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足球是空间和时间的游戏。
在传统的区域切割当中,区域在纵向当中被切割成三个部分(左边、中路、右边),如图——
但是实际上,因为区域划分过宽,实际应用上,边路和中路之间的位置就会出现交叉,交叉的部位就被称之为肋部。
肋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看上去是中后卫和边后卫都管的区域,但是实际上是三不管区域。
防守也需要配合的,当对方有球员肋部拿球的时候,到底是中后卫上前逼抢,还是边后卫上前逼抢?是需要中后卫和边后卫进行配合来决定的。
如果配合失误,两个都上抢,那么后场的空档就会过大,被打身后;
如果两个都不上抢,那么肋部拿球的威胁既可以45°传中,有可以起脚远射直接威胁球门;
如果边后卫上抢,那么边路就会露出空挡,让肋部拿球的进攻球员可以往边路传球,给后插上的边后卫,进一步压缩对方空间;
如果中后卫上抢,那么中路就会暴露空挡,让肋部拿球的进攻球员可以直塞到禁区内找前锋.......
这也是目前肋部在足球战术空间上的变成重点的一个原因。
瓜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球场空间切割理论,叫做20区理论,区别于传统把球场规则切块不同,瓜迪奥拉的20区理论把肋部的空间单独切割出来——
在这个20区理论里面,我们的小天才瓜迪奥拉一直在研究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如何让我们的前场(对方的半场)多出一个人?
(1)瓜迪奥拉1.0
1.0版本的瓜迪奥拉优先想到的是我们现在都已经习以为常的主流战术,但是在2009年的当时,这种想法是属于划时代的,简单来说就是5个变化——
边后卫插上,边锋内收,后腰回收,双中卫拉开,门将提前。
以最经典的433站位为例,大概是这样的移动——
之后呈现出来的进攻端的站位变成这样——
当然我为了方便,用我档里的球队随手画个战术面板大家看看。
实际情况就是巴萨右路的梅西会内切到中路占据前腰的位置,中锋的埃托奥或者亨利会部分拉边到右前锋,左侧內锋的埃托奥或者亨利会前插到禁区成为2前锋,梅西占据前场自由人的位置。
因为两侧的边路内收之后增加了中路的人数,能直接威胁到球门,那么进攻的宽度就会下降。
所以这个战术最大的亮点就是边后卫的大幅前插,到边锋位置,来为球队提供进攻的宽度。
后腰回收到中卫线,双中卫相对拉开,就能把防守的宽度提高,同时为了弥补防守的深度,所以巴尔德斯就会成为清道夫门将位置大量前移来帮助球队扫荡直接通过中场的直塞球。
这个时候,20区理论还没有完整成型。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在FM当中看到的指令,其实并不是「肋部插上」指令,而是「套边插上指令」。
就像上图这样。所以小天才瓜瓜的1.0时期,用的并不是肋部插上,而是套边插上。
而肋部空间,其实是交给两侧的内收型边锋来解决的——
梅西、埃托奥、亨利
基于这样的有球状态下,巴萨在对方半场能有7个人参与进攻和进攻组织,结合空间和区域来说,如果两侧的皮克以及普约尔再往前提一点,基本可以发现,在球队持球的时候,任何区域都能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三角传递」。
关于三角传递的理论我之前在其他回答里讲到过,就不重复赘述了。
(2)瓜迪奥拉2.0
瓜迪奥拉的2.0时代,前场和中场的角色和空间基本已经被挖空了。
所以这个阶段的瓜帅开始整活到了边路和后场的空间——边后卫。
这个时候的小天才瓜脑子里还是在思考同样的命题——
如何让我们的前场(对方的半场)多出一个人?
这个阶段实际上在拜仁就开始整活,并进一步到了曼城进化。
这一阶段更多地是把中后卫前提到后腰位置,再让两侧的边后卫和留守的中后卫共同组成三中卫的站位:
变化之后的站位是这样的——
如果把这种20区理论和现代的进攻推进当中纵向区域结合,我们会发现。
从防守一区开始控球的时候,由于后防线有6人的结构,可以破除对方5人以上的高位压迫体系,而在这个防守一区控球的时候,门将的横向移动,可以帮助后场的出球建立起多个三角传递,使得后场出球组织更安全:
而到了进攻当中,中场的盒子结构使得中场在人数上形成优势,更容易推进到三区:
如果要打局部区域过载,那么无论是往肋部的过载还是中路的过载,都能在局部区域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所以曼城的二区到三区的推进在这套理论上至少每个人占据一个合理的区域,并且在中路更大的空间里随时保持人数压制。
最后进入三区的横向传球,则是更多拉开进攻宽度的同时,通过增加中后场出球点来进行合理调度,再结合肋部过载形成威胁。
从理论上来说,曼城的进攻套路很像War3当年的Sky李晓峰的一波流——
开赛之前我就知道你要TR我,但是就是防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