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尾呼应”散文写作27法,手把手举例及详细解析,极不好用

文化   文化   2024-11-13 06:15   江苏  



“首尾呼应”散文写作27法

作者:莫眲Mone


    首尾呼应作为一种重要的写作方法,这27种方式方法与技巧各有千秋,在散文写作乃至其他文体写作中,灵活运用它们,能够让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主题更加突出,情感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传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值得细细揣摩、认真实践。

    一、重复主题式首尾呼应

    文章开篇直接点明主题,结尾处再以同样的语句或者相近的表述重申主题,读者对核心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开头:“生活,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沿途有着数不清的风景,每一处都值得我们驻足、品味,无论它是绚丽多彩还是平淡无奇。”

    结尾:“是啊,生活始终就是这样一场漫长的旅程,那些或绚丽或平淡的风景,交织成了我们生命最真实的模样,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慢慢体会。”

    解析:“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就如同把生活看作一场旅程,是对生活理想的一种具象化认知,而在首尾重复强调这生活之旅的意义,正是为了引导追求那理想的生活,读者能深切领悟到要珍视生活中的点滴风景,不断在这场旅程中探寻、感悟,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方式,能够让文章的中心思想贯穿始终,就像一根红线串联起所有的内容,不会让读者在阅读完后感到茫然,而是清晰地记住了文章最关键的那个点。适用于各类叙事、抒情、议论的散文题材。比如写一篇关于故乡回忆的散文,开头点明故乡是心底永远的眷恋,结尾再次强调这份眷恋,能把对故乡的情感渲染得更为浓烈。

    二、问答式首尾呼应

    开头提出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思考,结尾处则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者引人深思的答案,使得文章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

    开头:“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一直在追寻着幸福,可幸福到底是什么模样呢?是功成名就时的荣耀,还是阖家团圆的温馨,亦或是内心宁静的满足呢?”

    结尾:“其实啊,幸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样,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或许是清晨那第一缕洒在脸上的阳光,或许是疲惫时朋友的一个鼓励眼神,只要用心感受,处处皆能寻得幸福的踪迹。”

    解析:“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列夫・托尔斯泰。开头抛出对幸福模样的疑问,而结尾的回答其实也契合了托尔斯泰这句名言所蕴含的意味,幸福不是单纯物质或某个既定形式的东西,更多时候是在与他人关联、在生活细微中去发现和感受,当为他人付出、在生活点滴里体会美好,就是在拥抱幸福,这样一问一答间让读者对幸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文章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这种方式常用于探讨人生哲理、感悟生活道理的散文中。它能巧妙地带动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仿佛是一场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对某个命题的探寻之旅,增强了文章的互动性和可读性。

    三、情感递进式首尾呼应

    开头奠定一种情感基调,结尾时则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情感的逐步升温,从而更能被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力量所打动。

    开头:“第一次见到那片海的时候,心中满是震撼,那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仿佛带着无尽的神秘,让我瞬间着迷了。”

    结尾:“后来啊,每当我想起那片海,心中的震撼早已化作了深深的眷恋,那片海仿佛成了我灵魂的栖息地,无论走多远,它的涛声都在心底回响,时刻召唤着我回去,我知道,那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片蔚蓝。”

    解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这句诗原本是表达对母爱的感恩,但在这里类比情感的升华也极为恰当。就像最初对那片海只是单纯的震撼,如同孩子对母亲最初的懵懂感知,而随着时间推移,情感愈发深厚,变成了深深的眷恋,如同孩子长大后对母爱的深刻体会与难以割舍,通过这样的情感递进,借助名言警句的类比,让读者更能体会到那种情感升华的力量,文章也更能触动人心。

    在写景抒情或者回忆往昔、缅怀情感类的散文里,这种方式效果尤为显著。它可以带着读者从浅层次的情感进入到深层次的情感世界,使文章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那样一场情感的蜕变。

    四、场景再现式首尾呼应

    开头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氛围,结尾处再次回到这个场景,不过可能会有一些细节变化或者情感变化,以此来体现文章内容发展带来的影响。

    开头:“那是一个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黄昏,老旧的街巷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街边的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我撑着伞,独自徘徊在这寂静的角落,心中满是惆怅。”

