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越低的人,越不好说话

文化   2024-11-26 00:01   陕西  







作者:瑾山月 · 主播:雅欣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千万不要做一个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执着于自己偏执而不愿自拔的人。

♬点击上方可收听369主播朗读音频

北京协和医院的张海敏博士,做过一个比喻。
他说,生活像一个圆,圆的大小决定了人的认知水平。
圆大的人和世界相处的边界大,能看到自己的局限。
而圆小的人,总会固守自己的地盘。
认知层次越低,人越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假优势中。
他们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说话做事非常犟,也很难被改变。
 01 
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工厂车间,有甲乙两位老板。
甲老板巡视车间,发现机器异常,总是立马发火。
他会叫来领班,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对方数落一顿。
因为在他看来,机器坏了是员工的问题。
要么是有人偷懒没及时维护,要么就是有人违规操作。
碰上这种情况,他的处理方式一概是“扣工资!”
即使上级领导劝他,甲老板仍我行我素,搞得员工们苦不堪言。
而另一位乙老板呢,在巡查的时发现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叫来领班。
但他的处理方式,却是先和下属们研究机器哪出了毛病。
是保险丝烧了?还是摩擦力高,润滑油不够?亦或是油泵直接坏掉了?
经过一番研究,他总能带领下属们找出症结所在,进而迅速解决问题。
过程中,不管谁提供建议,乙老板都会虚心听取。
同样的情况,甲乙二人的处理方式为何如此不同?
根本原因就在于,乙老板是技术出身,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
而甲老板是个只会发脾气的关系户,早就习惯了独断专行。
罗翔老师说过一句话:
越是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
刚读大学那会,他因为见识少,非常刚愎自用。
听北方的同学说爱吃面条,罗翔的第一反应是:
“怎么还会有人不吃米饭呢?吃面条,那还是人吗?”
和朋友聚餐,对方说不习惯吃辣,罗翔立马反驳说:
“居然有人不吃辣椒,那不是疯了吗?”
去江浙沪地区实习,别人说本帮菜好吃,罗翔也是直摇头:
“吃饭居然放糖?他会做饭吗?”
等到多年后,在外闯荡多年的罗翔,才意识到当年的自己原来那么犟。
因为见识浅薄,所以固执己见,因为固执己见,所以对旁人的意见置若罔闻。
心理学上,有个达克效应,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听不进意见。
如图所示,处于愚昧山峰的人,是无知而不自知的状态。
拘泥于成见,外界的任何新知,对他们而言都是挑衅。
 02 
朋友阿庆,经常吐槽自己的遭遇。
北漂五年,他好不容易成为IT行业的老人。
可这几年,行业下行,又有大量高精尖人才涌入。
阿庆渐渐没了竞争优势,成了公司里最悲催的那类“待优化人员”。
他满心不服,向网友们抱怨,也想听听同行们都怎么应对职业困境。
其中,有位前辈建议他,离开北京,下沉到二线城市,去做程序顾问。
但阿庆始终认为,要发展必须钉死在一二线。
前辈说,一二线城市发展机会是多,但也得看具体的行业和岗位。
带着大城市的经验,去二线城市降维打击,才是普通码农的出路。
不少人很认可这位前辈的话,也举了自己的例子劝阿庆试一试。
然而,阿庆不为所动,甚至因为话不投机,直接关闭了评论区。
他笃信只要拼命加班,就能卷死同事,重新被领导重视。
结果他没等来升职,反而累出了胃病,被强制休假。
气象学家马修•谢博德在TED的演讲中说:
我犯过的最大错误是,就是只看那些能支撑我想法的信息,从来不对任何相反的信息感兴趣。

