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小巷车水马龙、车间厂房机器轰鸣、商场景区人头攒动、城市夜空霓虹闪烁……初冬的江淮大地,热潮涌动,活力迸发。
今年以来,安徽发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经济增速逐季回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今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揭晓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高世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装备”成果,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世代TFT-LCD玻璃基板技术“从0到1”的突破,保障了我国万亿级信息显示产业的战略安全。
“高新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院长彭寿表示,我们要拿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劲头,放开手脚创新创造,立足“四个面向”,深入开展玻璃新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成果转化,加速形成材料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项项成果、一次次突破,是安徽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生动实践。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
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方面,安徽出台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48项“激励+松绑+免责”政策,在全省106家单位全面推广“赋权+转让+约定收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效显著。截至今年8月底,已累计赋权成果868项,总估值约5亿元,推动成立企业或入股企业82家。
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安徽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上锐意探索,更好发挥科教资源禀赋优势,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加速催化原始创新“从0到1”的突破、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让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科技发明从“书架”走向“货架”,点亮“科技树”、形成“产业林”。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将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致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安徽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勠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腾飞,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从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闪耀,到我国自主研制的“天仙星座”首发星“巢湖一号”SAR卫星绽放……以“星”为媒,合肥筑梦九天。
今年3月,“天都一号”“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启航飞向太空,作为合肥高新区深空探测实验室的首发星,它们将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
相比此前“巢湖一号”“合肥高新一号”等以合肥元素命名的卫星的发射成功,这两颗“天都星”将跨越近地轨道,首次飞向宇宙深处。
2023年,合肥空天信息产业链关联机构和企业总数首次突破百家,在全国率先形成卫星遥感全产业链布局,企业数量和产业链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出圈的合肥,正在探向“深空”,竞逐“天空”。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在有着良好制造业基础的安徽,这个根基正打得越来越牢固。
今年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增速一直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由一季度领先1.5个百分点、上半年领先2.5个百分点,扩大到前三季度领先3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凸显。前三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2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分产品来看,今年前三季度,部分优势工业产品增速迅猛。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3.4%,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82.6%。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2.4%,集成电路产量增长57.3%,充电桩产量增长52.1%。
省工信厅负责人表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纵深推进链群融合、科产融合、数实融合、两业融合,梯次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实干实绩实效挺起安徽工业“脊梁”。
勇于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无需资料、无需申请,只需要点‘确认’,第二天补助资金就到账了。”金寨诚邦竹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杰介绍,10月22日,企业通过“免申即享”平台获得毛竹综合利用和日用工艺品加工奖补资金20万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安徽聚力抓好牵动性、标志性改革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更深层次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开放,以营商环境建设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针对惠企政策企业“找不到、看不懂、不会办”,以及政策碎片化、兑现程序复杂等问题,2023年,安徽搭建“免申即享”平台,企业通过“皖企通”端口登录就可以办理惠企政策资金申报的所有流程。
省财政厅会同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省司法厅等部门,以“皖企通”为链接点,打通全省16个市和省级各主管部门等20多套系统间的数据通道,创新搭建惠企政策资金“免申即享”平台。
这项改革还实现了企业“不跑腿”资金便自动到账。企业通过“皖企通”端口登录,提供相关资料电子档,点击确认后,平台就可以智能化办理部门审核、预警比对和资金兑付等全部流程。
聚焦企业开具证明“难、繁、久”等问题,安徽在全国率先推行1份企业信用报告代替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切实减轻企业和基层部门负担。
自2023年3月改革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提供信用报告下载15.22万余份,替代传统无违法违规证明300万余份。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安徽联动沪苏浙,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努力把一体化发展红利转化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发展动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红利”。
安徽省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启省校全面战略合作,安徽大学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布“上海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江苏淮安周恩来故里—安徽大别山金寨‘两源两地’”等2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协同沪苏浙立法施行长三角区域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异地提取住房公积金、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等173项跨区域服务“一网通办”,长三角区域内超千个文旅场所“一卡通用”。
安徽还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前三季度,安徽外贸进出口总值跃居全国第九位。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正在助力安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抢抓机遇,砥砺奋进,加快落实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举措,全力抓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