    结尾:“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还是那条老旧的街巷,青石板路依然湿漉漉,路灯的光也依旧昏黄,可此刻,我撑着伞站在这里,心中却多了一份释然,仿佛那些曾经的烦恼都随着这雨水流走了。”

    解析:“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普希金。开头营造的那略显惆怅的雨中街巷场景,到结尾时同样场景下心境的转变,正应了普希金这句名言,生活中的那些情绪、经历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曾经觉得困扰的,过后或许就成了值得回味且能坦然面对的,通过场景再现以及情感对比,再结合名言警句,让读者更能理解生活中情绪变化的妙处,也让文章显得更有意境。

    这种方式常用于带有叙事和情感变化的散文,通过场景的反复出现,能让读者有一种熟悉感和连贯性,更好地去感受文章里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体会故事发展带来的影响。

    五、意象贯穿式首尾呼应

    选取一个独特的意象,在开头引出这个意象,让它承载一定的情感或者象征意义,结尾处再对这个意象进行呼应,强化其象征意味以及文章的主题表达。

    开头:“窗前的那株丁香,在春日里静静地绽放着,淡紫色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散发着幽幽的香气,似是在诉说着一段婉约的心事。”

    结尾:“如今,窗外的季节又轮回了几遭,那株丁香依然年年绽放,那淡紫色的花朵和幽幽香气,依旧承载着那些美好的、或是略带忧伤的记忆,守望着岁月的变迁。”

    解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丁香这一意象就如同陆游笔下那即便凋零化作泥土也依旧留香的梅花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坚守和韵味,从开头它承载心事,到结尾它守望岁月,借助这句名言,更凸显了其象征意义的持久和深刻,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文章借丁香所表达的那种对过往情感、时光的珍视,也使得文章主题更具感染力。

    在抒情散文尤其是带有诗意氛围营造的散文中,意象贯穿式首尾呼应极为好用。它能让文章充满一种含蓄而深邃的美感,让读者在品味意象的同时,领悟到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

    六、悬念设置式首尾呼应

    开头设置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让他们急切地想要知道后续,结尾处则解开这个悬念,给读者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使文章充满曲折和趣味性。

    开头:“那天,我在那个陈旧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盒子,盒子上还上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锁,我好奇极了,这里面究竟装着什么呢?是一段被遗忘的珍贵回忆,还是一个神秘的物件呢?”

    结尾:“当我好不容易找到钥匙打开那盒子,才发现里面装着的是一沓陈旧的信件,那是祖母年轻时和祖父的往来书信,字里行间满是他们青涩而真挚的爱情,原来这盒子里藏着的是这样一段温暖又美好的故事。”

    解析:“好奇是智慧富有活力的最持久、最可靠的特征之一。”——塞缪尔・约翰逊。开头利用人们天然的好奇心设置悬念,正如约翰逊所说的好奇是智慧的体现,而文章就是借助读者的这份好奇吸引他们读下去,结尾解开悬念,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同时也通过这个故事传递出了爱情的美好等情感主题,让文章在充满趣味的同时也有了情感深度。

    这种方式在叙事性散文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那种带有回忆、探秘元素的文章,通过悬念的设置与解开,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沉浸在文章所构建的情节之中。

    七、观点对比式首尾呼应

    开头提出一种常见的观点或者现象,结尾处则提出与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通过对比来引发读者思考,凸显文章想要表达的独特见解。

    开头:“很多人都说,成功就是要不断地去追逐那些宏大的目标,要有高远的志向,要站在众人瞩目的巅峰才行。”

    结尾:“然而,在经历了诸多生活的磨砺后,我却觉得成功并非只有那一种模样,有时候能在平凡的日子里,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把每一个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那也是一种成功,一种属于平凡人的伟大成功。”

    解析:“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愈多,他们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卢梭。开头那种对成功传统的宏大定义观点,和结尾所提出的平凡日子里的成功观点形成对比,就如同卢梭所讲的伟大之人对自身认知的辩证,成功也不应局限于大众普遍认知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样子,通过对比结合名言,让读者去反思对成功的定义,也使文章的独特观点更能被接受。

    常用于议论性散文,通过这种观点的碰撞,能激发读者深入思考一些既定的观念,拓宽思维视野,让文章具有启发意义,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生活中的诸多概念。

