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 让健康成为习惯
世界糖尿病日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介绍
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
1.遗传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
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糖尿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饥饿感
由于体内的糖分被当作尿糖排出体外,患者吃进去的东西无法维持身体的需要,会出现饥饿感。
吃得多
因体内的糖分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
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患者还经常会有手脚麻痹、发抖以及手指不灵活等症状,还会有下肢麻痹及腰痛的表现。
疲劳
糖尿病患者总是会无缘无故地感觉疲劳,特别是上下楼时,疲劳的感觉会更加明显。
视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的视力也会受到影响,看不清楚东西,起身时会有眼前发黑的现象,看东西十分模糊,可突然出现近视眼或老花眼的症状。
体重迅速下降
生活中如果饮食正常,但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迅速下降,需要考虑是否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
口渴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口渴的症状,这种口渴即使在喝水之后也不会有所缓解。由于患者大量喝水,还会出现多尿的症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糖尿病的症状因人而异,如果您有任何健康疑虑或症状,应及时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的医护。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
3、超重(BMI≥24kg/㎡ )或 肥 胖(BMI≥28kg/㎡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糖尿病如何确诊
1.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即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且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11.1 mmol/L。
2.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如果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需改日复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来进行确认。
预防糖尿病
自我管理
糖尿病病人如何自我管理
饮食
应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做到“三减”——减盐、减油、减糖。适当增加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全谷类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减少精加工谷类摄入,尽量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则应严格限制。
运动
建议每周至少有5天,每天半小时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需防止低血糖和跌倒摔伤,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监测、药物和健康教育
监测留意可能的糖尿病症状,如过度口渴、频繁排尿、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伤口愈合缓慢、视力模糊和缺乏精力。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
吃五谷杂粮:可选择全麦食品,含丰富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降低血糖、血脂。
高纤维食物:玉米、芹菜、豆类、竹笋等促进机体糖代谢,防止血糖吸收过快。
糖低的蔬菜:西葫芦、冬瓜、南瓜、茄子、苦瓜、洋葱、香菇等。
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西红柿、卷心菜等。补足维生素,对于防治糖尿病神经、血管和眼睛的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让糖尿病病人更幸福
糖尿病患者在遵循医生治疗建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幸福感
01.建立良好心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这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02.加强自我管理
学会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调整饮食和运动等,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技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03.寻求社会支持
加入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糖尿病带来的挑战。
04.关注心理健康
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有助于提高幸福感。
会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文化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