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再靠边一点就能出去了,好,没问题,转正方向盘,直接倒出去。”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演陂镇城乡产业运营公司,新扩宽3尺的大门,让物流车能够轻松自由出入。
走进演陂镇演陂桥村城乡产业运营公司,与一年前相比,这里的道路更宽、乡村车间更加热闹,人人都充满朝气,处处生机勃勃。
“今昔对比,村集体、群众实实在在获益,获得感、幸福感有了实质提升。”衡阳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刘定安表示,自从2022年中共衡阳市委办公室、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搭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以来,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发挥政策体制、组织网络、合作平台优势,积极搭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有效激活农村闲置资产,在促进供销合作社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上不断探索,实现了片上开花、点上出彩。
从新生到成熟
距衡阳市区28公里外,衡南县车江街道恒星村有一个集民宿、餐饮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泥湾庭院山庄,一到周末就人来人往。
住宿有湖边帐篷、太空胶囊,吃饭有农家土菜、拿铁咖啡,城与乡融合、“洋”与“土”碰撞,人流、资金等要素在这里“返乡”。
“有想过山庄会变热闹,但没想到这么受欢迎。”恒星村党总支书记王元凯说,“我们也是不断摸索,现在还搞了‘旅游+’,让游客‘住一晚、吃一顿、玩一天、带一样’。”据悉,今年以来,山庄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800万元。
在两年前,恒星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但是,村集体不能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运营,村里的资源难以内在流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不明显。2023年,恒星村“两委”和县供销合作社一起成立了车江街道恒星村城乡产业运营公司,让村集体参与市场经营有了“代言人”。
以产业运营公司为主体,恒星村按照“地里摘果,家中迎客”农旅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南泥湾红色资源,盘活村内闲置的房屋和土地资源,以土地流转、分红的形式,吸引外来企业扎根恒星村,打造“红色文化传承体验基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村民们发现,农村里司空见惯的东西,竟让城市的游客如获至宝:临街的老房子统一规格翻新装修,被打造成民宿迎接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一年四季田里瓜果不断,夏天还能下河采莲子;南泥湾学校旧址研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城乡产业运营平台的撬动下,如今,恒星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由之前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0余万元。
“村融入城,城扶持村。未来之势,就藏在城乡互融互通之间。”刘定安说,县域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文化独特性强等特点,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从优势资源入手,通过大力发展群众家门口的乡村车间等方式,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乡村发展的最佳路径。
一边是新“兴”,一边是老“旺”。
10月15日上午,一台物流车从演陂桥村老粮站一个乡村车间出发,将一批木筷发往广东。
“我们每天要发三四辆物流车,生产的木筷、一次性餐盒主要销往本地和广东等地,每天都忙不赢。”木筷生产厂家负责人说。
演陂桥村老粮站两年前还是荒草丛生、无人问津,在衡阳市供销合作社开展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建设后,这个“沉睡”了18年、年逾七旬的乡村粮站重返“青春”。短短两年时间,粮站成功“生”出6家乡村企业,每年不仅创造出数千万元的营收,还为当地群众解决了就业问题。
“去年4月,我在家门口找到了这份工作,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不想再去外地打工了,在家也蛮好。”木梳厂40岁的邓工高兴地说。
演陂桥村老粮站是城乡产业运营平台方案下发后,资产盘活最早的地方,算得上是城乡产业运营平台的初期模本。目前,衡阳县累计清理出各类旧学校、旧村部、旧粮站共43处、占地面积13.17万平方米。县里将闲置资产分类打包,以市场化方式注入城乡产业运营公司和城乡投资公司,累计建成乡村车间179家,吸纳劳动力就业4109人,人均年收入2.5万元以上,村集体和农户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如果说2022年搭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已经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标准化的平台体系搭建流程、多元化的资产盘活利用模式、多样化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初步构建起了可复制推广的“市级统筹—县级运营—乡村对接”的市场化城乡产业运营体系。
截至目前,衡阳市已成立城乡产业运营公司152个,其中市级1个、县级9个、乡镇级21个、村级121个,已认定乡村车间1315 个、务工总人数 4.66 万人,成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破局到领跑
“之前我们养殖的鱼都是零星销售,如果卖不出去,3天就变质了。现在公司建了冷库,速冻、保鲜都不成问题。”衡东县湘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书业说。
湘源生态农业公司是衡东县知名养殖公司,之前主营业务是培育鱼苗。虽然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真正向着现代企业转型升级仍困难重重,亟须市场、资本、人才的全面赋能。与供销合作社合作,从小弱散、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向着面向大市场、发展更稳健的现代企业转型,是多方共赢的理性选择。
湘源生态农业公司就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与供销合作社不谋而合。2023年,衡东县供销合作社以衡东县城乡产业运营有限公司名义入股湘源生态农业公司,持股51%,并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了衡东县大浦镇供销合作社,着力发展“四大家鱼”产业。
有了供销合作社的平台作依托,公司大力发展“四大家鱼”繁育、特色渔业养殖、衡东大桃和油茶种植以及生态水果种植等优质产业,不仅建设了冷库、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带动了更多小农户一起创业。目前,公司的客户从过去的几十户增加到1万余户;鳜鱼捕捞成本减少了1/3、利润增长了10%至15%;去年销售额5000万元,今年预计可达7000万元;直接带动1630户养殖户,实现户均年收入6.3万元,形成了养殖、种植、销售“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随着城乡产业运营平台建设的持续推进,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平台建设的多种可能性,希望把更多资源融合到平台,为企业、农户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刘定安说。
今年7月,湖南省衡阳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与市供销合作社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双社共建强基强能”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希望通过建强城乡产业运营平台,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农民就业率及村集体经济收益率。
围绕《实施方案》提出的共建集体运营平台、共建村综合服务网点、共建城乡产业项目、共享产业发展成果,衡阳市社不断赋予“平台”更多内涵,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让运营平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比如,衡南县、衡山县、常宁市、祁东县等地供销合作社承办年货节活动,市城乡产业运营集团产品销售中心举办首届供销联程农博会,积极拓宽本土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衡阳数字供销公司与各县(市)城乡产业运营公司交叉持股,联营县域供销好物馆,并独家运营全市首家供销好物馆,展示各地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农产品、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标性农产品、传承悠久的老字号农产品等;衡阳县大安乡运营公司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开创了“三权统分,五定作业”运营模式,破解了油茶管护难题;衡阳市城乡产业运营集团产品销售中心开办全市首家兼顾公益属性的“供销社区食堂”,为周边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用餐服务;衡东县运营公司与湖南省新三湘农资公司合作成立新塘镇供销合作社有限责任公司,利用系统资源优势,开展农资销售、农业生产托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业务,助力粮食安全;常宁市运营公司与常宁新三湘供销公司等合作伙伴共同制定农资团购三方协议,并与7家村级运营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有效促进农资运营降本增效;市县乡村四级运营公司积极拓展“朋友圈”,为运营公司“赋权赋能”、增加盈利点,目前7个县级运营公司均与银行、保险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已签订合同共建镇、村基层网点90个……
立足既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未来优势、扩大综合优势,城乡产业运营平台为各地村集体增收、特色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如今,一个个鲜活的探索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起了城与乡,更激发了城乡之间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在城乡融合的宏伟蓝图上,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广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