    八、愿望表达式首尾呼应

    开头表达一种愿望或者期许,结尾处再对这个愿望进行呼应,展现愿望是否实现或者在追求愿望过程中的感悟等,让文章充满希望和憧憬的色彩。

    开头:“我一直盼望着,能有一次独自远行的机会,背上行囊,去看看远方那不一样的山川湖海,去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让自己的心灵在广阔天地间得到洗礼。”

    结尾:“终于,我踏上了那期待已久的远行之路,一路上的风景、遇到的人,都如我所愿地丰富着我的心灵,这次远行,让我明白,只要心怀愿望并勇敢去追,生活总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解析:“生活的目标是人类美德和人类幸福的心脏。”——乌申斯基。开头的远行愿望就是生活目标的一种体现,而结尾通过实现愿望收获美好感悟,正契合了乌申斯基所说的生活目标对于美德与幸福的重要性,它让读者感受到愿望的力量,也激励着人们去勇敢追逐自己内心的期许,使文章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抒情兼叙事的散文中,这种方式能很好地传递作者的情感与追求,带动读者一起去憧憬美好的事物,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让人相信只要有愿望并付诸行动,就能收获生活的馈赠。

    九、因果关联式首尾呼应

    开头呈现一种现象或者结果,结尾处揭示产生这个现象或结果的原因,让文章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

    开头:“最近发现小区里的流浪猫越来越少了,那些曾经在角落里、花丛中穿梭的身影似乎渐渐消失了,这让我心里满是疑惑。”

    结尾:“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区里的几位爱心居民自发组织了救助流浪猫的活动,给它们搭建了温暖的小窝,还定期送去食物,所以流浪猫们有了安稳的生活,不再四处流浪,数量看上去也就少了呀。”

    解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简单通俗却蕴含深刻道理的这句俗语,就如同小区居民种下爱心救助的“因”,收获了流浪猫生活改善、数量变化的“果”,通过这样的因果关联呈现,再结合俗语,让读者更能明白世间事物因果相循的规律,文章也显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这种方式适用于叙事、说明类的散文,通过对因果的阐释,能把一个看似简单或者让人疑惑的事情剖析透彻,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和逻辑性。

    十、概括与具体式首尾呼应

    开头对要讲述的内容进行概括性描述,给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结尾处则选取开头概括内容里的某个点进行具体的展现或者深入的挖掘,让文章既有宏观的把控又有微观的聚焦。

    开头:“童年的时光有着太多难忘的回忆,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日子,在校园里的点滴趣事,还有在家中亲人陪伴的温馨时刻,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里。”

    结尾:“就拿那次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捉鱼来说吧,那天阳光正好,河水清澈见底,我们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在河里摸索着,欢笑声、惊呼声此起彼伏,那纯真的快乐至今想来都让我忍不住嘴角上扬,那便是童年诸多美好里的一抹亮色啊。”

    解析:“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掉的也是今天。”——李大钊。开头概括童年诸多回忆如同珍视每一天一样是对那段时光整体的珍惜,而结尾具体到某一次捉鱼的经历,更像是把那珍贵的一天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童年回忆里具体而生动的快乐,借助李大钊的名言,强化了要珍视这些过往美好时光的主题,也使文章层次分明,既有面的涵盖又有点的精彩。

    常用于回忆性、叙事性散文,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读者先从整体上了解文章大致内容范畴,然后又通过具体事例深入其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故事的趣味性。

    十一、动静结合式首尾呼应

    开头通过描写动态或者静态的场景来营造氛围,结尾处则以与之相对的静态或动态场景进行呼应,通过动静的变化体现文章内容发展以及情感的流转。

    开头:“夜晚,城市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车灯如流萤般穿梭,喇叭声、喧闹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城市仿佛是一个热闹非凡的舞台,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结尾:“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洒下,街道渐渐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环卫工人清扫路面的沙沙声,那原本喧嚣的城市此刻宛如一幅宁静的画卷,在晨曦中散发着别样的美。”

    解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的这句诗和文章中开头城市的喧闹与结尾的宁静形成的动静对比极为相似,通过这样的动静变化,更能凸显出城市不同时刻的独特韵味,也如同诗句中所营造的意境一样,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到别样的美感,体会到生活中动静交替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在写景、叙事散文中,运用这种方式可以生动地展现场景变化,让读者在动静之间去感受文章里所描绘世界的丰富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的细腻变化。

