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 | 死亡其实一点也不痛苦,也不孤独
文化
2024-12-09 07:04
四川
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议题。不久前,作家琼瑶在台湾新北淡水家中独自与世界道别,她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翩然离去,为死亡这件八十六年人生中“最后的大事”做主。有朝一日,当我们也来到行世孤旅的尽头,又将怎样坦然而有尊严地走向死亡?面对自己的独居境况与日益老龄化的日本社会,上野千鹤子以轻快的笔调为独居者的晚年和临终生活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她秉持着平和且乐观的态度,“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一个人死去也不是‘孤独死’。所以,我发明了一个新词——‘在家独自临终’”。如她所说,“无须恐惧世人所说的’孤独死’,死亡其实一点也不痛苦,也不孤独。”
一提到单身一族的晚年生活,马上就会联想到“孤独死”这个字眼。世上似乎将死亡分为“正确的死法”和“不正确的死法”,而且孤独死正是一般人眼中“不正确的死法”。01.
有谁能够“自然死亡”?日本医疗社会学家美马达哉先生认为,“自然死亡”就是能作为社会规范的“理想的死亡方式”,也就是“非放任不管的自然死亡”的意思 若由此标准看来,“放任肉身自然死亡的‘孤独死’就绝对称不上是自然死亡”。那么“能作为社会规范的自然死亡”,究竟是什么样的死亡方式呢?依美马先生所言,应包括5项条件:(1)本人自觉大限将至;(2)本人和家人都对死亡已有心理准备;(3)经济方面和法理方面都已准备妥当;(4)已完成工作等社会责任;(5)周遭的人都已做好心理准备。喔?这样就称得上是“自然”吗?究竟有多少人能完全符合这5项条件,达到“自然死亡”的理想方式呢?“所谓的自然死亡,有别于一个人独自面对死亡的孤独死,而是在家人的‘见证’下,咽下最后一口气。”既然如此,与其说是“自然死亡”,还不如称为“社会性死亡”(注:一种社会性过程。当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感觉时,就是社会性死亡)比较恰当。02.
死亡注定是独自踏上的旅程我在照顾卧病在床、不久于人世的父亲时,脑海里突然浮现了一种想法:“虽然看到父亲这么痛苦,心里难过不已,但要面对死亡的人是父亲,不是我,所以我还是没办法了解面对死亡的孤独与恐惧。”虽然人人都得面对死亡的到来,这仍是种独自承受、别人无法分担的经验。这么说来,方才所列举的“自然死亡”条件,就不是为了大限将至的人而定,而是依照“社会性死亡”的字面意义所定的条件吧。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认为在家人看顾下离世,才是社会所认同的“自然死亡”。▲纪录片《临终笔记 (エンディングノート)》,2011所谓超老龄社会,是指年长者比其他家人都更长寿的社会,而且以子孙围绕、在家人看顾下咽气的条件来看,这不见得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死亡方式。若说这种死亡方式才是“自然死亡”、“理想的死亡方式”,那并非“自然死亡”的人,不就得饱受不必要的恐惧和痛苦?而家属也会背负着“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竟然让他孤零零死去”等难以言喻的罪恶感。03.
“孤独死”的紧箍咒属于中年单身者的百合子,上有高堂老母,下有年幼女儿。她和因为中风而半身不遂的母亲同住,还请了看护照顾母亲。某天周末,百合子因为突如其来的工作而外出加班,回家后却赫然发现母亲已经离世。她抱着母亲还微温的遗体痛哭,对于自己没有将工作留待隔天处理,却让母亲孤单离世一事,自责不已。她认为让母亲孤零零地面对死亡,是为人子女最大的不孝,但也许死去的母亲并不介意当时有谁陪在身旁。因为面对死亡是一种孤独的行为,没有人可以分担、替代。虽然我自己尚未经历过这种事,无法全然了解,但步入死亡的瞬间,是否有人陪在身边,真的那么重要吗?“见最后一面”其实是活着的家人们的坚持,因此,“陪在身边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并不是为了大限将至的人,而是为了活下来的人。正因为无法预料住在一起、睡在一起时,外出或是一不注意时,会发生什么事,因此才要随时都做好心理准备。喜美子虽然必须照顾长年卧病在床的婆婆,但她偶尔也会和朋友出游、逛街。“我已经尽心尽力了,所以就算哪天突然发生什么事,也不会感到遗憾。”她很豁达地说道。也许有人会说媳妇毕竟比不上亲生女儿,但像喜美子的女儿远嫁他乡,她很明白自己要是有个万一,女儿很可能没办法赶回来见自己最后一面。因此,关键并不在于自己想以什么方式离开人世,而是活着的人坚持以什么方式送亲友最后一程。单身者就没有这么多顾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自己想要的告别方式。当然,一定也有像我这种“坚持不成家的人”,想必这些人一定没有陪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的亲人。若是住在医院或养老院等机构,接受医疗和专业照护人员的照护,临终前只需向辛苦的医护人员道谢,也就无须面对和亲友死别的情景。
根据吉田太一先生的著作《遗物整理商的二三事》所述,孤独死意外地多集中于“55岁至65岁左右”的中年人,所谓独居老人孤独死”的案例,其实“年纪都不大”,而且以男性居多。04.
