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4日,中韩两国经过多轮谈判之后,突破重重阻碍秘密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彻底结束了长达44年的敌对关系,这对两国而言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主导下,半岛格局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分裂局面。北朝鲜成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南韩则一直唯美国马首是瞻。
彼时,我国与苏联、朝鲜同属一个阵营,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对待韩国问题上一直都是针锋相对。
当然,韩国作为美国设在亚洲的马前卒,始终奉行“对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美国的指挥下成为了包围和遏制我国,乃至亚洲其他意识形态对立国家的前站。
中韩两国的双边关系发展可谓错综复杂,自1948年至建交之前,基本上都处于敌对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人为的分为南北对立的两个国家,这也导致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双方都想成为朝鲜半岛的主宰者,为此频繁地爆发小规模军事冲突,这也导致半岛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与此同时,韩国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早在1949年就同台湾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外交关系。二者同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对东亚的形势影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过世界格局变化莫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恶化,1969年珍宝岛战役爆发后,两国关系已经到了彻底决裂的地步。
实则中苏关系就是中朝关系的晴雨表,当中苏关系逐步恶化之时,中朝之间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1965年,中朝关系几乎到了破裂的地步,除了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之外,还与苏联对我国的强硬态度有直接关系。
在中苏和中朝关系剑拔弩张之时,中美关系则出现了峰回路转的态势。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为中美建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中美两国结束了敌对状态,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下,中韩关系也逐渐出现了转机。
中日、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变化。
即便当时因受朝鲜半岛特殊的局势影响,中韩建交的时机尚不成熟,但民间交往则成为了中韩关系解冻的催化剂。
自1983年我国申办亚运会之后,中韩两国的民间交往日益频繁了起来。汉城举办第十届亚运会时,我国也派团前去参赛,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
1991年,我国外长赴汉城参加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时,受到了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
其实,这次接见行为释放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信号,加之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表达了和韩国建交的愿望,这才让韩国放弃了台湾转而和我国正式建交。
金日成得知中韩建交的消息后,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失望,为了报复我国和韩国建交,曾扬言要和台湾地区建交。
一向以强硬态度著称的邓小平得知此事后,曾语气坚定地警告朝鲜:“那我们也可以和你断交。”此事过后,金日成至死都再未踏足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