    十二、色彩渲染式首尾呼应

    开头用特定的色彩来描绘场景或者营造氛围,结尾处再次运用相关色彩进行呼应,强化色彩所象征的情感或者主题表达,让文章充满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开头:“春日里,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金黄一片,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毯子,微风拂过,花海泛起层层金色的涟漪,那璀璨的色彩让人满心欢喜。”

    结尾:“到了秋天,田野里又是另一番景象,稻谷成熟了,同样是那耀眼的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这金黄的色彩啊,承载着农民们一年的辛勤与希望。”

    解析:“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开头油菜花的金黄象征着春日的生机与美好带来的欢喜,结尾稻谷的金黄寓意着丰收的喜悦与希望,正如诗句里多彩的颜色有着独特的美感和象征意义一样,文章通过色彩的呼应,强化了这种情感和主题表达,让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色彩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视觉上也更有冲击力。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色彩渲染式首尾呼应效果显著,它能借助色彩这一独特元素,快速抓住读者的视觉感官,进而引导他们去体会色彩所承载的情感内涵,让文章更具艺术美感。

    十三、时间推移式首尾呼应

    开头点明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或者时间段,结尾处则对应到另一个相关的时间节点或时间段,通过时间的变化来体现事物的发展、情感的变迁等,让文章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

    开头:“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我总会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仰望着满天繁星,听着长辈们讲着那些古老而神奇的故事,那时候,时光仿佛都是甜甜的。”

    结尾:“如今,又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独自坐在阳台上,望着那依旧璀璨的星空,那些儿时的故事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只是此刻,心中多了一份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时光啊,它带走了一些东西,却也留下了更多珍贵的回忆。”

    解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开头儿时夏夜的美好时光,到如今同样夏夜时心境的变化,正如诗句中所表达的那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却又有着似曾相识感觉的意味,借助这句名言,更能让读者深切体会到随着时间推移,情感在悄然发生改变,往昔虽已远去但留下的回忆依旧珍贵,使文章在体现时间脉络的同时,也饱含着对岁月的感慨,富有韵味。

    在回忆性散文中,时间推移式首尾呼应运用得颇为广泛,它能依照时间顺序有条不紊地展现生活故事、情感经历的变化轨迹,让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走过那些不同的阶段,从而更好地融入文章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十四、视角转换式首尾呼应

    开头以一种特定的视角去观察、描述事物,结尾处则转换为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同样的事物,通过视角的变化来丰富文章的层次,展现不同角度下的认知与感悟。

    开头:“站在山脚下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它是那样的雄伟壮阔,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带着一种神秘的威严,让我心生敬畏,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

    结尾:“当我历经艰辛,终于登上山顶,俯瞰着脚下的一切,那些曾经看起来高大的树木此刻变得渺小,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尽收眼底,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换个角度,世界竟有着这般不同的模样,心中满是征服后的畅快与对大自然更深刻的体悟。”

    解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文章开头在山脚下仰视山峰的视角和结尾在山顶俯视的视角,正如同苏轼诗中所讲的从不同角度看山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象一样,通过这样的视角转换,让读者明白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观察角度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认知与感受,也使文章更具层次感,加深了对大自然以及生活中多元视角的思考,借助名言也增强了这种观点表达的说服力。

    常用于写景、游记或者感悟生活哲理类的散文,它可以打破单一视角的局限,引导读者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拓展思维的宽度,让文章在内容和思想深度上都更上一层楼。

    十五、比喻关联式首尾呼应

    开头运用一个比喻来描述对象,结尾处则再次使用相关的比喻进行呼应,通过比喻的延续来强化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或者主题,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开头:“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奋力奔跑着,途中会有疲惫,会有想放弃的时刻,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到达终点,收获属于自己的荣耀。”

    结尾:“其实啊,这场名为生活的马拉松,无论过程多么艰难,它的终点始终有着那束温暖的光在等待着我们,就像黑暗中始终有灯塔指引船只前行一样,我们只要怀揣希望,一步步向前,就能拥抱那美好的结局。”

    解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开头将生活比作马拉松强调坚持的意义,结尾进一步用灯塔比喻生活终点的希望,正如鲁迅所说希望需要我们自己去追寻、去践行,如同在生活这场漫长“马拉松”里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靠近那希望的“灯塔”,通过比喻呼应并结合名言,让读者更形象地理解生活中坚持与希望的重要性,文章也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在各类散文尤其是表达生活感悟、励志类的散文中,比喻关联式首尾呼应能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快速在脑海中构建起清晰的形象,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主旨,被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和道理所打动。