孤僻导致孤独死吉田先生处理过的孤独死案例,以死后数周到数个月才被发现者居多,不但尸体腐烂发臭,还爬满了蛆。光是读到这里,就仿佛闻到刺鼻臭味般,令人浑身不舒服,但吉田先生那充满大爱的文章却救赎了我们的心灵。一个人可以独自面对死亡,但身后事就无法自行处理。孤独死不但凄凉孤寂,也等于传达了终究还是要麻烦别人的事实。也许很多人读到这类书便心生畏惧,其实看了吉田先生的著作便能清楚了解,这些必须拜托遗物整理商处理后事的孤独死离世者,往往在世时便处于异常孤独状态(正确来说应该是孤僻吧)。根据吉田先生的研究,这类人多是因为失业、离职、闭门不出、离婚、与家人不睦等因素,才过着孤僻生活,而且往往早已陷入不愿向任何人求助的窘境,并以男性居多。吉田先生十分忧心“老年人孤独死”的问题,但更需关心的其实是“老年人过着孤立生活”的隐忧。生活孤僻者就必须面对孤独死,因为生活方式与死亡方式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不可能突然就以孤独死的方式面对死亡。吉田先生的著作中曾提到一位身居豪宅的老妇人,离世一年半载后遗体才被发现,背后原因就在于老妇人与亲友长期断绝往来。令吉田先生诧异的是,老妇人既然那么有钱,为何不寻求他人协助呢?就算与亲戚关系再疏远,难道连个朋友都没有吗?他的脑中浮现了种种疑问。放心,准备好迎接单身晚年生活的你,肯定和所谓的“孤独死”无缘。也许在读了吉田先生的著作后,反而让人更放心、更确信自己不会遇到这种事。▲ 上野千鹤子《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05.
单身者之所以会面临“孤独死”,就是因为濒死之际没有家人陪在身边,只要明白这点,便能克服问题。与友人建立安全互助网也是单身者的生活条件之一。相反地,要是没有这道安全互助网,便无法安心过着单身生活。只要读过吉田先生的著作,便会了解离世后过一段时间才被发现的遗体,“处理”起来有多么麻烦。而单身者必须清楚认知:对活着的人而言,不单是遗体,处理遗物也不是件简单的任务。若是和家人同住,离世后马上就会被发现,因此独居老人若能和邻居建立互助关系,接受定期巡访照护,便不会发生没人知道自己早已过世的情形。如果有平常保持联络的朋友,也能立刻察觉任何不对劲。我所参加的退休人士安全互助网,是一种能寄放彼此家中钥匙的信赖关系。有位老年男性独居者便是此互助网的受惠者,友人打了好几次电话到他家都没人接,担心患有心脏病的他该不会旧疾发作昏倒在家里,于是有他家钥匙的人赶紧过去察看,才顺利救回一命。像这种“隔三岔五,多管闲事”的互助网络,也是单身者晚年生活的一种保障。06.
