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弘扬正能量
9月,在第二届宁夏东西部科技合作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交流大会上,宁夏发布600个人才需求目录,覆盖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医疗、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宁夏求贤若渴!来宁夏,我们一定为你提供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张朝在会上向全国各地人才发出邀请。
人才链赋能产业链、激活创新链,是贯穿创新要素整合和转化的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面对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创新活力不足的局面,如何打造人才高地,以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
做增量:
十年人才总量翻一番
大约十年前的自治区两会上,一位长期在经济领域工作的人大代表,谈到宁夏人才现状时不禁感慨,“每年高考考出一火车,四年后回来一卡车”。
这一幽默比喻,引发不少人深思。宁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该如何聚集人才?
一场关于人才家底的摸排开始。“肉牛良种繁育、疫病防控人才太少了”“装备制造高端人才捉襟见肘”……宁夏各类特色产业不同程度人才“告急”。
“和一线城市比,拼真金白银广撒网,我们没有明显优势,必须围绕产业发展特点、人才发展现状、经济发展需求精准下好‘先手棋’。”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罗永峰告诉记者。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康岩,就是宁夏翘首以盼的高层次人才。今年3月,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组团到学校引才时,递上来的“政策大礼包”让康岩眼前一亮:“区市两级的安家费加起来有40万元,博士入职后直接认定为自治区的高层次人才、银川市的高精尖缺人才……”
政策很丰厚,能否一一兑现?康岩咨询了前两年到宁夏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几位师兄师姐,答复都是“妥妥的”。两个月前,康岩也入职了这家企业。“一来就住上了免费人才公寓,又提交了高层次人才认定申请,坐等安家费落地啦!”康岩说,如今她已经是一名材料工程师,还是车间科研团队的技术骨干。
像康岩这样的全职博士研究生,宁夏集聚了2400余人。宁夏还依托中央“博士服务团”、东中部省市“院士专家宁夏行”等,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60多个、两院院士153人、国内知名专家500多人。吴忠市整合区市人才专项资金700余万元,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项目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柔性引进一支支人才团队,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特别是从江苏大学引进的专家团队,推动研发酿酒葡萄行株间自动除草机,助力葡萄酒产业发展降本增效。
向外引才的同时,就地取“才”同步开启。
对宁夏医科大学医学博士牛建国来说,刚刚通过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期满考核,又顺利入选自治区领军人才,这样的梯次晋级,是莫大的鼓舞!
“一级撑着一级往上走,不同成长期都能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这样育才,给力!”作为宁夏梯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牛建国忍不住点赞。
过去,青年人才因科研成果积累不够,难以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等到了可以拼成果的时候,往往错失了科学研究的“黄金期”……困境怎么破?宁夏构建杰出科技、行业领军、青年拔尖、青年托举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梯队,给不同阶段的人才“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
“进入人才培养序列后,有归属感、荣誉感,更加激励人才在岗位上不断进步。一旦划入‘人才圈’,用人单位都会给予政策倾斜和培养支持。”在牛建国看来,梯次培养计划让更多人才陆续“冒尖”,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越来越大。
这几年,宁夏已分别遴选培养杰出科技人才8名、行业领军人才175名、青年拔尖人才1079名、青年托举人才1210名,每人分别给予最高600万元、50万至100万元、最高35万元、3万至5万元资助;构建塞上技能大师、自治区技术能手、高技能人才、一般技能人才4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梯队,已评选塞上技能大师61人、自治区技术能手400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6.29万人。
不拘一格聚才用才,宁夏人才资源不断扩增,总量突破90万人,较10年前增长一倍。
建平台:
将优秀人才用起来
前几天,宁夏大学的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鹏飞,以宁夏大学为第一单位,在《自然通讯》发表了研究论文,阐述高熵氧化物催化剂的抗水机理,在学术界引发不小反响。
是什么吸引这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化工学者,选择“栖息”宁夏?“平台的魅力!”张鹏飞坦言。
2021年底,张鹏飞被选派到宁夏大学开展对口援建工作,担任化学化工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相比上海,这里的煤化工产业让科研成果有了更多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硬件条件非常不错,可以有力支撑化工技术研究。”张鹏飞依托宁夏大学的工作基础入选了202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实验室已经吸引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人才30多名,形成了人才聚集的群体效应。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怎样实现人尽其才?“建好平台,吸引人才扎根创业,让‘孔雀’不再执着‘东南飞’。”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副处长郭新富一语道出关键。
在宁夏北方高科工业有限公司,依托“高性能碳化硅复合材料人才建设项目”的人才小高地,该企业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结亲”。“我们合作建立了理论实验中心,还吸引相关领域专家来进行试验指导,实现了自身创新零的突破。”企业负责人王斌说,目前已经取得光伏晶硅组件回收应用于Al-SiC电子散热基板、半导体行业用重结晶碳化硅陶瓷部件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平台搭建突出连贯性、讲究递进式,目前全区组建了人才平台载体1593个,其中重点实验室4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院士工作站10个、博士后流动站32个、科技创新团队157个。”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刘涛说,平台真正成了人才各展所长的“竞技场”。
不断松绑的体制机制也为人才“梧桐树”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提起前几年的职称评聘状况,不少人打趣“拥堵了一条街”。长期无法评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线科研人员的激情和信心。
2022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启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向自治区人社厅争取特设创新岗25个,用于评聘承担国家或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的人才。同时,在单位内部创新设立高级职称内部定向使用岗41个,让已取得资格无法被聘任的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得以聘任,解决了15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晋级难题。”宁夏农林科学院人事处处长杨东昕说。
在宁夏,人才管理越来越灵活高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等可以自主招聘博士研究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部分系列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本科院校、科研院所、三甲医院、大型骨干企业和地级市,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到县(区);有了“绿色通道”,355名高层次人才和突出贡献人才直接评定为高级职称。
强保障:
服务“走心”换人才“安心”
什么样的城市值得人才奔赴?
