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很累很累的你:人到中年,不想透支自己,千万记得做这3件事

情感   2024-07-13 20:01   福建  

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天下班回家后感觉身体被掏空,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窝在沙发上刷手机;


休息日在家,明明没做什么事,但就是很累;


工作上卷不赢也躺不平,能混一天是一天;


对社交毫无兴趣,哪里都不想去,没什么事能“点燃”自己的热情;


情绪看着很稳定,实际上硬撑罢了,心里无论如何都开心不起来;


“明明没发生什么事,但我就是筋疲力尽。”


如果你也曾中招这些症状,要注意啦!


这可不是“钝感力”修炼成功。


而是你的“生命力”正在丧失。




最近,一部关于“中年危机”的台剧正在热播:《不够善良的我们》。



剧中女主简庆芬,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


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


老公事业有成,两人的感情也很和睦;


儿子乖巧窝心,自己的事情都会自己完成;


双方的父母都健在,暂时没有“养老”压力。


但在如此“完美”生活的背后,却是简庆芬筋疲力尽的日常。



和老公平常都各忙各的,几乎没有夫妻生活;


接儿子放学的同时,还要一边处理工作;


下班回到家要洗衣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给儿子检查作业。


一整套操作下来,一个晚上就过去了。


由于事情又多又琐碎,记性越来越差。


时常做完一件事,就忘记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又或者,手机明明放在口袋,又拿着家里的电话找手机。


“我每天都要做别人的老婆、妈妈、女儿、媳妇、员工,真的太累了。”



相信这一幕,很多人都能共情:


我们像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的轮轴转。


没发生什么不开心的大事,却积累了很多微小的压力与疲惫。


正如简庆芬所说:


“尽管我已经努力放大生活中的幸福,但我依然感受不到快乐。”



除了重复的日常,榨干我们生命力的,还可能是具有冲击性的突发“大事”。


身边曾有个朋友,在和男友异地恋多年后,突然被分手。


一开始,朋友很平静地接受了:


“我们俩这么多年感情都很平淡,我可以理解他想离开的心情。”


但慢慢地,她却陷入了抑郁情绪,久久走不出来。


后来她去做心理咨询,才意识到:


“我不是真的不在乎分手,只是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假装没有失去。”


类似的“意外”还有很多:


中年失业、亲友离世、好友背叛等等。


不论是“日常压力的积累”还是“突发大事的冲击”,失去生命力的本质原因都在于:


压抑。


“人总想快速前进,以逃避正在发生的痛苦。”



这是本能。


但就像弗洛伊德曾说的:


“未被表达的情绪从不会自行消失,只会被活埋,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对生活失去动力与热情,便是情绪“报复”我们的一种方式。




这两天网上有个段子很红:


中国人的一生都很关键。


初一打基础很关键、初二分水岭很关键、初三中考很关键、高一学习很关键、高二拔高很关键、高三高考很关键、读大学很关键、找工作很关键、赚钱攒钱很关键、结婚很关键、生娃很关键、鸡娃很关键、养老很关键.......



好家伙。


一辈子过下来,每一年都是重要节点。


一步都不敢走错,生怕“一步错,步步错。”


但当我们“步步惊心”地过了大半生才后知后觉:


再内卷,生活的不如意也十之八九。


但肯定的是。


人生重要的节点越多,身体里的结节就越多。


也难怪有网友吐槽:


精英教育,是痛苦但成为精英。


快乐教育,是快乐但成为牛马。


而中式教育,是痛苦但成为牛马。



《不够善良的我们》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的一生中总在追逐目标。


似乎只要达成了这个目标,我们就会快乐。


但在达到这个目标前,我们总要先忍受大量的痛苦。


而当有一天终于达成目标后,我们才发现,自己只快乐了一瞬间,就又忙着去追下一个目标。


或许我们都误会了。


总以为自己在追逐快乐,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追的是痛苦。



如此吊诡的现象,曾让十点君感到迷茫。


“为什么好像怎么努力都不幸福呢?”


直到最近看完纪录片《施图茨的疗愈之道》后,我开始有了答案。


这是一部关于自我疗愈的纪录片,以“心理咨询师与患者对话”的方式展开。

咨询师在片中提出了一个想法: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幻想的“彼岸”:


考上好大学就会前途无量;

成为公务员就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

结婚生子后老年生活就有依靠。

......