    十六、象征寓意式首尾呼应

    开头赋予某一事物特定的象征寓意,结尾处再对这一象征寓意进行强化呼应,通过事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来深化文章的主题,传达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开头:“那棵老槐树静静地立在村口,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村子里的悲欢离合,岁月变迁,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记忆和情感,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结尾:“多年过去了,老槐树依旧在那里,尽管它的枝干越发粗糙,却依然如往昔那般,坚守着自己的位置,它象征的那份守护、那份对故土的深情,仿佛已经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又回来的人心里,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眷恋。”

    解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老槐树象征着对故土的守护与深情,就如同艾青对土地那份深沉的爱一样,文章通过开头赋予老槐树象征意义,结尾强化这一意义,借助名言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份对故土浓烈的情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情怀,更能触动有着相似情感经历的读者的心弦。

    这种方式常用于写景抒情、回忆家乡类的散文,它借助事物的象征寓意,把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更直观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十七、层进升华式首尾呼应

    开头提出一个相对基础、浅显的观点或者现象,结尾处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层层递进的升华,得出一个更深刻、更具高度的结论或者感悟,让文章展现出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

    开头:“我们平日里总是在意自己的得失,计较那些眼前的利益,觉得得到了就是好事,失去了便是遗憾,生活仿佛就是围绕着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在打转。”

    结尾:“然而,当我们历经了更多的生活磨砺,就会明白,真正重要的并非那些一时的得失,而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成长、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是我们内心的丰盈和灵魂的升华,这才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啊,我们应当跳出物质的局限,去追寻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解析:“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开头那种着眼于物质得失的浅显生活认知,到结尾上升到对精神世界、人生价值的深刻感悟,正如爱因斯坦所强调的价值在于贡献而非单纯获取一样,文章通过层进升华式的首尾呼应,借助名言让读者看到思想深化的轨迹,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观念,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使文章富有启迪意义。

    常用于议论性散文或者感悟生活哲理类的散文,它可以带着读者从常见的、基础的思维层面一步步迈向更深刻的思想领域,激发读者的思考,让文章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和引导作用。

    十八、氛围营造式首尾呼应

    开头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比如悲伤、欢乐、静谧等,结尾处再对这种氛围进行呼应,通过氛围的强化或者微妙变化来体现文章内容的发展以及情感的走向,让文章充满氛围感和感染力。

    开头:“那是一个阴霾密布的冬日,寒风呼啸着刮过街道,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瑟瑟发抖,街上行人寥寥,整个世界仿佛都被一层灰暗笼罩着,让人心情格外压抑。”

    结尾:“不知过了多久,天空依旧是灰蒙蒙的,寒风也还在肆虐,可此刻,在街边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朵悄然绽放的红梅,那一抹鲜艳的红色在这灰暗的世界里显得格外耀眼,竟让我的心里涌起了一丝希望,原本压抑的心情也多了几分振奋。”

    解析:“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开头营造的冬日灰暗压抑氛围,到结尾红梅带来的希望以及心情变化,正如同雪莱这句名言所传达的在困境中孕育希望的意味,通过氛围的呼应,借助名言,让读者更能体会到即使身处艰难氛围中也能寻得希望的力量,文章也更具感染力,能够牵动读者的情绪,使其随着文章氛围的变化而产生共鸣。

    在抒情、叙事散文中,氛围营造式首尾呼应能巧妙地把控读者的阅读情绪,让读者一开始就沉浸在文章所设定的氛围里,随着内容推进感受氛围的变化,进而深入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故事发展,增强文章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十九、直接点明主题式首尾呼应

    文章开篇便直截了当地抛出主题,如同敲响一记清脆的晨钟,让读者瞬间明晰文章的核心所在。而结尾处,再次重申这一主题,恰似暮鼓回响,给人留下深刻且完整的印象。

    开头:“微笑,是这世间最温暖的语言,它无需发声,却能跨越言语的障碍,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善意与友好,让每一个遇见它的人,内心都能涌起一股暖流。”

    结尾:“是啊,微笑始终有着这般神奇的魔力,它就像一束永不黯淡的阳光,持续散发着温暖,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那最能打动人心的温暖语言呢。”

