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鯀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④。”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⑤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离娄:又名离朱,黄帝时目力极好的人。②公输子:即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③师旷: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④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遵循先王的典章。⑤道揆:以义理度量事物。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圣人既竭A目力B焉C继之D以规矩E准绳F以为方圆G平直H不可胜用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古,即上古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商朝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
B.说,同“悦”,指对……感到高兴,意动用法,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用法相同。
C.而,文中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贼,邪恶的、不正派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夏朝还有人学习有巢氏构木筑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就会因为落后于时代而被取笑了,韩非子借此批判了某些想要以先王之法治理当今之世的君主。
B.韩非子在论证中会借寓言故事来表达观点,使文章说理更为通俗易懂,比如材料一结尾的“守株待兔”,这一方法与《五石之瓠》中庄子同惠子论理的方法类似。
C.孟子认为,即使拥有像离娄一样的视力、公输子一般的技艺,如果不遵循规矩,也无法画出完美的方圆;同样的,治理国家如果不实施仁政,民众就无法真正受益。
D.孟子提及凭借丘陵建高台、凭借沼泽挖深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只要抓住规矩、准绳、六律这三样治理国家的基石就可以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14.对于是否施行先王之政,韩非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0. BDF
这句话意思是:圣人既已用尽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墨线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焉” 为句末语气词,“继之以规矩准绳” 为动宾结构,“以为方圆平直” 意思是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据此断句。
11.A
B 项,“客得之,以说吴王” 的 “说” 是 “游说” 的意思,用法不同;C 项,“人而不仁,如礼何” 的 “而” 表示假设,如果,用法不同;D 项,“贼其君者也” 的 “贼” 是 “伤害” 的意思,这里也是 “伤害” 的意思,意思相同。
12.D
“只要抓住规矩、准绳、六律这三样治理国家的基石就可以了” 错误,孟子提及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施行仁政要遵循先王之道,而非仅靠这三样。
13.(1)古代男子不耕种,草木的果实就足够吃了;妇女不纺织,禽兽的皮毛就足够穿了。
(2)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
14.韩非子认为不能施行先王之政,他提出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时代在发展变化,若在当今之世仍采用先王之政,就如同守株待兔,是落后且不切实际的,应根据当世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孟子则认为应施行先王之政,他指出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认为遵循先王的法度才能治理好天下,若不施行先王之道,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只有仁者遵循先王之道在高位施政,才能使仁政覆盖天下。
翻译
在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出现了—位圣人,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隧人氏。到了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疏通河道,排洪治灾。近古时代,夏桀和殷纣的统治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用在树上搭窝棚居住和钻木取火的办法生活,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人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的话,那就一定会被商汤、武王所耻笑。既然如此,那么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推崇尧、舜、禹、汤、武王的政治并加以实行的人,定然要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有个宋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了脖子死了。从此这个农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属于守株待兔之类的人了。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野生的果实足够吃的;妇女不用纺织,禽兽的皮足够穿的。不用费力而供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们之间用不着争夺。
二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视力,公输般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好方和圆;即使有师旷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虽然心地仁慈声名远播,但是老百姓却感受不到他的恩惠,他的治国理政也不能成为后世的楷模,这都是由于不贯彻实行前代圣王之道的缘故。所以说,光有颗善心,不足以治国理政;光有好办法,它自己也不会贯彻实行。〔必须两者都有。〕《诗经》上说:‘不出错,不遗忘,都按既定方针办。’依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圣人既已用尽了视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平仪、绳墨来制造方的、圆的、平的、直的各种器物,各种器物就用之不尽了;圣人既已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了;圣人既已用尽了脑力,又实行仁政,那么,仁德便广被天下了。所以说,就像筑高台一定要依靠山陵,挖深池一定要依赖沼泽那样,治国理政不依靠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聪明吗?因此,只有仁人应该处于统治地位。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扩散给群众。在上的没有道德规范,在下的没有法律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法,这样的国家还能勉强存在的,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经济不富裕,不是国家的祸害;但如果在上的人没有礼义,在下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百姓都起来了,离国家灭亡的日子也就没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