2023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上,银川市再次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赵艺,铁了心留在银川,“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线下窗口,银川市关于人才政策的宣传无处不在,感觉这座城市对人才很重视。去年入职银川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后,政府每个月发放800元的租房补贴,激发了我成长进步的动力”。
在银川市民大厅,专门开设的人才服务窗口温暖人心。“到窗口咨询高精尖缺人才认定的事情,工作人员随时受理,还贴心地留下联系方式方便跟进办理。”宁夏大学博士毕业生张艺告诉记者。
“十万大学生留银川专项行动”实施一年多来,留银川就业创业青年人才突破11万人,全职引进急需紧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2500余名,连续两年翻番。
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附力,离不开“软环境”。“人才驿站住得舒适温馨,吃得很合胃口,办公条件也很便利齐全。”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的人才驿站,前来进行技术指导的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嘉告诉记者。
据介绍,石嘴山市整合资金专门建立了5个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高标准配齐生活、休闲、办公、研学等设施,柔性引进天津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开展研发合作,靶向引进高校学者20余位、专家团队40余个。
“自从有了人才驿站,专家到村里指导枸杞种植,一待两三天,住着方便舒心,村民们都欢迎得很。有了专家帮带,我也成长为农民农艺师了,还有了自己的发明专利呢!”东永固村党支部书记、该村人才驿站负责人张健说。
服务暖心头,创业才有劲头。在宁夏,自治区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示范带动区市县乡党委、各行业主管部门党组(党委)等建立领导和组织人事干部直接联系人才制度,开展经常性座谈交流、思想引导,增强人才归属感。多部门联动为人才提供户籍办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休假疗养等21项优待服务,已成为常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通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多方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创新有平台、创业有底气、创造有支撑、创意有氛围的发展生态,努力打造西部地区具有强大吸附力的人才高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罗永峰说。
【专家视点】
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张艳 范映渊
人才资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当前,以更加积极开放、主动有效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集聚,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变量,需要“引、育、用、留”多措并举,进一步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建立引才保障措施,激发人才扎根“源动力”。人才资源是驱动西部地区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劲动力源。如何吸引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一方面,以政策为导向,以精准施策全职引才、创新方法柔性引才为抓手,制定人才补贴、购房优惠、科研资金等有竞争力的引进政策。另一方面,以产业为平台,通过西部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在新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要素投入,打造产业聚集园区和创新基地,鼓励校企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同时还可通过设立专家工作室,邀请专家定期指导工作,借助远程办公、项目合作等方式,灵活吸引外部人才为西部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完善育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强磁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大对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当地高校建设一批与地区产业相适应的专业,构建产学研融合机制,鼓励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健全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开展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鼓励企业内部指导岗位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同时,还可建立区域人才交流平台,选派优秀人才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邀请区外、国外专家讲学、指导。通过多措并举搭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进一步助力提升西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
健全用才激励制度,做大人才聚集“揽蓄池”。有效激励可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在高层次和关键岗位上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就需要以薪酬激励为保障,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让人才“名利双收”,要鼓励企业以股权激励、分红激励等方式,让人才真正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同时应建立健全人才晋升机制,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人才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服务。
构建留才服务体系,优化人才生活“温暖家”。西部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更需要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富有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提高人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和服务质量,吸引优秀人才,留住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硬实力,为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满足人才生活需求,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充满活力、包容和谐的发展氛围,让人才在西部地区工作有归属感、荣誉感,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作者分别系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线讲述】
“来西部,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得很”
讲述人:宁夏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田宏伟
前两天,我收到了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的信函,邀请我在大会期间进行现场病例展示交流。对于从事医疗工作刚满五年的我来说,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确是莫大的肯定和鼓舞。
2018年,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读博士。一次学校秋季引才交流会上,看到宁夏不少单位现场抛出“橄榄枝”,我抱着了解情况的心态上前一问,没想到缘分就这么来了!当时,让我心动的,除了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人才补贴这些“真金白银”,还有平台机遇。记得宁夏人民医院人事处一位领导反复跟我讲:“来这里,你是稀缺资源,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得很。”回去以后,医院多次给我打电话,据说还专门开会研究人才引进的事。当年底,我们双方就签订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协议。2019年9月,我正式入职。
刚到心血管内科没几天,就碰上了难啃的“硬骨头”。科室主任带着我做一台冠心病介入手术,病人血管完全堵死了,情况很复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我想到读博期间参与过的疑难病症处理案例,便大胆地讲了自己的办法。就这样,在我的方案支持下,手术顺利完成了。这次初出茅庐的精彩亮相,给我带来了更多施展才智的空间。从那以后,科室领导带着我参与了很多危重急症的诊疗,给了我大量的实战机会。短短两年时间,不少留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同学还在做住院医师,我已经主刀高难度手术了,职称也从主治医师晋升到副主任医师。
2021年,医院看到我独当一面的能力,派我到宁夏海原县的宁南分院工作,独立领导一个科室。这次基层锻炼,让我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两年,我还被宁夏医科大学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了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宁夏医科大学骨干人才科研启动项目,有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发表。
为了让我踏实安心工作,单位还尽力协调我妻子的工作调动和孩子入学,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医院有很多。到宁夏这几年,我深感西部地区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正是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和人文关怀,激励我在事业上不断突破、再上台阶。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在心脑血管病学研究方面有更多建树,为西部医疗事业发展尽一份力。
(本报记者张文攀、闫磊采访整理)
来源:宁夏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