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长河,每一段历程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中百集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史诗。从武汉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的诞生,到今日中百集团的持续发展,中百人走过了无数个风雨兼程的日子,铸就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今天,我们正式开启“中百记忆”——中百集团发展历程系列宣传报道。回顾我们共同走过的峥嵘岁月,铭记那些为中百集团发展付出心血与汗水的一代又一代耕耘者,同时,也让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坚定信心、砥砺前行。
“中百记忆”系列报道,将中百集团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重大阶段,以时间轴为线索,逐一展现中百集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节点。
中百集团前身为武汉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国货公司),由爱国实业界人士发起创立,是武汉市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在经营期间,肩负起力挺民族产业的重任,带动武汉国货销售,推动国货事业的发展,也使武汉国货公司深入人心。
“九一八”事件后,日寇侵占了东三省,武汉人民抗日浪潮高涨,自发公布敌货目录,查禁日货,形成人人用国货的自觉行动。1937年4月,实业部、中国国货介绍所全国联合办事处在上海组成中国国货联合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计划在50个大中城市设立分公司,武汉率先响应,在汉口组建分公司。1937年12月1日,武汉国货公司正式开业。
1938年9月20日,武汉沦陷前夕,宣告停业。武汉国货公司首次遭受挫折,国货事业告一段落。
1945年 联营公司为恢复武汉国货公司,选址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一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中国人民无条件投降,武汉金融、实业、工商界人士纷纷回家复兴大业。
歆生路是当时各业云集之地(今江汉路129号中百中心百货所在地),此地原为中华国货商场。该选址属武汉市中心地段,地理环境适宜,经上海总公司查看确认,明确该大楼一楼680平方米设为商场,二楼设沪驻汉代表办事处和办公室,三楼为员工宿舍。
在商业发展史上,一直是家族长期世袭的封建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武汉国货公司突破了这种封建式管理,建立了近代第一家商业资本组合的股份制企业,以股东会代替店东老板管理,以董事会代替家族式经营,以聘用经理制代替资方管事人,以练习生制取代学徒制。还有人事、财务及商品管理和销售服务管理等系列管理,均是从近代史走向进步,是对封建家族式管理铺店的突破。
至今,武汉国货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的管理模式,在商界企业中依然广泛使用,经久不衰,开创武汉商业管理之先河。
1946年10月10日,举行复业典礼,复业第一天,营业鼎盛,销售额达一亿元法币。
公司经营布局设有绸缎、针棉织、服装内衣、搪瓷、鞋帽、化妆、水瓶及文具用品专柜和礼券部。公司挂牌公告市民,凡购买货物有假冒及伪装改制品,可举报投诉获取相应奖金。同时首创尊重顾客,服务一流,讲究营业员服装整洁,强调职业道德,实行明码实价、老少无欺、包退包换制度等。
1950年 定名为“武汉中心百货大楼”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国货公司收归国有,先后改名为“武汉市百货公司中心门市部”、“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店”,后定名为“武汉中心百货大楼”。
这是当年省、市范围内最大的商场,也是湖北省最早出现的一家社会主义新型商店,被广大群众誉为“信得过”的人民贴心店,更是发挥国有商业主渠道作用的红旗单位。
1957年 门市部进一步拓展
文化用品部分单纯划出,成立了文化用品公司,武汉市百货公司发展成4个专业批发部和杂货批发柜以及6个城区的综合批发部,零售商店即门市部也陆续发展到10家。
五六十年代,中心百货大楼首创商业职业道德观念,成为全国商业职业道德的发源地。在此服务体制下,劳模层出不穷,劳模力量薪火相承,为武汉市商业培养出大量商业专业人才,被誉为武汉市“劳动模范的摇篮”和“商业人才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