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不仅仅是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的建筑,其场馆建筑本身不断走“新”更走心,在全新的蜕变中成为一件建筑艺术珍品。近日,记者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跟随建设者一同解锁其全面“焕新”的历程。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
一双“眼睛”
24小时守护深基坑安全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采用深基坑智慧监测系统,24小时不间断监测影响基坑安全稳定的数据。
188组减隔震构件
“教”会建筑“打太极”
在项目的展示区内,记者看到,减隔震综合技术应用是一大创新亮点。展台上一个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有一个橘黄色的圆柱形构件,组成隔震支座。“这就是减隔震装置,整个项目一共安装有8种共计188组。它们将整座博物馆托举起来,阻隔了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可以大幅提升藏品、人员、场馆建筑的安全性。”项目技术员李海强说,隔震支座和建筑同寿命,若地震后隔震支座功能减弱,还可以进行更换。当地震发生时,隔震支座可以阻隔能量向上传递,给地震能量“打折”,使得建筑物以类似“打太极”的形式减少晃动,极大化解输入房屋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穿”上混凝土“外衣”
再现碑楼林立意境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内核区、外周区以及地下环廊组成,建筑装配率36%。工程规划继承了碑林自宋代以来“廊庑环绕,碑亭居中”的空间布局,织补于老城肌理之中,融入“一庙三学”和“一街三巷”的历史格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
“目前,项目正在进行钢结构、幕墙、装饰装修施工。”项目经理李建说,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在建筑行业内并不多,同时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又有很多独特性,对建设者而言,极具挑战。
记者了解到,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团队设计规划,馆内设计为清水混凝土装饰面,其中分为浅灰色清水混凝土和仿夯土机理清水混凝土,为了使体量达50128立方米的清水混凝土颜色美观统一,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搅拌站进行了历时4个月、40余次混凝土配合比试配,最终才确定氧化铁黑、氧化铁红、氧化铁黄等的比例。
馆内设计采用光滑美观的清水混凝土装饰面。
在博物馆建筑的幕墙施工现场,一面巨幅挂板幕墙引人注目。这片幕墙450米长的外墙上,将由UHPC挂板装饰完成,其中最大体量的挂板尺寸达1.4m×5.6m,重达800公斤,远看像一面巨大的石刻墙,不仅观感气派,也让西安碑林博物馆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UHPC是一种具有超强力学性能、高韧性、超高耐久性和优良浇筑及成形性能的水泥基混凝土材料。”李海强说。
记者注意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下沉式环廊采用深灰色水墨纹理效果的UHPC挂板,表面模拟碑石文字采用随机排列不统一图案,完美呈现了在千年黄土地中开凿出的青石碑刻文化。
技术人员讲解深灰色水墨纹理效果UHPC挂板的应用。
除了墙面,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屋面也极为讲究。为了凸显博物馆的时代气息,项目整体采用铜铝复合板瓦屋面,碑楼分别采用金属铜瓦和玻璃幕墙等现代材料作为屋面材质,屋檐低矮深远。环绕主体的裙房和东西两翼的附属用房,采用金属瓦屋面,与改扩建后的碑林博物馆“外套”和“内搭”的立体浑厚布局相称,既突出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时尚,更好地展示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悉,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工程项目建成后,展陈面积较原来增加三倍,文物展品增至1400余种,使馆藏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扩建后的新馆注重体现碑林博物馆与西安文庙、明城墙等文脉的整体性,凸显碑林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同时,扩建展厅可将馆藏国宝级文物“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多宝塔感应碑”等反映丝绸之路文化的文物集中展示,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