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问题始终牵动着每个家庭的心。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教养同样不可忽视。
良好的教养不仅关乎孩子的个人形象,更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
人民日报曾指出,孩子有没有教养,往往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这些细节,不仅是孩子素质的体现,更是家庭教育的缩影。
1. 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温柔
作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子女时,要告诫他们多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温柔。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小事培养孩子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乘电梯时按住开门键、递刀具时刀尖朝向自己等。
这样的素养,能让孩子在人生之路上收获更多的善意和温柔。
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言:“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
换位思考,正是避免孩子变得粗暴和迂腐的良药。
2. 不麻烦别人:尊重他人的时间
在《奇葩说》上,张泉灵分享了一个上海同学的故事,揭示了不麻烦别人的重要性。
这位同学从小就被父母教导,接完水后立刻让出水龙头,以免给街坊四邻添麻烦。
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习惯,实则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经常给人添麻烦,是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对孩子未来的社交和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正如约瑟夫·斯图尔特所说:“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
不麻烦别人,也是尊重他人时间的一种体现。
3. 遵约守时: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貌
遵约守时,是为人处事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然而,很多孩子却常常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要么沉迷于动画片不愿停下,要么和小伙伴约定好了时间却磨磨蹭蹭。
这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折射出孩子是否具备责任意识和信用。在这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言出必行。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言:“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6岁前,家长不管,等到青春期想管也管不了。”
遵约守时同样需要从小培养,一旦错过关键期,再想纠正就难了。
4. 把握分寸:尊重他人的感受
约瑟夫·斯图尔特曾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在交往中保持分寸,尊重他人的感受,是孩子收获真正友谊的关键。然而,很多孩子却常常因为不懂分寸而得罪人。
他们要么无意间泄露朋友的隐私,要么不经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和抱怨。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孩子“分寸感”,告诉孩子别人不想说的事情不要刨根问底,别人的私人物品不经允许不要随便翻看。
5. 保持礼貌: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
保持礼貌,是孩子做人做事的起点,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
得到别人帮助时,要教孩子说“谢谢”;当对方需要帮助时,要及时伸出援手;给别人添麻烦时,要心中铭记并及时回报他人的善意。
这样的孩子,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正如人民网发布的视频中那位拾荒老人的小女孩一样,她虽然年幼却懂得感恩和礼貌,让人十分动容。
6. 懂得包容:用平等的心看待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和选择权。对孩子来说,尊重和包容是他们走得更远的通行证。
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的不同和差异。
正如福尔曼诺夫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当孩子学会了尊重别人的价值时,他才能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一草一木。
7. 慎重评价:不轻易点评他人好坏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未经他人苦,别批他人事。
父母要告诉孩子:与人交往时,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都不知他人经历就轻易评价他人好坏。
这样的行为不仅不礼貌还会伤害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8. 学会倾听:接纳和理解他人
倾听代表着接纳和理解。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往往是有耐心、懂尊重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
父母要先学会倾听孩子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他们也明白: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
9. 控制情绪:避免成为情绪的奴隶
李玫瑾教授曾说:“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6岁前家长不管等到青春期想管也管不了。”
情绪管理能力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一味制止孩子发脾气。
这样孩子才会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总结
好的教养是一种融入骨子的本能体现在生活的细节处并在不经意间让人动容。
诚如作家笛安说的那样:“教养这个东西就像血管一样可以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个人的血肉之躯的最深处不可分割。”
如果说能力决定一个人飞得高不高那教养则决定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因此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家庭的幸福所在。
让我们从细微之处入手注重孩子的礼仪与教养助力他们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