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关键词!带你看懂未来教育关键点

教育   2024-10-01 07:03   浙江  




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会上宣布,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国2895个县域完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人民群众“有学上”基本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高等教育十年入学率提高30.2个百分点,达到了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从小学到大学,怀进鹏与教育部多位副部长回应了一系列百姓关心的教育问题,圆桌小编将之归纳为5个关键词。


关键词1:规模——小学在学规模已于去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

据教育部副部长王光彦介绍,学前教育阶段,我国学龄人口在持续减少。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城镇地区普惠性资源特别是公办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办园条件薄弱。要着力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结构,稳步增加公办资源供给,优化教师队伍配置,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在学规模已于2023年达峰,初中学龄人口仍在持续增加。资源布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镇挤、乡村弱”,部分城市地区学位供给紧张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富余同时存在。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扩大学龄人口净流入地区学位供给,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区域内统筹调配、交流轮岗,以教育数字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


高中阶段,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考虑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波峰前压力较大和波峰后的相对缓解。要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引导支持地方统筹优化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布局,在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集中流入地新建改扩建一批高中学校,办好综合高中,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个学段教育资源,这是未来教育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向。


高等教育阶段,根据预测,学龄人口在2032年之前将持续增加。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处于稳步提高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60%以上,进入普及化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学位需求还将持续扩大,要通过现有高校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高校等多种方式,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教育部将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拓展办学空间,适度新建若干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持续实施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更好地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关键词2:课间——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今年秋季学期起,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地区将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由10分钟延长到了15分钟,引起广泛关注。在关键环节要让“健康第一”落细落地,要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即每天保证一节体育课、课后再锻炼一个小时,全面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要让孩子动起来、跑起来、活动起来,特别是让孩子多见阳光,在阳光下多奔跑、多运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通过种种努力,着力破解‘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让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说。


关键词3:课外——“双减”三年实现“双降双升”

“双减”政策出台已经三年。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用“双降双升”来总结政策效果: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大幅度下降,大规模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下降;全国20多万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双减”前的50%左右提升到目前的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下一步持续巩固“双减”成果,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扩资源,稳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基本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坚定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二是提质量,激活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动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推动科技赋能等举措,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校内教师能够“教足教好”、学生能够“学足学好”,同时持续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特别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三是重实践,构建全面育人体系“大格局”。全面落实实践育人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教育提质计划,加强学科实践、跨学科实践和综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四是强监管,塑造校内外同步治理的良好生态。健全校外培训治理长效常态机制,严控学科类培训,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治理,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强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坚决遏制过高的收费和过度的逐利行为。


关键词4:职教——

据教育部副部长吴岩介绍,职业教育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近年来我国现代制造业、战略型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推进职普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开设职业体验、技能类课程;在高中阶段建设一批综合高中;推动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进一步完善职教高考内容与形式,优化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衔接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样化选择路径。其次是深化产教融合,在政产学研方面推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提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此外还要提升办学能力和培养质量,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改革。


吴岩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要让“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深入人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5:专业——今年增设本科专业布点1673个 撤销1670个

新时代以来,高校向我国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了1亿多毕业生,教育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化艺术持续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吴岩介绍,本科生占高校在校生数的80%以上。目前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今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是空前的


在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面,教育部下一步将提高三个“适配度”。一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二是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推进各地结合本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三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别忘了【转发朋友圈】哦!😀😀
也欢迎在留言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人工智能教育咨询:陈老师(13958022897同微信)

文源 | 教育圆桌(2024年09月27日)
声明 |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爱我,就请给我一点点在看

校董汇
校董汇致力于为学校举办者和管理者提供智力支持,聚焦校董们关心的政策、法律、品牌、文化及管理等问题,为您提供翔实而独到的专业解读,与中国民办教育一路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