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谋自传》:苦难和巧合,逼出台积电!张忠谋曾被黑函告状、做晶圆有隐情?

财富   2024-12-10 11:02   上海  


《张忠自传》:苦难和巧合,逼出台积电!张忠谋曾被黑函告状、做晶圆有隐情?



如果以类似《教父》、《星际大战》的规格,将张忠谋自传拍成电影三部曲。我认为,首部曲该从54岁的张忠谟拍起。这是《张忠谟自传下册》最精彩的部分。


他在美国职场失意,在1985年8月应聘到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到这个陌生的亚热带小岛没几天,就被政务委员李国鼎委以重任,筹设"百亿投资晶圆厂",也就是后来的台积电。


备受委屈的2年多:


这短短两年多时间,高潮迭起。有挫折、辛苦奔波,也有阴谋算计、戏剧性逆转。在张忠谟自传占了近百页篇幅。


曾任德仪全球半导体事业集团总经理的张忠谋,是美国最顶级的专业经理人,年薪高达20多万美元,是1980年代中华民国部长的20多倍。


过去总以为,政府迎来这种等级的大神,一定是倍加礼遇,凡事为他量身打造。结果不然。


张忠谋在《下册》透露,他在工研院的3年,像个小媳妇一样,小心翼翼。他一当上院长,就遇到公家机关对待空降主管最常见的遭遇——雪片般的黑函攻击。


蒋经国去世,新任总统李登辉来参观,他一个回答不得体,"我的惶恐表情换来他的不屑脸色。"加上改革受阻,让他有"严重的挫折感","十几年前40多岁纵横全球半导体业的气概已消失殆尽。"


不常被提及,抢戏的反派角色出现:


本书还介绍一位过去极少出现在台积电创办相关论述的藏镜人:时任国科会主委、经济部长的陈履安。


他对张忠谋行事多方阻挠,先是反对张忠谋出任工研院院长,理由是,"台湾人才很多,为什么要在国外找人?"


陈履安会是个很抢戏的反派角色。他风度翩翩,是当时国民党四大公子之一。父亲是权倾一时、长年担任副总统、行政院长的陈诚。因此他幼时常在蒋家官邸出入,陪蒋介石下棋。


他学历傲人,纽约大学数学博士、大学念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得以未服兵役便出国留学,因为教育部在他师大附中毕业那年,试办一年高中生出国留学。该短命政策被称为"陈履安条款"。


一位台积老臣便对我感叹,看了书,才知道原来台积的创办初期这么"暗潮汹涌,差一点就没顶。"


陈履安反对台湾政府投资台积电,还提议要找外国顾问公司审议"专业晶圆代工"。直到张忠谋向李国鼎求助,这位当时已70多岁的"四朝重臣"勃然大怒,威胁要辞职抗议,陈履安才作罢。


张忠谋的苦难还没结束。他出任工研院院长的第三年,陈履安接任经济部长,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这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忠谋辞掉工研院院长,转任不支薪、形同虚职的工研院董事长。


以现在的眼光回顾,张忠谋其实因祸得福。他得以抛下陷入泥淖的工研院改革事业,全心投入经营"工研院衍生出来的台积电"。


一位半导体大老看完《下册》后感叹,张忠谋真的"好命","每件事都是被逼的,但结果都是好的。"


例如本文开头所提的,张忠谋应聘来台一段。一般都简化成,因为台湾政府要发展半导体,因此找来美国半导体业位阶最高的华人,因此大成功。其实过程远为复杂。


张忠谋在书中写得很清楚。首先,找他来的不是李国鼎,而是时任中研院董事长徐贤修,很单纯就是要他接管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过程中从未提到半导体。但他飞到台湾之后,才发现另有一个任务等着他。


3家新创"无理要求"助攻创立台积:


事情的开端,是硅谷两大半导体名门Fairchild跟英特尔,有三个华人团队出走,分别创立了国善、茂矽与华智三家记忆体公司,不约而同来台湾投资,备受瞩目之余,却"要求政府出资为每家建晶圆厂"。


曾经掌管过世界最大半导体事业的张忠谋,当然不把这三家新创看在眼里,觉得直接拒绝就好了。奇怪的是,他身边同侪、部属,竟然都觉得该认真看待这个"无理要求"。顶头上司李国鼎也要他想办法。


一位半导体大老告诉我,的确有"隐情",可分为两部分:


1. 三家之中,声势最浩大的国善,"真的有后台"。国善创办人顾德楷是国民党大老子弟;担任国善厂长的罗唯仁,父亲是前警备总部副总司令罗张。有此背景,国善第一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


2. 在张忠谋来台前一年(1984年),台湾政府已有为国内IC新创设立"共同厨房"的想法。由于刚从工研院衍生出去的联电,属于自有产品的IDM公司,时任经济部长徐立德同意联电总经理曹兴诚的提议,投资100亿另行成立半导体专门制造公司。但徐立德却在1985年初因为牵连十信案而下台,让此事搁置。


但这期间,三家新创已有两家转到日、韩量产产品。在舆论、立委的压力下,政府有意重启"百亿投资晶圆厂"计划。就在此时,张忠谋阴错阳差飞来台湾,成为这个计划的最大受益者。


晶圆代工新格局,让同业眼红又服气:


联电前高层表示,"一开始有点眼红,"但事后也服气,因为张忠谟"专业晶圆代工"的格局,比起原始规划的"共同厨房"高出不只一筹。"他一开始就是要做全球生意,"该高层感叹。


有趣的是,这三家在台湾引发一阵骚动,间接催生台积的新创,都没在台积下单,而且最后都消失在历史的洪流里:


- 华智后来并入茂矽,最后又辗转成为台湾美光的一部分


- 张忠谋决定成立台积电的一个月后,顾德楷便因不堪亏损而辞去总经理,两年后国善结束营运


- 国善厂长罗唯仁回锅英特尔,日后加入台积,成为张忠谟极为倚赖的研发大将,现任台积企业策略发展资深副总经理


张忠谋曾说过,"没有李国鼎就没有台积电。"但如果没有国善等三家新创来台湾搅局,也不会促使政府重启"百亿投资晶圆厂"计划,就不会有台积电。


这个近代最成功的产业政策产物,其实也得力于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也就是说,要复制一个台积电,真的是千难万难。这是我读完《下册》最大的感触。(来自天下陳良榕专栏)






国际投行研究报告
九三学社社员!个人读书笔记,专业财经研究,我读什么你看什么,不接任何软文广告,请勿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