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经济学院院长梁学平教授做客《天津日报》思想会客厅栏目,就“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城市文脉”话题,与日报评论员李娜开展对话。
他指出,城市更新所承载的不仅是老旧小区等物理空间的改造提升,还被赋予产业、文化等功能更新的深层意义。
天津有很多小洋楼,对这些历史文化空间载体进行盘活,将它们的外在形态与现代内容、业态品质和文化内涵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功能价值,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服务群众生活,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采访报道原文如下: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城市文脉,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更”出的是城市品质空间、独特魅力、发展活力。
李娜:在市中心,先农大院焕新蝶变,成了文化新地标;解放北路上的原横滨正金银行大楼,经修缮盘活变身为中国银行(天津)博物馆,以全新形象吸引八方来客。
传承好发展好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充分挖掘工商业遗存价值,让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融为一体,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
梁学平:城市更新所承载的不仅是老旧小区等物理空间的改造提升,还被赋予产业、文化等功能更新的深层意义。
对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天津有很多小洋楼,对这些历史文化空间载体进行盘活,将它们的外在形态与现代内容、业态品质和文化内涵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功能价值,让它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服务群众生活,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
于城市而言,在更新中注重文化导向,把历史传统、文化元素、精神特质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城市将更具特色和人文底蕴。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是人文与经济融合下城市发展活力的释放。
李娜:赓续城市文脉,关键在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功能。
像盘活老字号老品牌、历史风貌建筑等,都属于城市更新范畴,而能否赋予历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及创新其表现形式,直接影响赓续传承的实际成效。
梁学平:没错。这些文化遗产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借助科技赋能文化
这种价值的体现需要与现代语境有机结合,适配人们对文化产品供给品质化、多元化的需求,如借助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重现历史、让文物“说话”等。
将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结合
要将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城市空间优化、智慧城市建设、旅游等结合,借助新技术、新场景的打造,满足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的新型消费需求。
讲好文化故事
把文化故事讲好,文化遗产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彰显。
李娜:产业是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引擎,也是赓续城市文脉的内在支撑。
近年来,以文创、文旅融合等为依托,文化产业助力城市更新的故事接连上演,这其中有新技术的应用,也蕴含着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您认为,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梁学平:文化产业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既能激活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生动内涵和多元性,也能赋予文化空间载体以新功能,提升其现代价值。
就拿第一机床总厂的改造再利用来说,更新后的老厂房变身为产业创新中心、津一厂史馆等,留住了城市记忆,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
在某种意义上,催化也是一种挖掘,由此可以延伸到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延续城市文脉的更多维思考,将文化产业延展出去,与现代商业,包括社交媒体、餐饮等实现一体化发展。融合越深、“文化+”的内涵越丰富,产业对城市更新、城市文脉赓续的驱动力和支撑力也就越强。
李娜:在城市更新中赓续城市文脉,涉及产业焕新,也涉及改革创新。
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城市更新将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带来更多可能,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
梁学平:城市更新需要政府引导,也需要激发社会资本、各类经营主体,甚至业态中其他共建者参与的积极性。
这依赖于一个良好生态体系的打造,涉及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多层面问题。
以老建筑盘活为例,前期要投入大量人力、技术、资金等,还可能承担一定风险。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发挥好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举措的作用,让社会资本敢投、愿投,没有后顾之忧,也要搭建平台,以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为经营主体等参与盘活提供人才、技术等多元支撑。
政府引导,推进市场化运作,让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实现高效配置,市场活了,历史文化、城市更新中蕴含的力量也将充分释放。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同学,经经乐道特此开设全新栏目“意见空间”。
面对广大经院学子征集有关对学院工作、校园生活、学习评优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反馈方法:发送邮件至邮箱:Jyjingjingledao@163.com
我们承诺48小时内给您满意的答复
我们真挚地欢迎您的投稿,您的每一个诉求、每一份意见,每一条求助我们都将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解决并予以回复。
最后,也欢迎您为经济学院官方微信平台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