难道没有什么方法能化解“孤独死”给人的负面印象吗?因为一个人生活,独自面对死亡也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始终过着独居生活的人,却只有在濒死之际,被一群平常根本没有往来的亲友围绕着,不是很奇怪吗?通常遗物整理商在遗体处理完毕后,便会开始进行遗物整理工作,只是并非每件案子都能如此顺利。例如,孤独死的遗体有时为了查明死因,必须进行解剖;而且依法规定,遗体必须取得医师所开的死亡证明书才能进行火化,只要不是经过医疗程序而死亡的遗体,都必须经过法医勘验。任职于东京都法医医院的小岛原将直先生,曾有感而发地发表以“孤独死”为题的演讲,内容刊载于东京都法医医院的网站上。附带一提,依据该网站所刊载的数据显示,2005年东京都二十三区的勘验件数“总计11974具尸体,其中经解剖的有2702具,一天平均勘验件数为32.8具,其中经解剖的有7.4具”,案件数约占二十三区所有死亡人数的18%,“意即每五六名死者中,就有一人因不明病因或意外事故等而离世,必须由法医进行勘验”,比例之高,让我有些诧异。或许哪一天我也得劳烦他们吧。“就算经历过至亲或友人离世的断肠之痛,也绝对无法体会离世者的心情,因为自己尚未死亡。”小岛原先生以这番话作为演讲的开场白,见解真是精辟。▲2024年12月3日,作家琼瑶在离世前写下的遗书曾经处理过许多“孤独死”案例的小岛原先生表示:“独居的原因纯属私人问题,不应该以此揣测别人生前是否过得很孤独。”而且就他的经验来看,这些案例几乎与“孤独”毫无关系。他还引用了尼采的名言:“遭到抛弃、不被人理睬和孤独是不一样的。”或许孤独死也是一种死者自认为最理想的死亡方式。“正因为不知道死神何时降临,人们才要学习面对。为了不让自己勉强活在格格不入的团体生活中,平常就得学习认真面对孤独,重视生命。”他在演讲末尾如此总结。形单影只和无法求得独身清静生活,究竟哪一种情形比较痛苦?其实一个人的压力与烦恼都源自于人际关系,若始终都是独自生活,心里反而比较平静。07.
小岛原先生所提出的“孤独死”相关案例报告,都不是关于“死亡方式”的案例,而是“生存方式”的案例,因为人正是为了生存而死亡。在东京都法医医院网站上,他给老年人以下5点建议:1.人活着就是为了等待死亡。独居者一定要做好万一哪天发生什么事,能及早被发现的万全准备。2.在众人的陪伴下面对死亡,不见得幸福,死是一种必须独自经历的过程。3.无须恐惧孤独。人生阅历丰富的老人家较看得开,只要决定为自己而活,就不必太在意世俗的眼光。4.无须恐惧世人所说的“孤独死”,死亡其实一点也不痛苦,也不孤独。什么嘛!这些事我也做得到啊。不过,我倒是对最后一项“切勿一味迷信健康疗法”颇感兴趣。我也有那种致力推广吃玄米餐的朋友,只是不管怎么做,人总有一天必须面对死亡,我个人便十分认同“死亡总是令人措手不及”的生死观。告诉我法医医院网站上刊载“孤独死”议题资料的,是一位和我同世代也同为单身者的新闻记者。这次的演讲内容十分精辟,只刊载于网站实在有点可惜。演讲的开头引用尼采的德文讽刺诗:“这是一场针对万人的演讲,也是一场不针对任何人的演讲。”此外,还有几句尼采虚无主义风格的演讲词:“明白的人就会明白,不明白的人,说什么也不会明白。”听来令人陶醉不已。▲ 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Ryuichi Sakamoto: CODA )》,2017然而,大多数日本人的家庭关系都很密切,才会将理应归类为“社会性死亡”,也就是在家人陪伴下迎向死亡的方式,规范为“自然死亡”,并极度排斥“孤独死”。处理过许多孤独死案例的小岛原先生,给世人的首要衷心建议就是,无须害怕独自面对死亡,但必须做好能让别人及早发现并方便处理的准备,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上野千鹤子(1948.7.12 — ),日本社会学家、作家。出生于富山县,京都大学社会学科毕业,著名研究女性解放理论的女性主义者。代表作《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始于极限》《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告别》等。👇
文字丨选自1、《一个人的老后》,[日]上野千鹤子 著,杨明绮 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032、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日]上野千鹤子 著,廖荣发 译,译林出版社,2022-05
▲杨牧 | 孤独是一匹衰老的兽▲ 波伏娃 | 论女人的爱情、独立与衰老
欢迎加入楚尘读者群(加读书君微信 ccreaders,备注“读书群”)▲招聘 | 来这里,见你想见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