    解析:“微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维克托・伯盖。开头点明微笑的温暖与传递善意的力量,结尾呼应强化其魔力,正契合这句名言所表达的意味。微笑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文章首尾的呼应中,借助名言让读者更深切地体会到微笑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使得文章关于微笑这一主题更加凸显,牢牢印刻在读者心间。

    在写生活感悟、情感传递类的散文时,这种方式极为适用。比如描绘邻里之间因一个微笑化解陌生与隔阂的故事,开头强调微笑的力量,结尾再次点明,能让那股温暖的邻里情渲染得更为浓烈,使读者沉浸在微笑营造的美好氛围中,进而对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二十、疑问引入与解答式首尾呼应

    以一个引人深思的疑问开启文章,恰似抛出一把神秘的钥匙,勾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文中探寻答案。而文章结尾,则用清晰明了或耐人寻味的解答,为这把钥匙找到了对应的锁,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满的逻辑闭环。

    开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在追寻着快乐,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呢?是功成名就时的欢呼雀跃,还是物质富足带来的满足感,亦或是内心宁静祥和的那一份淡然呢?”

    结尾:“其实啊,真正的快乐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它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或许是清晨醒来看到窗外那一抹绚烂的朝霞,或许是帮助他人后对方投来的感激目光,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点滴,快乐便会如影随形。”

    解析:“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理查德・瓦格纳。开头对快乐的疑问展现出人们对于快乐的迷茫探寻,结尾给出快乐源于自身对生活点滴感受的答案,正如瓦格纳所言快乐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生活。通过首尾的呼应结合名言,引导读者去反思自身对快乐的认知,让大家明白快乐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某些既定标准,而是源于内心对生活的感悟,使文章对于快乐的探讨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这种方式常见于探讨人生哲理、思考生活真谛的散文之中。它像一场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的解谜之旅,带着读者顺着疑问的线索去思索,最终在结尾收获答案,让文章充满互动性与启迪性,激发读者对生活中诸多抽象概念的深入思考。

    二十一、情感由浅入深式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轻轻铺陈一种相对较浅的情感,宛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小石子,泛起微微涟漪。随着内容的推进,情感逐渐累积、升温,到结尾处则形成澎湃的浪潮,将那种深沉浓烈的情感推向极致,让读者深深沉浸在情感的漩涡之中,为之心动,为之感慨。

    开头:“初次踏入那座古老的小镇,古朴的青石板路、错落有致的老房子,还有街边那几棵参天的古树,让我心生一丝好奇,仿佛踏入了一段被时光遗忘的故事里,满是新鲜感。”

    结尾:“如今,每每回想起那座小镇,心中的那份好奇早已化作了浓浓的眷恋。那青石板路上仿佛还留着我的足迹,老房子里似乎还回荡着往昔的欢声笑语,古树的枝叶像是在招手呼唤我回去,它已然成了我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牵挂,承载着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解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汤显祖。开头的好奇作为起始的浅淡情感,随着回忆的深入,结尾处变成了深厚的眷恋,正如同汤显祖笔下所描绘的情感发展轨迹。借助这句名言,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情感在岁月沉淀中由浅入深的变化过程,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那种对小镇情感的升华,也使文章饱含的深情更具感染力,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在写景抒情、回忆往昔岁月的散文里,运用这种方式效果尤为显著。它可以引领读者从最初对景物、过往的浅层感触,一步步走进作者内心深处那炽热浓烈的情感世界,让文章宛如一首情感层层递进的乐章,奏响在读者的心田,余音绕梁,久久不散。

    二十二、场景重现且变化式首尾呼应

    开头精心描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那场景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及弥漫其中的氛围,都像是一幅细腻的画卷,将读者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而结尾处,再次回到这个场景,不过此时的场景或许添了些岁月的痕迹,或许人物的心境已然不同,通过这些变化来体现文章内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让读者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情感的变迁。

    开头:“那是一个洒满月光的夏夜,庭院里的葡萄架下,摆着一张老旧的石桌,石桌上放着几杯清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着长辈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夜风中传来阵阵花香,整个氛围是那样的温馨惬意。”

    结尾:“又是一个同样洒满月光的夏夜,葡萄架还在,石桌也依旧静静地摆在那里,只是石桌上的茶杯少了几个,围坐的人也不再那么齐全了。我独自坐在那里,望着那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曾经的温馨仿佛还在眼前,可时光却已悄悄带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只留下这满院的思念。”

