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做公众号,我总共经历过三次“激动人心”的时刻。
第一次是获得“原创”功能。我是在2017年3月8号那天接到可以开通原创的通知。虽已过去了六年多,但我依然清晰记得当时的激动心情。我专门写了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想,有兴趣围观的读者可以点击这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因为粉丝少、更新慢,所以我的原创之路非常漫长,足足等待了将近一年。拿到原创标之前,我已经写了40来篇文章。
比起那些一个月左右就能拿到原创的人,我是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拿到原创标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接下来我和很多写作群里认识的公号主们一边码字,一边相互留言鼓励,当然更在意的是文章的阅读量。
阅读量低一直是我的“痛点”。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能引起一小部分人的共鸣,但跟网络上主流的文章相比,缺乏网感和传播性,因此面对阅读量始终升不起来的状况,虽会丧气但也只能接受现实。
不管粉丝和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当时几乎所有的公众号主都有一个“10万+”的梦想。我不确定那个写作群里的小伙伴最终有没有人写出“10万+”的文章,只知道大部分人都没有把公众号坚持下去。
放弃或许是件好事,比起反馈甚微、纯粹用爱发电的爱好,生活和挣钱才是刚需。
时光流逝,“10万+”逐渐成为已经忘却的梦想。这几年,我毫无节奏、纯粹依赖心情和灵感有一搭没一搭地更新着文章。有时一个月写几篇,有时一断更就是大半年。
到了今年七八月份,终于慢慢找回到码字的感觉,也意识到在我目前的生活状态之下,写文章是最能让我减少心理内耗、获得幸福感的事情。
尤其是在工作上使不上劲、在公司写出来的文档屡屡受挫后,我更渴望拥有完完全全由自己的思维创造出的产品。
我平时几乎不看公众号后台推送的通知,所以一开始并不知道公众号今年改变了浏览规则,开通了公域流量池。简言之就是,如果发布的文章获得系统的推荐,那么也可以被非关注用户看到。
这对于擅长写热点的号主是一大利好消息。哪怕只有几十的关注量,但如果你的文章标题有吸引力或与社会热点同步,或者迎合了公众号的推广路径,那么就可能获得几千上万甚至十万以上的点击。
显然我并不是这类作者。我的大部分标题都太老套,也不愿意为了提高点击率去想一个很夸张离谱甚至造假的标题。
九月份,因为开始追《再见爱人3》,我写了一篇《傅首尔的眼泪和毛利的洒脱》。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很平淡随意的标题,想都没想过文章会被系统推荐,成了我号有史以来的爆文。
当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破万时,成就了我第二次“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篇4万+的文章像一针鸡血,给了我巨大的动力。虽然没有被系统推荐的文章阅读量依然少得可怜,但我已经获得了不少能量,也让我意识到纯粹只为自己而写、纯自嗨的写作方式不适合当今的“快餐式”阅读环境。
毕竟,我们选择在公共平台上发表文字,初衷就是分享,被更多的人看到。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就得在保持自己的风格和顺应读者需求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一个写作者的风格是很难也没必要轻易改变的,但在素材选择和给文章取标题的时候可以多花些心思。
对我而言,现在最重要的是多写。在大量刻意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带来质的改变,写出更能打动读者同时也让自己更满意的作品。
公众号开通公共流量池,当然是为了让公众号的生态更加灵活,让号主们能获得更大的流量,挣到更多的流量费和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