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考公”:你能成为科举状元吗?

时事   2024-10-30 07:01   河南  


目前结束的国考报名数据显示,国考招录规模近七年来逐步攀升,连续7年“ 扩招”。其中有一职位招录1人,已经有16702人报名,竞争比高达16702∶1。


如今考公竞争如此激烈,那在古代,是否能轻松一些呢?



实则不然。


古代科举制度虽然有点偏执,但是对于能考上状元的考生,真的需要很强的能力,不仅仅是文学背书的能力。



“考公”之难,古来共谈




网络上有一个热门比喻:


相当于你学习了一句古诗:“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你以为会考:


“白毛____水,红掌____波。”


但打开乡试试题:


打开会试试题:


打开殿试试题:

换一个说法,就是:


你学会了1+1=2,现在要你求阴影部分面积。

 




正经的科举题目考察的范围相当广泛,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成化十年顺天乡试第二场的题目:

乍看题目像是四书五经,其实更像是:历史+公务文写作+司法考试。


虽说公务员考试竞争压力大,但科举的竞争压力可是全国性的。《明代的科举制度》中指出:“只看数据,似乎录取率还挺高。但要知道,能参加乡试,在古代就已经称为秀才了,过了乡试,就是举人,基本也能够做个地方官了。”


最出名的例子便是《范进中举》:



范进被录取上举人时已经54岁,得知自己高中的消息直接乐发疯,但不影响中举后鸡犬升天,后官至四品。


由此,古代科举含金量可见一斑。

只是录取举人就已经很难,更何况是状元。


我国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全国范围内的状元只有过770名状元,每一位都堪称人中之龙。


到底什么人才能成为公务员,实现命运逆转,走向人生巅峰呢?



每个朝代的标准都不一样。


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一句话就是“除了智力,啥都要拼爹”。


为了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势,隋文帝时开始推行分科取士的政策,也就是科举制,而科举制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唐代:这是个看脸的时代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制科两类,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生可到地方政府自愿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方法主要为口试和笔试,考试时间定在每年的二月。


令人惊讶的是,考生一旦入场便不得出入,食宿都得在考场内,更可怕的是考场围墙遍插荆棘,场外还有军士巡逻!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那就太天真了!


选举志》提出的标准:


一曰,就是体貌丰伟;

二曰,就是言辞辩证;

三曰,就是楷法遒美;

四曰,就是文理优长。


简单来说就是:


第一看长相,

第二看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看书法,

最后看文章。


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



宗族子弟照样参与科举竞争,与天下寒士一起追求榜上有名。


唐代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中层的都很少,更不要说下层了。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为11人。


掌权者并没有将科举考试看得多神圣,在制定有关章程时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余地:不糊名,不誊录,甚至不硬性规定必须依考卷高下决定名次。




宋代:考取功名,告别单身




宋代科举,起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治平三年(1066年)英宗正式规定,此后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并成为定制,为历代所遵循。


宋代确立了科举考试的地方、礼部、殿试三级考试制,所以也就有了“连中三元”的说法,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状元只有17人。


宋代的试卷密封、誊录,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严格的保密制度使主考官和阅卷官无法得知卷子出于谁手。


宋朝科举也有许多故事:



传闻苏轼参加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


考试中,苏轼仅用六百余字就阐明了他以仁治国的思想,其文引古喻今、笔力稳健、质朴自然。欧阳修读后又惊又喜,深感文章说理透彻、语意敦厚,颇具大家风范。


欧阳修本想列为第一,又恐是自己的门生曾巩的答卷,为避徇私舞弊之嫌,只得忍痛割爱,使该文屈居第二,等到拆开糊名一看,才发现是苏轼。


此外,考官临时派遣且年年轮换。


有趣的是,因为中举考生能够直接出仕任官,所以他们往往成了权贵们争抢的香饽饽,“榜下捉婿”的事情经常发生。


朱或《萍州可谈》卷一载:


“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婿至千余缗。”


所以,如果你考中了,说不定连人生大事都不必自己发愁。





明清:考试真难!作弊甭想!




明代的科举体系更为完备,如将学校与科考挂钩,乡试、会试、殿试等三级考试制度的设置,使得“国考”比唐宋两朝更为困难,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最终录取率约为0.036%,可见金榜题名之难。


清代科举较之明代更加体系化,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历以下三步:


考取生员

考取举人

考取进士


而且考场纪律极其严格。清代考场实行“点名识认”,点名进场,对考生进行辨认,考生要拿出“识认官印结”——一种证明考生身份真实性的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进考场第二道关口是“搜检”,搜检的程度甚至到了脱衣解裤。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这种文体有套固定的格式, 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代圣人立言”,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要有排比对偶的文字,四副对子平仄对仗。而殿试面试要求3分钟出口成章,当场口述一篇策论。


除此之外,到了科举考试后期,四书五经都被翻烂了。为了考察考生,专门设置了一种填空题叫截搭题,大概是以下形式进行考察:


__________________


从古代的科举到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虽然形式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改变命运、实现社会流动的渴望从未改变。



现在,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互动,看看你对古代科举和现代公务员考试的了解有多深:


1.  古代科举制度中,被称为“连中三元”的是什么?

A. 连续三次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连续三次考试都未通过

C. 连续三次考试都参加

D. 连续三次考试都缺席


2.  在唐代科举考试中,以下哪项不是选拔人才的标准?

A. 身 - 体貌丰伟

B. 言 - 言辞辩证

C. 书 - 楷法遒美

D. 财 - 财富丰厚


3.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定文体是什么?

A. 散文

B. 诗歌

C. 八股文

D. 赋


4.  现代公务员考试中,以下哪项不是考试内容?

A.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

B. 申论

C. 物理

D. 面试


5.  古代科举制度中,状元的总数大约是多少?

A. 77名

B. 770名

C. 7700名

D. 77000名

综合自:领航公考、中国科举博物馆、国家人文历史、考古匠等


如果可以穿越回古代“考公”
你能成为科举状元吗?
看完文章,相信你也有了答案
欢迎在评论区向河大卫分享~

三分钟看懂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牛!是谁用河南90个地名写了一封情书?有你的家乡吗?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李彤彤(实习)李壮(实习)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河南卫视
新时代 新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