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往事依稀若素月流空。2024年10月16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步入“不惑之年”。
飞逝的光阴里,核安全监管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40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通过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和创新,我国建立了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塑造了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干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队伍,实现了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并不断壮大,筑起了核与辐射安全的坚强屏障。
2024年3月3日,国家核安全局赴“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调研。
成
就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秦山脚下,在水泥建筑群掩映中,有一座白色的建筑物,远处山峦上矗立的高压铁塔和粗壮的输电线,正与之相连。这座建筑是我国1991年正式并网发电的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截至目前,秦山核电基地已安全发电30余年,建成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绿色能源正源源不断地汇入华东电网,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着不竭动力。秦山核电站的成功运行也代表着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重要跨越。
2017年3月,华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现场监督员与MDEP EPR工作组专家共同开展台山首堆试验联合监督。
深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25载的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严天文,作为核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而清晰地认识。
“核电作为清洁可调度基荷电力能源之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核电需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核安全是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他告诉《环境经济》,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在秦山、大亚湾核电厂和核燃料循环设施技术审评中起步,在M310及改进型核电厂与核技术利用的监管技术支持中不断成长,在AP1000、EPR、CANDU、VVER等先进堆型监管技术支持中发展壮大,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小型模块化堆、溶液堆、熔盐堆等自主化新堆型监管技术支持中不断提升。
40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可以说是筚路蓝缕,建立起一个集中统一、分工合理、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上下协同、科学高效的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制度体系日趋健全。发布实施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五年规划,建立健全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企业主体和地方政府分工明确,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核安全体系。
——法规标准日益完善。颁布实施核安全法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共同构成两部顶层法律、7部行政法规、28项部门规章、107项安全导则和千余项技术标准的法规标准体系。
——监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成立国际原子能机构首个全球核安全协作中心,构建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督性监测和核与辐射应急监测“三张网”,布设1835个国控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建立完备的关键设计和安全分析软件体系,基本建成全国核安全大数据中心,核安全技术审评、现场监督、科技研发、事故应急等能力持续提升。
——精神文化不断夯实。总结凝练形成“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四梁八柱”“严慎细实”工作作风,“十个坚持”“独立、专业、严慎、高效”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特征等一批理论成果。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等政策文件,将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从业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中。
——国际合作持续深入。首次以我国政府名义发布《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加强与核电主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走出去”对象国家核安全合作,强化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多边交流,圆满完成9次《核安全公约》和5次《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履约。
2023年5月10日,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对792和龙江铀矿开展辐射环境安全监督检查。
为了能更加具象化地理解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如何蹄疾步稳、激越向前,严天文用一组数据进行了描述。
截至目前,我国大陆87台核电机组、21座民用研究堆、21座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运行安全稳定,建造质量整体受控,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与放射事件分级表2级及以上的事件或事故;全国放射源辐射事故年发生率降至每万枚1起以下。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核安全观的引领下,我国的核安全监管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环境监测能力完备,从整体上保障了核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乃至全球核事业的安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严天文说:“我为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绩感到骄傲。”
挑
战
2018年5月,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对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单项演习进行体验式监督。
进入核能世界就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差池,影响深远。
“40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总体有效、可靠,并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监管综合评估的认可。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核安全风险始终存在。”严天文告诉记者,核事业的新发展、大发展必须建立在高水平核安全的基础上。核事业发展的良好形势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十分脆弱的,一次严重的核事故就会使大好形势陡然逆转。
严天文介绍,当前,我国核电正步入规模化加速发展新阶段,核安全监管既面临气候变化、供应链可靠性等全球共性问题,也面临核电规模大、首堆新堆多、同址群堆多等个性挑战,“保障上百台机组近百年安全运行”“确保核电建设规模化高峰期建造质量”成为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辈子都在跟难题和挑战打交道。”严天文进一步解释称,一是发展快,我国运行、在建、核准待建机组总数居世界第一,在用放射源约17万枚,射线装置约31万台(套),核技术利用量大面广。二是任务重,近几年审评监督任务大幅增加,新技术、新堆型、新设施、新装备使得审评、监督、监测和应急任务日益繁重。三是要求高,核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战略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新诉求、核电“走出去”战略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出的新需求。四是科学认知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外公众对核行业不够了解,也有恐核的现象存在,加强公共宣传、提高社会接受度已经成为世界难题,亟待破解。
人类要更好利用核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必须应对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安全。那么,如何科学应对上述挑战?
严天文表示,面对挑战,我们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严格监督管理,全面提高核安全监管能力,建成同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与时俱进推动核安全工作理念、方式和手段变革,以高水平核安全保障核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核安全治理贡献力量。
2023年6月,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组织西北五省区放射性废物库交叉检查。
“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筑牢监管技术根基,并持续创新攻关,丰富核安全监管‘工具箱’,有效防范化解新形势下各类核安全风险,着力建设与我国核事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严天文告诉记者。
新形势下,推动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是安全利用核能的保障,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分析核安全科学规律、总结核安全监管经验,是促进核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蓝
图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从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型迈进的历史机遇期,迫切需要研究新形势、化解风险与挑战,构建完善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是我国唯一全面从事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技术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近年来,依托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规划建设试验验证、软件共享、设备及材料性能、辐射环境监测及应急、核电安全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等六大能力中心,强化核安全监管技术支持,以高水平核安全保障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严天文说:“未来,我们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关于‘建设与核事业相适应的现代化核安全监管体系’要求,进一步加强核安全监管,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保障公众安全和环境健康。在提升和完善我国核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重点在以下方面突出成效。”
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在监管理念、手段方式、科技支撑、力量配备、环境塑造、国际影响等全方位协同推进,打造更加“独立、专业、严慎、高效”的监管机构,持续强化“绝对责任、最高标准、体系运行、经验反馈”。深入开展“十五五”核安全规划前期研究。
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健全系统完备、统筹全局的法规政策体系,配合修订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着力提升标准自主化、系统化水平,在高温气冷堆等先行领域实现法规标准建设全球引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积极推进行刑衔接、信用监管等制度贯通运用。
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确保核电厂营运单位对核安全负有绝对责任、直接责任。健全层层细化、层层落实的核安全责任体系,打通责任传导的断点、梗阻。
进一步科学精准监管。针对不同类型的设施、不同特点的单位、不同阶段的工作性质等对监管对象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核电安全健康档案,以闭环管理和经验反馈推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进一步夯实科技支撑。强化核安全科研,深入开展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材料性能等基础性、机理性研究,集中力量解决燃料可靠性、运行机组老化管理等关键性问题。加大核安全科研试验能力建设,积极运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赋能核安全监管。
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科学认知。全面提升科学决策支持、信息准确传播等核安全“软实力”水平。做好核安全公众沟通,提升品牌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实效的贡献参与全球核安全治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多双边交流合作,在吸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提升我国核安全话语权和影响力。
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强化核安全人才储备,健全服务全局、分级分类、全员覆盖的人才培训体系,打造专业素质过硬、管理能力突出、具备国际视野、堪当时代重任的监管队伍。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四十年开拓进取,铸就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一段发展传奇;四十年韶光如炬,照亮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新时代探索之路。展望未来,新时代有新要求和新挑战,需要新生代肩负使命,砥砺前行,敢为人先,继续书写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事业的壮丽篇章。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