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 | 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文摘   2024-08-27 15:50   北京  

1849年6月,肖邦的姐姐路德维卡和她的丈夫来巴黎探望肖邦。肖邦的病情在10月15日急剧恶化,在他的请求下,他的朋友戴芬妮·波多丝卡(Delphine Potocka)、弗朗肖姆为他演奏了大提琴。10月17日夜间接近2点时,肖邦去世,陪在他病床边的是路德维卡、马塞利娜·察托斯卡(Marcelina Czartoryska)、乔治·桑的女儿索朗热和她的好朋友托马斯·阿尔布雷克特(Thomas Albrecht)。索朗热的丈夫克莱辛格(Clésinger)在晚些时候给肖邦的左手和脸拓下模型。

肖邦的葬礼两周后(10月30日)在巴黎的马德莱娜教堂举办。想参加的人太多,但只有受邀请的人才能入内。葬礼上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此外,肖邦自己的《e小调第4号前奏曲》和《b小调第6号前奏曲》也在葬礼上演出。

肖邦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的是他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中的《葬礼进行曲》。肖邦的心脏由他的医生让·克吕韦耶(Jean Cruveilhier)取出,按其遗愿由姐姐在1850年带回波兰,放在圣十字圣殿里。今天,我们便介绍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 35》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甚有影响力和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波兰音乐史上极重要的人物,也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肖邦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39岁时因病英年早逝,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世人称之“钢琴诗人”。


奏鸣曲(意大利语:sonata)是乐器音乐的写作方式之一。在古典音乐史上,此种曲式随着各个乐派的风格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奏鸣曲的曲式从古典乐派时期开始逐步发展完善,19世纪初,给各类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大量出现,奏鸣曲俨然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表现方式。到了20世纪,作曲家依然创作着给乐器演奏的奏鸣曲,但相较于古典乐派以及浪漫乐派时期,20世纪的奏鸣曲在曲式方面已有了不同的面貌。


肖邦的这首《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39年,肖邦当时正住在诺昂维克的乔治·桑家。作品完成的时候,奏鸣曲这种古典音乐体裁已经不流行了。虽然贝多芬和莫扎特写过很多奏鸣曲,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似乎不怎么中意这种曲式。弗朗兹·李斯特就写过两首奏鸣曲,舒曼写过8首,门德尔松写过13首。除去这首之外,肖邦也只写过两首奏鸣曲,即《第一号钢琴奏鸣曲》(Op. posth. 4)和《第三号钢琴奏鸣曲》(Op. 58)。


今天介绍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是肖邦第一首成熟的钢琴奏鸣曲,其核心的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可能在1837年就写好了。但这一说法遭到部分学者的质疑。杰弗里·卡尔伯格(Jeffrey Kallberg)认为《葬礼进行曲》写于1837年的依据可能是肖邦1837年11月28日的一份手稿,但那份手稿其实和《葬礼进行曲》没有关系。而《葬礼进行曲》本身可能是1835年写成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奏鸣曲的其他部分确实是在《葬礼进行曲》之后完成的。1839年8月8日写给朱利安·冯塔纳的一封信中,肖邦说:

我在写一首降B小调的奏鸣曲,它会包含你已经知道的那首进行曲。曲子里会有一个快板,接着是一个降e小调诙谐曲、那首进行曲和一首终曲...我爸说我以前那首奏鸣曲(即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已经由托比亚斯·哈斯林格出版了。

而实际上,肖邦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并未正式出版,只是哈斯林格在没得到肖邦许可的情况下将它印刷出来流传出去了。这可能使得肖邦发觉他有必要自己出版一首奏鸣曲。1839年夏,《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完成于诺昂维克。1840年5月在伦敦、莱比锡和巴黎出版,作品上没有写题献。


肖邦的这首《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分四个乐章,演奏时长在21至25分钟之间。其中的第三个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也是肖邦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葬礼进行曲(德语:Trauermarsch,法语:Marche funèbre)是一种适合在葬礼演奏的进行曲,通常为小调、单二拍子曲式,营造送葬的庄严感。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英雄》的第二乐章就是为普罗米修斯被处死之后的葬礼进行曲。

虽然肖邦的这首《降B小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很快就得到了听众的认可,但当时的乐评家却很困惑,因为这首奏鸣曲的四个乐章之间缺乏联系。作品发表之后的一个世纪中,大多数乐评持批评态度。1900年以前,它不怎么在波兰和其他欧洲国家上演,只有其中的《葬礼进行曲》获得特别待遇,为演奏家们所钟爱。这种情况在20世纪才渐渐有了好转。


第一个站出来对这首奏鸣曲进行有力批评的是罗伯特·舒曼。1841年,舒曼说这首作品就像“一个屋檐下的四个疯孩子”,在结构上有缺陷,它根本就不像是奏鸣曲,认为肖邦根本就写不好奏鸣曲。舒曼觉得《葬礼进行曲》也不好,“如果换成降D的柔板会好得多”。至于终章,舒曼说,“更像是一个玩笑而非音乐”。门德尔松也曾说自己很不喜欢这一部分。


詹姆斯·亨内克也说这四个乐章没有共同的生命,只是一串叙事曲和诙谐曲,而非一首奏鸣曲。不过,他认为后面的两个乐章是“杰作”,终曲更是“在钢琴曲中无可匹敌”。拉赫玛尼诺夫曾创作过自己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但他说自己的作品相当累赘,而肖邦的作品就精炼得多。


但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所收到的评价几乎都是积极的,李斯特说“我们很难相信这世界上竟有如此甜美的东西”,其他许多音乐家、评论家也都视其为全曲的精髓。它成为了最著名的肖邦作品之一,不仅在肖邦自己的葬礼上演奏,很多国家元首的葬礼上也会使用这首曲子。后世的许多音乐作品,如埃里克·萨蒂的《Embryons desséchés》和艾灵顿公爵的《黑色与棕色幻想曲》中都有《葬礼进行曲》的痕迹。

小贴士

  • 慕容清读有声作品收听指南
  • 欢迎各位朋友加入我们的听友群,以随时获得我们的新书发布信息。加微信13001010315,并留言慕容加入。由于工作人员有限,这个电话不会被接听。

慕容清读
读书知人,读人如书。Mindful delight to your ears. Add joy to your life. 品质生活中的品质声音。 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主播慕容推出的有声作品公众号,感谢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