我们总以为,只要“成功上岸”,就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幸福。



但事实上:


这个一劳永逸的“彼岸”并不存在。


因为无常,才是生活的常态。


考上好大学,进了大公司,也可能因为大环境变化突然被裁员;


期待着“养儿防老”,但孩子为了生计自顾不暇,到头来还是只能靠自己。


因为生活充满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会感觉到痛苦。


为了缓解痛苦,我们要不断的努力。



所以,“痛苦、不确定性、不间断的努力”才是“现实的三大要素”


“真正的快乐,不取决于我们达成了什么成就,而是拥有应对这三大要素的能力。”





既然“压抑”会让我们失去生命力。


那么“搞砸”,就是我们重拾生命力的关键一步。


《施图茨的疗愈之道》中有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导演乔,同时也是影片中的患者。


他的咨询师菲尔有一套“自我疗愈的方法论”。


乔受益良多。


所以他选择拍这部影片,想教会更多人:


该如何面对和疗愈自己的脆弱。


但电影开拍后,遇到了很多困难,进展并不顺利。


导致花了2年,还没拍完。


可乔不敢告诉菲尔,自己遇到了困境。


每次被问及电影的进度如何,乔都会撒谎:


“一切顺利”。


但时间越长,乔越觉得不对劲。


“我在拍一部教人们如何面对脆弱的电影,但我自己却不敢面对脆弱。”



类似的情况,十点君也曾经历过。


在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担心:


怕文笔太烂被读者吐槽,怕逻辑混乱被挑刺,怕自己其实没有才华来做这份工作,让身边的人失望。


越害怕,就越想掩饰自己其实需要帮助。


但越掩饰问题,问题就无法被解决,还常因为内耗,耽误工作进度。


自然,人更加痛苦了。


反倒是后来,我开始承认自己有局限性,也允许自己写的不够好。


把每次扑街的文章,都当成学习的机会,了解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遇到困难,就火速向身边人求助。


因为没了内耗,直接解决问题,反倒进步地更快,也得到了更多的正反馈。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


逃避痛苦,会让人更加痛苦。



也因此,当乔后来坦白自己一直在撒谎后,咨询师对他说:


“要想前进,你要允许自己先把事情搞砸。”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才能前进。


而展示脆弱,就是向外界发出一个信号:


“我需要你,因为我一个人做不到。”



除了搞砸事情,有时我们也要允许自己搞砸情绪。


电影中,还有一个故事也很典型。


咨询师在小学时,弟弟因为生病突然去世。


之后,父母尽管看起来很平静,像没事人一样继续生活。


但事实上,他们都崩溃了。


因为无法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导致他们对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有着极强的控制欲。


不允许他出一点点意外。


如果咨询师放学晚到家1分钟,父母就会抓狂。


当看到别的小孩受伤住院时,父亲会对咨询师说:


“你以后必须当医生,否则就一辈子都得不到我的尊重。”


父母不愿承认“疾病与死亡”的必然,也不想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


他们一边装成“没事人”,一边把死亡当假想敌,想尽办法躲避。


也因此变得神经敏感、焦虑偏执。


父母的“失能”,让咨询师从童年就被迫要去承担他们的焦虑,成为父母的“拯救者”。


“弟弟的死成为我身上很沉重的负担。但该死的是,没人愿意承认这负担的存在。”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过不去的伤痛”。


但压抑情绪,装没事是没用的。


要解决只有一条捷径:


诚实地面对自己当下感受到的情绪


允许自己崩溃、愤怒、痛苦、一团糟。


当情绪被允许存在,后续的疗愈才得以真正开始。




和大家聊了那么多“失去生命力”的原因。


或许有人要说:


“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


别急,十点君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起步小技巧”。


帮助我们在当下就能“动起来”,短时间内就能感受到效果。



可以先收藏,需要的时候随时翻出来看。


咨询师菲尔在纪录片中表达,我们的生命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底层:我们与身体的关系。


当对生活丧失动力时,很容易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瘫在床上,长时间不运动。


但越瘫着状态越差。


所以,改善的第一步,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变得舒服”:


定期运动、好好睡觉、合理饮食、规律作息。


别看都是“老生常谈”。


但在我们的低谷期,保持身体良性运转,能改善85%我们的精神状态。


2、中层: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会丧失和人相处的动力。


有人找时回复,但没人找时就“消失”了。


不会主动联系任何人。


但“与世隔绝”其实会加重抑郁情绪。



所以,别把自己关在家里了。


主动找一个让你相处舒服的人吃吃饭,聊聊天。


你们说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主动和人互动,会让我们的“抑郁”情绪得到缓解。



3、顶层: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这是3点中最困难,但也最重要的一点。


荣格曾说:


“潜意识主导了我们的人生,而我们却将它称呼为‘命运’。”


正如前文提及的:


为什么被分手后,明明没觉得悲伤,却又长久陷入了抑郁情绪?


为什么生活中没发生“天塌了”的大事,我们却筋疲力尽。


我们的“潜意识”其实一直在操控我们的生活。


我们需要觉察其中发生了什么。


诀窍就是:写作。


不必在乎自己的文笔和逻辑。


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碎片的想法、波动的情绪。


那些在潜意识中发生,我们却没发现的事,都会自然浮现。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迷茫了,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行动。


又或者对一切都提不起劲来。


别费脑子想太多未来的事了。


这个当下先动起来,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力吧。


当我们对生活重拾热情,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点个【在看】,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有活力地生活。


你是否也曾对生活感到筋疲力尽呢?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呢?欢迎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江西月词
少点以为 多点作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