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悟《论语》季氏篇(行义以达其道)

文摘   2024-09-29 20:49   山东  





主讲
恒宁(醍醐)


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当中的三个段落。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第一个段落,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世界上有一种人,生来就很有智慧,不用学习,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最上等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是很罕见的,绝大多数人(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学而知之者」,本来是没有知识、文化和智慧的,但是通过学习,我们就可以拥有很多的知识、文化和智慧,这也是不错的。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那么,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是「困而学之」,平常不爱学习,遇到问题了,现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的人有一部分,像有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爱学习,临到快考试了,抓紧复习,书都要翻破了,甚至熬夜也要学习,这也有点儿类似「困而学之」。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非常奇怪,叫「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可以说这种人最不好了,就是明明经常遇到困顿、困难,明明知道自己懂得很少,用的时候什么也用不出来,但他还是不爱学习,有点儿自暴自弃的倾向,这样的人就是最差的人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学而知之者」,所以学习对我们来讲很重要!我们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一生一直都在学习,即使大学毕业,甚至博士后都毕业了,来到社会上还是可以在生活中、工作中积攒很多的经验,包括我们交很多的朋友,认识很多的善友、善知识,又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我们都是「学而知之者」,所以大家要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生命变得更圆满、更充实,自我更完善了,这是一种幸福。

然后下一段: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在以下九个方面,君子要注意。

【视思明,】

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希望能看得明白、明了,没有错谬,尽量地保持客观地去看问题,或者看待一个人、一件事,希望能够看得很明了,不犯错误。

【听思聪,】

那么我们在听一些话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听思聪」,就是真正地听清楚了,领会于心了,这句话不是只停留在耳朵里、头脑里,而是真正地入到我们的心里,它会发挥作用了——「听思聪」很重要!

【色思温,】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面色可以温和一些,「温、良、恭、俭、让」,是儒家倡导的做人的气质。

面色温和一些,当然也有例外,像老师教育学生的时候,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你要依然很温和甚至微笑,那就起不到教育的效果了,该严厉的时候严厉,但是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可能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下,我们的面色看上去是没有攻击性的,是温和的。

【貌思恭,】

就是我们给人的感觉,一看就是有恭敬心,一看就是有恭敬心的,我们是不傲慢的,我们是尊重他人的。

【言思忠,】

然后,「言思忠」。在讲话的时候,我们要真诚,这个「忠」代表真诚。这话好像是发自我们的真心一样的,不是虚假的骗人的话,是实在的(实实在在的)话,这是「言思忠」——不骗人、不妄语。

【事思敬,】

在做事情的时候,充满敬意,认真对待,哪怕是小事都认真对待。比如说:摆放鞋子的时候,鞋子摆整齐;叠毯子的时候,毯子叠整齐……这样的小事都体现着我们的敬意,做任何的大事、小事都心怀敬意,这样去做,你会觉得你的内心一点儿都不浮躁,非常地安宁、安静、清净。

【疑思问,】

那么,「疑思问」——遇到疑问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自己想不透彻的话,我是不是网络上搜索一下答案,或者是向他人请教一下?「疑思问」,遇到疑问了,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我们可以请教他人。

然后下一点:

【忿思难,】

当别人伤害我们或者惹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个嗔怒的后果是什么?会不会带来一些灾难?因为很多的刑事案件,当事人都是处在愤怒当中失去了理智,事后自己都很后悔。所以我们在极度愤怒的时候,要想一想,这件事做完,我会不会后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想一想。

【见得思义。”】

还有「见得思义」,当我们得到一些名利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所言、所行,合于道义吗?这个名利是该我得的吗?我值得吗?也反思一下。如果不值得,不该我得,我们就不要。

「见得思义」,得到任何的财、利、名,都要想一想,我配得上吗?我对得起大众吗?这样想。

所以我们看,如果我们做人能做到孔子讲的这九点:「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如果我们做到这九点,我们就是个大德、大圣人了。一般人可能可以做到这九点当中的几点,但是有一些可能略有逊色;学了这一段呢,我们以后可以加强我们的长处,补足我们的短处。

然后,再看下一段,这也是讲的「修德」。上午也有师兄讲,「要修德才能得道」,讲得很好。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那么这一段呢,孔子说,怎么样修德啊?「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我们见到他人的善言善行,就感觉:哎呀!我差太多了,我跟他一比,差太多了。心生惭愧心,没有嫉妒心,想要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见到别人的优点,就想着:哎呀!我差太多了,这点好像我没有做到呀,我要向他学习。

「见不善如探汤」,见到别人言行的恶,就好像让你把手伸到滚烫的汤里去一样恐惧。见到恶,心生恐惧,想着这种恶行我身上有没有?千万不能做呀,这太可怕了,如果我造作这种恶行,就好像把手伸到滚烫的汤里一样,很疼痛、很恐惧。

所以如果我们一直能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我们的人品就特别特别好了,其实也有点儿像以前我们学的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那么孔子说:其实生活中,我还真见到过有的人能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也就是说,世界上有不少的人,他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他喜欢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见到别人的言行的恶,自己心生恐惧,自己永远不会做,这样的人确实有——「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这样的人确实有。

但是孔子说,有一类人比较少见,就是: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这样的人,只是听说过,但是没见到过真人。

「隐居以求其志」,就是说本来呢「学而优则仕」,这个人挺有文化,挺有道德修养的,他也想当官,为国为民效力;但是如果发现,当前从上到下政策的各个方面都不符合道义,那我先不当官了,我隐居吧,辞了官我隐居去深山老林里修行吧,有一些人可能有这样的向往,但这样的人非常非常少。为了保求自己的清白、正直和志向,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就隐居了,那这样的人显然对于名和利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

然后,「行义以达其道」,他平常为人做事奉行的都是正义的义(这个正义的义,其实就是无私、无我和公正),这个人平常奉行的都是正义的义,他的心中有道(这个道也是无私、无我),也是他心中的道义。

有一部分人,其实非常罕见,他的言行都合于自己心中的道,他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他不盲从于大众——可以说,「众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有,但非常罕见,我们在学习《庄子》那本书的时候,里面提到过一些圣人是这样的。

然后孔子说: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这样的人其实非常难得。

也就是说,孔子内心他也希望能够保求自己的志向,如果自己的志向不得施展,他宁可「乘桴浮于海」。《论语》中有一句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我内心的这个理想不能实现了,我宁可撑着一个舟,到大海上去漂流去,生死也置之度外了,一切都放下了——隐居,我也不喜欢苟存于乱世当中。所以孔子的内心非常地纯净和圣洁!

今天我们就先学这三段,谢谢大家!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