生活中,总有人在不听劝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你告诉他人心隔肚皮,他坚信自己的眼光没有错;
你告诉他工作要注意细节,他嫌你没事瞎啰嗦;
你建议他这样做省事又省钱,他偏要用早已过时的方案B。
这些人,好像自带防火墙,但凡与他相悖的理念,他都迅速屏蔽。
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吃了闷亏也不后悔。
投资人罗伯特清崎,参加采访时,和一位记者闲聊。
这位记者是报社的笔杆子,文章经常被纽约时报这样的大媒体转载。
她酷爱写作,也尝试过写书。
可惜,她的书写得不错,就是不卖座。
清崎听说后,好心建议她把心思往营销上倾斜一下,向那些畅销书的书商取取经。
没想到此话一出,记者当场翻脸,指责清崎瞧不起她,让她去做销售这种“下贱”的活。
清崎见她偏见如此之深,也就不再说什么,匆匆结束了会面。
后来听说,这位记者一直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一位企业家说:
原来,人与人之间有大量壁垒。

比如血统、出身、城市 、学历等等等等。

但当今社会,壁垒只剩一个,就是认知。

认知低的人,概念单一,缺乏弹性,作出的决策也很狭窄。

他们待在思维的囚笼里,你把钥匙递过去,他也会不屑一顾地丢出来。
 03 
小说家克雷洛夫讲过一则寓言。
一只狐狸,总喜欢翘着尾巴走路。
同伴们看到了,劝它最好把尾巴放下来,否则很容易被猎人盯上。
可狐狸却觉得大家危言耸听,认为以自己的才智,一定能躲过猎人的袭击。
于是,它依然天天翘着尾巴,在森林里招摇。
直到有一天,猎人发现了狐狸的行踪,“砰”地一枪,吓得它魂飞魄散。
若想生活顺遂,就不要固执地去做“翘尾巴狐狸”。
职业规划师古典在《不上班的咖啡馆》中,讲了打工人王鹏的故事。
王鹏,从一入行就从事技术岗,可人到中年,体力和脑力大不如前。
他向古典请教,自己的出路到底在哪?
古典很肯定地说:转型,管理、销售、项目经理,都是选择。
然而,王鹏听他这么说,立马显出鄙夷的神情。
那些管理层说话假大空,每天就知道开会。
做销售的,就是动动嘴皮子,做项目的也就是分分活。
在王鹏眼里,这群人一无是处,远不如自己搞技术好。
听他如此分析,古典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这是狭隘的专业主义,建议你先了解一下,再确定要不要这么坚持。”
为了验证自己的正确,王鹏开始约这几个岗位的同事聊天。
他先见了公司销冠,听对方说,好的销售需要全面了解你的客户,制定直击重点的营销方案;
他又和自己的领导谈了谈心,得知做管理,要深谙心理学、平衡利益关系,恩威并施。
最后,项目经理告诉他,“分活”也基于团队里所有人的专长来,可不是随便分分。
王鹏感慨:真是不聊不知道,一聊才知道自己以前是又愚蠢又固执。
后来,经过成熟的思考,王鹏决定转型做管理,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突破。
古典说:卡住自己的不是外面的路,而是思维里的墙。
而一旦推倒这堵墙,人便可以自由地走向四面八方。
缩小内在的自我,用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
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多看看有价值的书,就不会那么犟了。
拓展自己与外界的接触面,生活的圆才会一圈圈地扩大。
 04 
一只老鼠钻进牛角尖,没有路了还一个劲儿地往前挤。
牛角说:老弟,越往前路越窄,快撤回去吧。
老鼠生气地说: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只能往前不能后退。
牛角无奈地叹口气:可你这条路就错了啊。
老鼠又说:不可能,我生下来就会打洞,怎么可能错。
老鼠不听劝,结果可想而知,被活活憋死在牛角里。
俞敏洪说:千万不要做一个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执着于自己偏执而不愿自拔的人。
看见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欠缺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条路走到黑,还犟着说:我没错。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瑾山月,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推荐阅读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读书369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更多听书合集

读书369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369,每日陪你听名著/读美文,用读书点亮你的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