;安全教育体验馆集教育性、体验性与警示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成为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福建省闽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三钢产业升级的关键棋子,深耕“工业+旅游”模式,以钢铁工业观光为核心,构建三钢工业旅游区,为游客开启独特的工业探秘之旅。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三钢正汇聚着发展新动力,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工业发展之路。
(未完待续)
来源:《时代三明》杂志
作者:王书 邓友华
编辑:黄羲之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
编辑:黄羲之 责 编:陈诗宇
监制:黄柳青 总监制:庄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