    解析:“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开头营造的夏夜庭院温馨场景,到结尾同样场景下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感慨,正应了这句千古名句所蕴含的意境。借助名言,更凸显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感伤,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场景虽似曾相识,但其中情感已随岁月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得文章在场景的呼应中充满了浓浓的怀旧与惆怅之情,更具韵味和感染力。

    这种方式常用于带有叙事和情感变化的散文,通过场景的反复呈现,给读者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段时光之中,随着作者一同经历着生活的悲欢离合,更好地去体悟文章里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波动,感受故事发展带来的复杂情感。

    二十三、意象贯穿始终式首尾呼应

    精心选取一个独特的意象,让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开头将其引入文中,赋予它特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使其承载着文章的部分灵魂。而后在结尾处,再次对这个意象进行呼应,进一步强化它所蕴含的象征意味,如同用丝线将文章的主题更深地串联起来,让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深邃,主题表达更加鲜明。

    开头:“窗前的那盏明灯,在每个漆黑的夜晚,都散发着柔和的光,那光晕仿佛能驱散我内心的恐惧与迷茫,它静静地守望着我,似是一位无言的挚友,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时光。”

    结尾:“如今,岁月流转,那盏明灯依然在窗前,它的光依旧那么柔和,尽管我已不再像从前那般害怕黑夜,可它所代表的那份温暖与陪伴,却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在这纷繁世界里永远的精神寄托,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解析:“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的明灯意象,从开头的驱散恐惧、给予陪伴,到结尾成为精神寄托、照亮道路,和托尔斯泰所说的理想这一明灯的作用有着相似之处。借助名言,更凸显出明灯意象的重要象征意义,让读者能深刻理解文章借明灯所传达的对温暖、陪伴以及人生指引的珍视,使文章主题更具感染力,仿佛明灯不仅照亮了文中的黑夜,也点亮了读者心中对于美好情感与人生方向的感悟。

    在抒情散文尤其是营造诗意氛围、表达内心感悟的文章中,意象贯穿式首尾呼应是绝佳的写作技巧。它能让文章充满一种含蓄而深邃的美感,读者在品味意象的过程中,宛如挖掘宝藏一般,逐步领悟到文章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沉浸在那独特的艺术意境之中。

    二十四、悬念制造与破解式首尾呼应

    文章伊始,巧妙地设置一个悬念,就像在读者眼前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他们瞬间被吊起胃口,急切地想要透过文字去揭开那背后的真相。而在结尾处,恰到好处地解开这个悬念,给读者一种恍然大悟的畅快之感,让文章充满曲折离奇的趣味,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其在阅读过程中欲罢不能。

    开头:“在那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有一座废弃的古宅,古宅的大门常年紧闭,周围杂草丛生,可每到月圆之夜,总能隐隐听到从里面传出奇怪的声响,那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结尾:“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壮着胆子走进了那座古宅。原来,古宅的后院有一口老井,井里住着几只流浪的小猫,每到月圆之夜,它们的叫声在空荡荡的宅子里回荡,才传出了那些奇怪的声响。没想到,看似神秘的背后,竟是这样一个温馨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解析:“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弗朗西斯・培根。开头利用人们天然的好奇心设置悬念,正符合培根所说的好奇是知识萌芽这一观点,因为好奇所以想要探寻真相,而文章通过结尾解开悬念,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同时也借助这个故事传递出了对弱小生命的关爱等情感主题,让文章在充满趣味的同时也有了情感的温度,使读者在获取答案的过程中,对文章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这种方式在叙事性散文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那种带有探秘、回忆元素,或是讲述奇闻轶事的文章。通过悬念的设置与破解,能巧妙地引导读者的思维,让他们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走进文章所构建的神秘世界,沉浸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之中,感受故事的独特魅力。

    二十五、观点正反对比式首尾呼应

    开头先亮出一种常见的、大众普遍认同的观点,将其摆在读者面前,如同树立起一个参照的标杆。而结尾处,则提出与之截然相反或者有所不同的另一种观点,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好似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凸显出文章想要表达的独特见解,让读者在两种观点的碰撞中去重新审视原本熟悉的事物,拓宽思维的边界。

