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说起人到中年最怕什么,朋友说“穷”,仔细想想确实是。每天睁开眼睛就要承担生活重担,但很多人即使拼尽全力也难以摆脱“老鼠赛跑”的困境。清崎在书中指出,人的贫穷不仅仅因为赚钱能力的限制,更在于想法和行动。如果没有掌握财富的底层逻辑,就只能一辈子打工。不改变“穷人思维”,努力也毫无意义,更可怕的是自己的这种思维。
嘴穷:爱找借口,总是抱怨
方鸿渐在《围城》中,家境优越,但他在国外留学时抱怨生活不好,没有朋友,换了三所学校后买假文凭应付家人。在三闾大学任教时表现不佳,被同事和学生看不起,却总是抱怨同事排挤他,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最终被辞退后继续抱怨命运不公,而自己却不努力提升自己。文章认同了“抱怨是自我麻痹”的观点,指出生活中这类人很多,抱怨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学会反省自己,才能让生活顺风顺水。
眼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女生热爱写作,但被要求交3万保证金才能留校,她无力支付,便选择放弃,回到老家找到一份普通工作。多年后,当她有能力支付3万时,才向父母坦白此事,父亲告诉她,如果家人知道此事,就算砸锅卖铁也会想办法。故事启示我们,人常常放大眼前的困境,而忽视机遇,眼穷的人过于看重当下得失,不懂长远规划,会错失大好时机。
耳穷:耳根子软,缺乏主见
李维文在《社交减负》中讲了一个朱女士被朋友过度推销产品的故事。朱女士因不好意思拒绝,接受了大量不需要的产品,造成了困扰和浪费。提醒我们,要有主见,及时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避免陷入麻烦和纷争。
心穷:贪心太过,耗费精力
小李是一位985名校毕业生,有稳定的工作。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父母都有退休金,但她却很“吝啬”。她总是蹭同事的车上下班以节省油费,还让别人带饭给她吃,甚至在公司偷偷拿走纸巾。她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些小事情上,工作不努力,责任也推给别人。最终,公司裁员名单上肯定有她。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于关注小利益,就会失去经营自己的机会。