    开头:“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在大城市里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那里高楼林立,机遇众多,仿佛只有身处那样繁华的环境,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成功的彼岸。”

    结尾:“然而,当我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却发现成功与价值的实现并非只有那一种途径。在宁静的小乡村里,有着广袤的田野、淳朴的民风,人们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用心耕耘,传承着古老的技艺,守护着一方水土,同样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解析:“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列宁。开头呈现的是大众对于成功与发展空间的传统认知,结尾提出与之不同的乡村也能实现价值的观点,通过对比,正如列宁所说的真理有时在少数观点里一样,引导读者去反思对成功定义的局限性,去思考不同环境下人生价值的多元体现。借助名言,让文章所表达的独特观点更具说服力,促使读者打破常规思维,对生活中的诸多观念进行重新考量,使文章具有启发意义,启迪人们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与可能。

    常用于议论性散文,通过这种观点的碰撞与对比,文章就像一个思想的竞技场,让不同的想法在这里交锋,激发读者深入探究生活中的各种既定概念,拓宽视野,引导他们以更全面、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理解人生的诸多可能性。

    二十六、愿望起始与回应式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带着满满的憧憬与期许,将内心的愿望娓娓道来,仿佛在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让读者感受到那份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而结尾处,则对这个愿望进行呼应,或是展现愿望已然实现的喜悦,或是在追求愿望过程中的感悟与成长,就像看着那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文章充满希望的光辉和积极向上的力量,给予读者鼓舞与激励。

    开头:“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那雄伟壮丽的泰山之巅,去亲身感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魄,让自己的心灵在那广袤天地间得到一次震撼与洗礼。”

    结尾:“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踏上了泰山的登山之路,历经艰辛,当我站在泰山最高峰,俯瞰着脚下连绵起伏的山峦,那壮阔的美景让我心潮澎湃,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那种豪迈之感,也明白了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不懈努力,梦想终会照进现实,带给我们无尽的喜悦与成长。”

    解析:“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开头的登山梦想体现着生活中的理想追求,结尾通过实现梦想收获感悟,正契合屠格涅夫所说的理想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借助名言,让读者感受到愿望的强大驱动力,激励着人们去勇敢追逐自己内心的梦想,使文章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氛围,让每一个阅读的人都能从文中汲取到为梦想奋斗的力量,感受到生活因梦想而绽放的光彩。

    在抒情兼叙事的散文中,这种方式能很好地传递作者的情感与追求,它像一束照亮前行道路的光,带动读者一起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去勇敢地迈出追求梦想的脚步,给人以振奋人心的力量,让人相信只要怀揣愿望并付诸行动,生活就会回馈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十七、因果揭示式首尾呼应

    开头呈现出一种现象或者结果,恰似抛出一个待解的谜题,让读者心生疑惑,好奇这背后的缘由。而结尾处则抽丝剥茧,揭示出产生这个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就像解开谜题的关键线索,使文章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帮助读者理解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加文章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开头:“最近,小区里的花园变得格外整洁美丽,原本杂乱的花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小径上的落叶也消失不见,处处透着清新与雅致,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人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结尾:“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小区里的几位热心居民自发组织了一次义务劳动,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拿着工具,精心打理着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才有了如今这般赏心悦目的景象。这几位居民用自己的行动,为大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真的很值得称赞呢。”

    解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俗语。虽然这句俗语通常用于道德层面的因果关联,但在这里也可类比说明小区居民付出善意的行动(因),收获了花园变得美丽的结果,正符合因果相循的道理。通过这样的因果揭示,再结合俗语,让读者更能明白世间万物皆有因果的规律,文章也显得条理清晰,易于理解,同时也传递出了做好事能带来好影响的积极信息,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正能量的传递与作用。

    这种方式适用于叙事、说明类的散文,通过对因果关系的阐释,能把看似平常却又让人疑惑的事情剖析透彻,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作者的思路,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增加文章的逻辑性,也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生活中各种现象背后的有趣关联。

【少儿写作课】

(适合8-16岁中小学生,可以永久回放)

6位全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

10+年一线少儿写作教学经验

30节PPT视频录播课,共计790+分钟

1100+页PPT讲义及思维导图

从文学创作素养到实用写作技巧

涵盖素材、语言、结构、思维4大板块

系统帮助孩子提升写作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像作家一样写作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